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市成年人睡眠问题现状,及与血脂异常的关系,为血脂异常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8-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13 188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睡眠情况等,测量身高体重,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TC、HDL-C、LDL-C和TG。结果北京市成年人睡眠问题的比例为52.1%,且血脂异常患者(55.1%)高于血脂正常者(50.7%)。打鼾、入睡困难、夜间觉醒、早醒和服用安眠药的比例分别为30.1%、18.8%、24.6%、20.1%和3.0%。打鼾者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7.5%、23.5%和6.6%,均高于不打鼾者(分别为5.7%、15.5%和4.9%)。夜间觉醒者TC平均水平和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4.74 mmo/L和7.5%,均明显高于无夜间觉醒者(4.66 mmol/L和5.8%)。在控制年龄、性别、吸烟、超重肥胖等潜在混杂因素后,打鼾与TC、TG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P<0.05);打鼾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OR=1.248,P<0.05)。结论北京市成年人睡眠问题严重,主要睡眠问题是打鼾和夜间觉醒。打鼾与TC、TG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脂异常 高甘油三酯血症 睡眠障碍 打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综合控制达标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于2017年8—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有效样本量为13 240名,其中糖尿病患者共1 592例,以调查前已确诊的917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达标情况,及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和冠心病四种慢性病情况,采用复杂抽样的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综合控制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917名糖尿病患者年龄为(58.5±0.7)岁,29.0%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糖尿病随访管理;89.5%的糖尿病患者至少合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和冠心病四种慢性病中的一种。糖尿病综合控制达标率为2.0%,男、女性分别为1.8%和2.3%(P>0.05);合并慢性病者综合控制达标率为0.4%,明显低于未合并慢性病者(15.6%)(P<0.05);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随访的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达标率为1.4%。血糖、血压、血脂、体重控制达标率分别为30.9%、30.2%、17.4%和27.7%。复杂抽样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综合控制达标率与红肉摄入过多、合并慢性病和核心知识合格有关,OR值分别为31.41、39.98和0.29(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综合控制达标率较低;红肉摄入过多、合并慢性病和核心知识合格与糖尿病综合控制达标有关联。

  • 标签: 糖尿病 疾病管理 结果与过程评价(卫生保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活检组织的疾病构成及临床和病理诊断情况。方法回顾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10年6月至2018年11月采用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29 987例患者,分析组织病理和诊断情况。结果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确诊的皮肤疾病分为33大类,242种。常见的疾病类别分别为表皮肿瘤(2 931例,9.77%)、结缔组织病(2 809例,9.37%)、黑素细胞性肿瘤(2 078例,6.93%)、红斑鳞屑脓疱性皮肤病(1 376例,4.59%)、苔藓样皮肤病(1 291例,4.31%)、变态反应和湿疹类(1 282例,4.28%)及感染性疾病(1 156例,3.86%)等。常见疾病为硬皮病(1 887例,6.29%)、色素痣(1 755例,5.85%)、脂溢性角化(1 136例,3.79%)、湿疹(1 089例,3.63%)、银屑病(881例,2.94%)、扁平苔藓(867例,2.89%)、红斑狼疮(638例,2.13%)、天疱疮(549例,1.83%)和基底细胞癌(501例,1.67%)等。扁平苔藓、大疱性类天疱疮、环状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等的临床诊断不符合率高,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较低。结论本院皮肤活检组织中表皮肿瘤、结缔组织病、黑素细胞性肿瘤、红斑鳞屑脓疱性皮肤病、苔藓样皮肤病、变态反应和湿疹类占比高。部分皮肤病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率低,对此类疾病需提高认识。

  • 标签: 活组织检查 结缔组织疾病 痣和黑素瘤 皮肤疾病,丘疹鳞屑性 苔癣样疹 皮肤疾病,湿疹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中老年人群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相关因素。方法于2017年8—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45~79岁中老年常住居民6 549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慢性病患病情况;测量血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肌酐和血尿酸等。采用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研究组(CKD-EPI)公式计算eGFR。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复杂抽样的一般线性模型、行和列独立性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加权均数和加权率,分析eGFR的相关因素。结果eGFR平均水平为(100.51±0.54) ml·min-1·(1.73 m2)-1。eGFR下降者[eGFR<60 ml·min-1·(1.73 m2)-1]所占比例为1.28%,年龄70~79岁、居住在城区、有心血管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者eGFR下降者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4.53%、1.57%、2.90%、2.27%、2.12%、4.62%(F值分别为30.827、10.588、11.466、34.693、6.788、51.643,均P<0.05)。年龄70~79岁(OR=4.435,95%CI:2.402~8.191)、居住在城区(OR=3.145,95%CI:1.540~6.420)、高血压(OR=4.663,95%CI:2.177~9.988)、高尿酸血症(OR=6.751,95%CI:3.363~13.553)是eGFR下降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北京市中老年人群eGFR下降者所占比例高于我国东部平均水平。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龄和居住城区与eGFR下降有关。

  • 标签: 肾小球滤过率 危险因素 中年人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18~65岁居民吸烟危害认知水平及戒烟意愿,对控烟工作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完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自2017年北京市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以多阶段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在北京市16个区165个村/居抽取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1 594例有效样本中,49.93%不想戒烟,男性不想戒烟者比例为50.39%,女性为4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11,P=0.002),郊区为56.78%,城区为4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977,P<0.001)。吸烟者与戒烟者戒烟动机中,因所患疾病原因,戒烟者中比例(29.88%)高于吸烟者(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865,P<0.001)。吸烟危害认知较好女性的比例(34.97%)高于男性(3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2,P<0.001);郊区的比例(35.44%)高于城区(3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34,P<0.001);从不吸烟者的比例(35.15%)高于吸烟者(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277,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认知一般者(OR=0.61,95%CI:0.39~0.94)与认知较差者(OR=0.67,95%CI:0.50~0.90)不易产生戒烟行为,认知一般者(OR=0.64,95%CI:0.53~0.76)与认知较差者(OR=0.87,95%CI:0.78~0.98)更易产生吸烟行为。结论北京市18~65岁吸烟者戒烟意愿较低,戒烟动机主要出于健康考虑,从不吸烟者吸烟危害认知优于吸烟者,吸烟危害认知是吸烟情况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吸烟 戒烟意愿 危害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7年北京市18~79岁非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在北京市16个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常住居民,收集人口学信息、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睡眠时长及问题、血清学指标,构建复杂抽样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与血清HbA1c的关联。结果纳入11 608名非糖尿病患者,年龄(43.36±15.27)岁,睡眠时长为(7.49±1.29)h/d,30 d内存在睡眠问题(每周≥3 d存在打鼾/窒息、入睡困难、觉醒≥2次、早醒或服用安眠药)比例为47.38%,血清HbA1c中位数为5.30%。血清HbA1c水平随着睡眠时长出现显著波动(F=413.06,P<0.01);不同年龄组间是否存在睡眠问题,血清HbA1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3,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存在≥1种睡眠问题的人群血清HbA1c水平高于无睡眠问题者(U=15.11,P<0.01)。控制人口学变量、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后,无论性别,存在≥1种睡眠问题(OR=1.21,95%CI:1.03~1.41)和打鼾/窒息与HbA1c≥5.7%有关(OR=1.37,95%CI:1.16~1.61),<60岁人群睡眠问题与HbA1c水平较高有关。结论成年人睡眠过长、过短及打鼾/窒息影响血清HbA1c水平,<60岁对象作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改善睡眠的措施以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 标签: 睡眠状况 睡眠时间 睡眠问题 打鼾/窒息 糖化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