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LEF1)蛋白在淋巴母细胞淋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LBL/ALL)和小B细胞淋巴中的表达,探讨其在LBL/ALL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同济医院就诊及会诊的53例LBL/ALL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EF1、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蛋白表达,比较LEF1和TdT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检测小B细胞淋巴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小淋巴细胞淋巴(CLL/SLL)、滤泡性淋巴、套细胞淋巴、边缘区B细胞淋巴、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细胞淋巴共77例LEF1蛋白表达,比较LBL/ALL与各亚型小B细胞淋巴LEF1蛋白表达差异。单因素分析LEF1蛋白表达与LBL/ALL患者总生存与无进展生存的相关性。结果LBL/ALL中LEF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00%(53/53),中位值90%;TdT阳性率为84.9%(45/53;T-LBL/ALL为78.1%,B-LBL/ALL为95.2%),中位值80%;LEF1和TdT阳性率及中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0.001)。CLL/SLL LEF1蛋白表达阳性比例为14/18,中位值45%;滤泡性淋巴(0/16)、套细胞淋巴(0/16)、边缘区B细胞淋巴(0/19)、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细胞淋巴(0/8)LEF1蛋白均为阴性。B-LBL/ALL与小B细胞淋巴比较,LEF1阳性率有显著差异。本组LBL/ALL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LEF1蛋白表达与LBL/ALL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F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LBL/ALL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特异度,与TdT联用可提高LBL/ALL诊断率。

  • 标签: 白血病, 淋巴样 诊断, 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儿茶酸(PCA)对人胶质细胞株U251MG增殖、凋亡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常规培养人胶质细胞株U251MG。应用噻唑蓝(MTT)技术检测0、2.5、5.0、10.0、20.0 μmol/L浓度PCA干预后各组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CA对U251MG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U251MG在药物干预前后增殖凋亡相关基因和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0 μmol/L的PCA干预48 h后细胞活性为0.881±0.079、2.5 μmol/L为0.757±0.077、5.0 μmol/L为0.600±0.101、10.0 μmol/L为0.532±0.056(F=35.13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PCA浓度增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mRNA表达水平为1.172±0.153、0.756±0.059、0.601±0.061、0.390±0.059、0.236±0.036(F=55.61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34±0.071、0.781±0.053、0.650±0.045、0.384±0.046、0.174±0.019(F=113.6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M结果显示,PCA组U251MG细胞的G0/G1期比例[(71.033±8.570)%]高于对照组[(52.057±6.735)%,t=3.0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2/M比例[(18.833±7.639)%]低于对照组[(36.910±5.328)%,t=-3.36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增殖相关蛋白Cyclin A、Cyclin D1、Cyclin E表达在PCA组低于对照组(0.405±0.047比1.217±0.101、0.673±0.070比1.166±0.110、0.604±0.085比1.286±0.085,t=-12.625、-6.549、-9.827,P<0.01),而p21、p27表达在PCA组高于对照组(1.206±0.096比0.575±0.046、0.990±0.086比0.481±0.045,t=10.267、9.083,P<0.01)。FCM结果显示,PCA组U251MG细胞凋亡率(29.971±7.572)%高于对照组[(10.264±3.121)%,t=4.168,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凋亡相关蛋白bcl-2、pro-Caspase-3、pro-Caspase-9表达在PCA组低于对照组(0.337±0.024比1.198±0.113、0.430±0.044比1.150±0.098、0.486±0.049比1.278±0.107,t=-12.909、-11.609、-11.656,P<0.01),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表达在PCA组高于对照组(1.312±0.097比0.471±0.051、1.173±0.140比0.460±0.052、1.245±0.089比0.606±0.080,t=13.292、8.269、9.249,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PCA组U251MG细胞MAPK信号通路中p-ERK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0.591±0.047比0.989±0.084,t=-7.162,P<0.01)。结论PCA能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中p-ERK的活性而抑制胶质细胞U251MG的增殖,并促进凋亡。

  • 标签: 胶质瘤 原儿茶酸 增殖 凋亡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112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状态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层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长径[<5 cm和≥5 cm分别为37.75%(211/559)、52.26%(289/553),χ2=23.666,P<0.01]、大体类型[浸润、溃疡、蕈伞、隆起分别为37.04%(20/54)、47.52%(432/909)、34.33%(23/67)、69.51%(57/82),χ2=13.787,P=0.003]、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分别为34.11%(102/299)、49.00%(317/647)、48.80%(81/166),χ2=19.771,P<0.01]、错配修复缺陷(dMMR)[是和否分别为26.34%(64/243)、50.17%(436/869),χ2=43.996,P<0.01]、神经侵犯[是和否分别为48.17%(421/874)、33.20%(79/238),χ2=16.954,P<0.01]、脉管侵犯[是和否分别为79.16%(338/427)、23.65%(162/685),χ2=327.493,P<0.01]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阳性(≥5 mg/ml)和阴性(<5 mg/ml)分别为52.87%(249/471)、39.16%(251/641),χ2=20.162,P<0.01]和CA199[阳性(≥35 U/ml)和阴性(<35 U/ml)分别为59.33%(124/209)、41.64%(376/903),χ2=21.465,P<0.01]分层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脉管侵犯和术前CA199阳性是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OR=13.006,95% CI 9.329~17.276,P<0.01;OR=2.194,95% CI 1.513~3.181,P<0.01),dMMR阳性是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OR=0.279,95% CI 0.190~0.411,P<0.01)。结论脉管侵犯是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前肿瘤标志物CA199的检测可以作为预测T3、T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为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TORCH是指一系列可能导致流产、早产、畸胎、死胎、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多脏器损害等不良妊娠结局的病原体,以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人细小病毒B19等为主要代表。血清学检测病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是目前的主要筛查手段,IgM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患者可能处于急性感染期,是临床非常关注的问题。IgM抗体阳性并不等同于急性感染期,需要结合免疫学检测方法特点、病原体感染后的机体免疫反应规律、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否则可能会给临床处置造成困扰。规范性的TORCH血清学筛查及系统性实验室检测可协助孕前指导以及孕期胎儿风险评估,有助于防范妊娠风险、降低出生缺陷。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 风疹 弓形虫病 血清学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炎症性肠(IBD)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IBD患儿的皮肤表现。结果纳入IBD患儿50例,其中27例克罗恩,23例溃疡性结肠炎(UC)。25例(50%)患儿有皮肤表现,特异性皮肤表现和相关性皮肤表现各11例(各占22%)。特异性皮肤表现包括2例肛周皮肤克罗恩、9例肛瘘和/或肛周脓肿;相关性皮肤表现包括5例结节性红斑、3例阿弗他口炎、1例银屑、1例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过敏性紫癜。与UC组相比,克罗恩组更易出现特异性皮肤表现和相关性皮肤表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7例克罗恩病患儿中,19例(70%)有1种或以上皮肤表现,其中2例先后出现4种不同皮肤表现。1例克罗恩和1例UC患儿不同时期出现过3种不同皮肤表现。有皮肤表现的患儿粪便钙卫蛋白均升高,无皮肤表现患儿中12例(48%)粪便钙卫蛋白升高。5例患儿在生物制剂调整剂量(1例)或转换(4例)后皮损好转或消退。结论半数IBD患儿有皮肤表现,克罗恩病患儿更易出现特异性和相关性皮肤表现。同一患儿不同时期可伴有不同皮肤表现。多学科团队协作有利于该病的整体控制。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结肠炎,溃疡性 Crohn病 儿童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钙卫蛋白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巴州麻疹新发病例的流行学特征,为今后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学对2011-2020年巴州网络报告的麻疹确诊病例进行分析,探讨病例的发病与季节、年龄、地区和人群分布等特征。结果 2011-2020年巴州麻疹发病率(0.53~17.94)/10万,平均发病率5.64/10万;2015-2016年麻疹疫情高发,流行季节主要在冬春季,库尔勒市、且末县、博湖县、若羌县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散居儿童高发。 结论 巴州2016—2020年麻疹报告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薄弱地区和人群,需继续加强适龄儿童麻疹常规免疫接种和查漏补种、和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重视病例数据上报质量,及早发现、隔离及治疗传染源,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 标签: [] 麻疹 分析  控制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肾内科糖尿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我院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间肾内科所治疗的糖尿肾病患者 80 例进行研究,对患者的临床检查与结果、诊断记录、治疗过程、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数据整理,从而分析肾内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措施及结果。结果: 80 例患者在确诊糖尿肾病后,在诊治过程中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肾功能衰竭、顽固性水肿等,同时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贫血、感染等现象,同时对 80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 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以及血肌配等水平,治疗后的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以及血肌配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肾内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大多表现为肾功能衰竭、顽固性水肿等,为保障患者身体健康,治疗过程应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同时要对患者的饮食方案进行调节,秉持早发现早治疗的治疗理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最大化的减少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威胁。

  • 标签: 肾内科 糖尿病肾病患者 临床表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Ⅰ期经皮经肝胆道造瘘胆道镜取石术(PTCSL-OBF)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9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6例,女43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16~84岁。所有患者行PTCSL-OBF。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特殊病例介绍。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再现情况、结石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59例患者均成功施行PTCSL-OBF。59例患者中,建立单条窦道48例,2条窦道8例,3条窦道2例,4条窦道1例。59例患者共行106次胆道镜取石术,其中取石1次20例,取石2次31例,取石3次8例。59例患者中,14例术后有结石残留,45例取尽结石,结石取尽率为76.3%(45/59)。59例患者住院时间为24 d(3~88 d)。59例患者中,1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4例次),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8.6%(11/59)。14例次并发症中,胸腔积液合并感染4例次,肝脓肿2例次,腹腔积液2例次,术中低血压感染性休克2例次,出血2例次,结肠穿孔1例次,胆汁漏1例次。所有患者并发症予以穿刺引流、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治愈。(2)随访情况:5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59例患者中,9例结石复发,复发率为15.3%(9/59),17例出现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发生率为28.8%(17/59)。45例取尽结石患者中,6例结石复发,复发率为13.3%(6/45),14例出现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发生率为31.1%(14/45)。14例术后有结石残留患者中,3例结石复发,复发率为21.4%(3/14),3例出现术后结石相关症状,发生率为21.4%(3/14)。随访期间,59例患者中,7例死亡,其中2例死亡原因为胆道肿瘤,5例为肝硬化失代偿。(3)特殊病例介绍:5例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3例取尽结石(2例术后原有症状未改善,仍反复发生胆管炎);2例均取石1次,因严重肝硬化伴大量腹腔积液,未行二次取石。结论PTCSL-OBF可用于治疗肝胆管结石,但应掌握适应证,注意技术环节,谨慎操作,并加强围术期管理。

  • 标签: 胆道良性疾病 胆石症 肝胆管结石病 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 技术要点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