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治疗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14~59 岁[(37.6±14.1)岁]。肘部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3 cm~12 cm×5 cm。术前均通过血管造影明确患侧上肢肘段肱动脉完全栓塞,栓塞长5~12 cm[(7.3±1.6)cm]。患者均采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复查患侧上肢血管造影观察肱动脉通血和皮瓣成活情况。比较术后3,6,12个月皮瓣肿胀程度、肘关节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和瘢痕挛缩情况。观察皮瓣供区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1±3.0)个月]。手术时间为3.5~6.4 h[(4.9±0.8)h]。术中出血量为200~600 ml[(338.7±101.6)ml]。术后1周,肱动脉血流均通畅,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2个月,皮瓣肿胀程度为(0.9±0.3)cm,显著小于术后3,6个月的(1.2±0.3)cm和(1.1±0.3)cm(P<0.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为(87.8±4.8)分,显著高于术后3,6个月的(71.4±7.0)分和(80.2±4.8)分(P<0.05)。术后12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为90%。术后12个月,瘢痕挛缩发生率为63%(12/19),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的11%(2/19)(P<0.05),但与术后6个月的42%(8/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供区均愈合,均未发生血管或皮瓣相关并发症。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大隐静脉移植治疗肘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肱动脉栓塞,患肢远端血运恢复顺利,皮瓣成活率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佳,为临床严重肘部创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但由于围术期肘关节制动等多方面因素,皮瓣受区容易出现瘢痕挛缩。

  • 标签: 前臂损伤 血栓栓塞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Spectrum-CT对3种不同方式建立的人肺肿瘤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进行实时监测和生物学特性比较,为肺癌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人肺癌A549细胞株(A549-Luc),应用胸腔注射法、尾静脉注射法和气管灌流法将A549-Luc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每组6只),建立人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应用Spectrum-CT活体成像系统对3组模型鼠进行生物发光成像,监测肿瘤组织的生长情况和荧光信号强度,每周1次,连续监测4周,最后解剖裸鼠肺组织进行体外发光成像和病理学分析。结果生物发光成像分析结果显示,3种模型鼠移植瘤组织均持续生长,建模第4周,胸腔注射组模型鼠的荧光信号强度值[(2.78±0.18)×106 P/s]强于气管灌流组[(1.45±0.20)×106 P/s]和尾静脉注射组[(1.35±0.14)×106 P/s](F=62.53,P<0.01);3D活体成像分析显示,3组模型鼠肺癌移植瘤组织呈不同的生长状态,胸腔注射法模型鼠呈右侧肺叶接种位点处单点肿瘤灶生长,气管灌流法模型鼠肿瘤灶呈左右两侧肺叶不确定多点生长模式,尾静脉注射法模型鼠肿瘤灶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左右两侧肺叶上。结论与气管灌流法和尾静脉注射法模型鼠比较,胸腔注射法原位肺肿瘤模型成瘤更快,在开展移植瘤主动定位研究方面存在优势;结合使用Spectrum-CT活体成像系统,在原位肺肿瘤模型建立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对移植瘤组织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定位和定量分析,可为肺癌发病机制和药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材料。

  • 标签: 肺肿瘤 模型,动物 荧光素酶 生物发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的生物学行为、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病理确诊的355例GE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其生物学特征、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55例患者中,男228例,女127例,年龄(58.3±10.7)岁。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胃(171例),其次为胰腺(57例)、结直肠(50例)、食管(27例)、十二指肠及空肠(20例)、肝脏(15例)、阑尾(8例)、胆囊及胆管(7例)。无功能性GEP-NENs初次就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88例)、腹胀(77例)、进食哽噎(66例)。29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消化内镜手术45例,开腹、腔镜手术250例。分级为G1 80例,G2 45例,G3 209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1年生存率为80.1%,3年生存率为59.8%,5年生存率为57.5%。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手术方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TNM分期、病理分级、脉管瘤栓、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术前淋巴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总生存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手术方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TNM分期、病理分级、脉管瘤栓、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状态是GEP-NEN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掌握GEP-NENs的临床病理特征,根据其预后影响因素规范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胰腺 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应用脑自动牵开器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脑牵拉伤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动态牵拉手术 小脑幕脑膜瘤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术后远期神经功能随访情况。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41例脂肪瘤型TC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88例,手术时年龄范围为1个月至11岁11个月。根据患儿术前有无神经损害症状,将所有患儿分为无症状TCS组(无症状组)47例和有症状TCS组(有症状组)94例,两组患儿的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手术方法均为在硬膜囊内切除脂肪瘤,松解脊髓和神经根的基础上,继续探查硬膜外腔,松解穿出硬膜的神经根,游离骶囊,离断外终丝。对所有患儿进行8年以上的随访,采用Hoffman神经功能分级及疗效判断将术后与术前情况相比较。结果无症状组的手术时间为(164. 14±25. 32)min;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皮下积液1例,再栓系2例,需留置导尿管或行间歇性清洁导尿(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CIC)8例,需借助工具行走或轮椅2例;术后神经功能稳定27例[57. 4%(27/47)],加重20例[42. 6%(20/47)],总有效率为57. 4%(27/47)。有症状组的手术时间为(175. 08±30. 61) min,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皮下积液3例,再栓系5例,需留置导尿管或CIC 29例,需借助工具行走或轮椅11例;术后神经功能显效10例[10. 6%(10/94),有效24例[25. 5%(24/94)],稳定37例[39. 4%(37/94)],加重23例[24. 5%(23/94)],总有效率为75. 5% (71/94)。结论远期随访对脂肪瘤型TCS患儿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价更客观、真实,无症状脂肪瘤型TCS患儿应早期行预防性手术,避免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患儿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较差,应重视术后身体和生理的康复治疗。

  • 标签: 脂肪瘤 脊髓栓系综合征 远期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8岁段早产儿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的屈光状态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讨早产及ROP对屈光状态和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行眼底筛查的早产儿,孕周(33.6±4.1)周,出生体质量(2 099±779)g,按有无ROP分为ROP组和早产无ROP组(简称早产组),并将同龄足月儿作为对照,共纳入112例(222眼),其中ROP组24例(47眼)、早产组55例(110眼)、足月组33例(65眼)。纳入研究第8年行RNFL厚度、眼轴长度及睫状肌麻痹视网膜检影检查,比较屈光不正发生率及RNFL厚度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ROP组及早产组的近视发生率较足月组高(χ2=8.062,P=0.018;χ2=3.671,P=0.036);ROP组、早产组及足月组的远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10,P=0.250);ROP组及早产组的散光发生率较足月组高(χ2=7.758,P=0.023;χ2=3.710,P=0.034)。ROP组及早产组眼轴均较足月组短(均P<0.001)。早产组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较足月组薄(P=0.030),早产组颞侧RNFL厚度较足月组(P<0.001)、ROP组(P<0.001)薄。结论:8岁段早产儿及ROP患儿眼轴较足月儿短,更易发生近视和散光,ROP和早产共同影响其屈光状态,其中早产起主要作用。早产与ROP对RNFL厚度影响不同,尤其是颞侧象限,在随访中需与其他疾病所致的RNFL厚度异常鉴别。

  • 标签: 早产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屈光状态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眼患者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CSN)和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及停止配戴后两者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及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31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近视眼患者,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23.4±1.4)岁,予以配戴软性接触镜6个月后停戴。戴镜前、戴镜1和6个月、停戴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获取角膜中央和周边部的DC和CSN,同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问卷和干眼等相关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各指标在不同随访时间的变化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影响共聚焦相关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眼表疾病指数问卷指数及角膜染色分级在戴镜1个月后增高(P<0.05),之后维持稳定,在停戴3个月后回到基线水平。戴镜后中央角膜总DC密度、活化DC密度和DC面积均在1个月高于基线(P<0.05),随后DC面积和活化DC密度下降,停戴3个月时仅总DC密度仍高于基线;周边角膜总DC密度、活化DC密度、DC面积和树突长度在1个月高于基线(P<0.05),随后下降,除总DC密度,其余参数在6个月回到基线(P>0.05),总DC密度在停戴3个月时仍高于基线;中央和周边CSN在戴镜后下降(P<0.05),停戴3个月均回到基线水平(P>0.05)。结论干眼患者连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后出现眼表不适感增加,DC的增加与活化以及CSN密度的减少,在戴镜1个月时显著,提示着戴镜后眼表炎性反应的峰值。停戴3个月时,CSN基本恢复正常,但总DC密度仍高于戴镜前。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