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腔隙脑梗死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回顾分析 80例外伤腔隙脑梗死案例的病历资料,对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病变部位出现时间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从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来看, 24小时 4例患者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 5.0%; 2-7天 28例患者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 35.0%, 12例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发生率为 15.0%, 8例患者出现偏盲症状,发生率为 10.0%; 7-30天 14例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 17.5%, 6例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发生率为 7.5%, 8例患者出现偏盲症状,发生率为 10.0%; 2-7天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的案例最多,其中轻偏瘫症状占比最高。从病变部位出现时间来看, 24小时 2例基底节 -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2.5%; 2-7天 32例基底节 -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40.0%, 10例额 -顶 -枕叶皮质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12.5%, 2例小脑及脑干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2.5%, 6例丘脑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7.5%; 7-30天 14例基底节 -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17.5%, 6例额 -顶 -枕叶皮质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7.5%, 4例小脑及脑干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5.0%, 4例丘脑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5.0%; 2-7天病灶出现最多,其中以基底节 -内囊区为主。结论:对于外伤腔隙脑梗死法医学鉴定,因涉及因素多,因此不仅需要了解各时间段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还需要了解病灶变化,以保证鉴定结果可靠

  • 标签: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 法医学 鉴定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肿瘤肠梗阻临床观察 。 方法:以我院 选取的 60 例晚期肿瘤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30 例。仅采用西药治疗的是对照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是观察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恶心呕吐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较之对照组明显更短 ( P< 0.05)。结论 :为 晚期肿瘤肠梗阻 行 中西医结合 ,可以缩短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晚期 肿瘤性肠梗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蛋白酶体抑制剂PR-957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4只7日龄新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HIBD组)和PR-957治疗组(PR-957组)。按照改良Rice法制备HIBD大鼠模型,PR-957组于造模后腹腔注射PR-957(20 mg/kg),HIBD组于造模后予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假手术组不予结扎和低氧处理。造模后72 h,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皮质炎症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左侧脑皮质白细胞介素(IL)-17、IL-10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左侧脑组织中(LMP7)、叉头样蛋白3(FOXP3)、维A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17型辅助T淋巴细胞(Th)、调节T淋巴细胞(Treg)比例。结果HE染色: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基本正常,HIBD组大鼠左侧脑皮质炎症明显,PR-957组病理改变较HIBD组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HIBD组大鼠左侧脑皮质IL-10阳性细胞数[(12.11±3.73)%]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29.12±3.95)%]及PR-957组[(22.61±6.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BD组左侧脑皮质IL-17阳性细胞数[(35.55±4.85)%]均高于假手术组[(8.48±2.58)%]及PR-957组[(19.16±4.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HIBD组左侧脑组织LMP7、RORγt蛋白表达(1.01±0.12、0.71±0.10)均高于假手术组(0.50±0.10、0.34±0.07)及PR-957组(0.65±0.13、0.54±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BD组左侧脑组织FOXP3蛋白表达(0.44±0.10)均低于假手术组(0.93±0.07)及PR-957组(0.68±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流式细胞术:HIBD组Th17/Treg比例(0.66±0.24)均高于假手术组(0.20±0.09)及PR-957组(0.45±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R-957可能通过调控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减轻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炎症。

  • 标签: 免疫蛋白酶体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大鼠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神经骨关节病(DNOAP)患者软骨的病理表现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8例DNOAP患者的胫距关节、距下关节、距舟关节的关节软骨为DNOAP组,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0~66(55.7±3.8)岁;2017年4月—2018年7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因车祸或严重外伤截肢的8例患者的胫距关节、距下关节、距舟关节的关节软骨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19~65(57.6±3.7)岁。取DNOAP组和正常对照组软骨样本,使用Masson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取DNOAP组和正常对照组软骨样本进行软骨细胞培养,采用DCFH-DA探针方法通过Image-Pro Plus软件分析荧光强度检测软骨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白细胞介素(IL)-1β、骨保护素(OPG)、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结果DNOAP组软骨病理检查见透明软骨呈条索状排列,软骨细胞减少,软骨下骨增生,结构紊乱,软骨下骨区域大量破骨细胞形成;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DNOAP软骨细胞的线粒体肿胀,膜结构不完整,排列紊乱,内质网严重肿胀,细胞核变大,染色质出现部分断裂,浓聚在核膜边缘。正常对照组软骨病理检查:正常软骨组织可见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软骨基质染色均匀,软骨下骨排列整齐;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软骨细胞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内可见正常浓缩的染色质。DNOAP组软骨细胞的活性氧荧光强度为28.1±2.3,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59, P<0.01)。Western blot检测DNOAP组RANKL、TNF-α、IL-1β及IL-6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OPG、aggreca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62、9.780、12.479、11.696、8.792、7.726, P值均<0.0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DNOAP组软骨细胞凋亡率为3.3%±0.2%,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63, P<0.01)。结论DNOAP的病理学特征是软骨结构和细胞器破坏严重,炎症反应在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关节病,神经原性 糖尿病 软骨 软骨细胞 病理学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复律汤对中老年室心律失常阴虚火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B型钠尿肽(BNP)、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98例中老年室心律失常阴虚火旺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复律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BNP、NO、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8%vs.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电图PR间期及QRS时限均有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NP、NO、cTnI水平均有降低,且观察组BNP、NO、cTn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有出现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低于对照组的2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益气复律汤治疗中老年室心律失常阴虚火旺证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心电图及心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1]。

  • 标签: 益气复律汤 中老年 室性心律失常 阴虚火旺证 患者 临床疗效 BNP NO水平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s)社区获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的分子特征、耐药率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抗生素使用及感染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衢州市人民医院2014至2018年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从中筛选出CA-MRSA菌株共72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所收集菌株的7种毒力基因包括纤连蛋白结合蛋白基因(fnbA,fnbB)、溶血素基因(hla,hlb)、肠毒素基因(sec,seh)、杀白细胞素基因(PVL)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ST59组和非ST59组之间耐药率和毒力基因携带率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衢州地区SSTIs CA-MRSA以ST59型(55.56%,40/72)为主要流行克隆株。所有分离株对红霉素(90.28%,65/72)、克林霉素(68.06%,49/72)、四环素(41.67%,30/72)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达托霉素及利奈唑胺全部敏感,序列型59(ST59)型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85.00%,34/40),ST59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克隆型(χ2=11.886,P<0.01)。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72株皮肤软组织感染CA-MRSA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hla(97.22%,70/72)、hlb(33.33%,24/72)、fnbA(50.00%,36/72)、fnbB(48.61%,35/72)、PVL(63.89%,46/72)、sec(4.17%,3/72)、seh(4.17%,3/72),PVL基因在ST59中的携带率为(77.50%,31/40),ST59 PVL携带率显著高于在其他非ST59中的携带率(χ2=7.227,P<0.01)。结论衢州地区SSTIs CA-MRSA的主要克隆为ST59型,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ST59型分离株PVL基因的携带率明显高于其他分离株。SSTIs CA-MRSA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治疗中不宜作为经验用药的首选。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软组织感染 葡萄球菌皮肤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 细菌毒素类 外毒素类 杀白细胞素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与显微外科夹闭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效果,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aSAH患者6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介入组和夹闭组,每组34例。介入组接受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夹闭组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术后3个月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脑积水、再出血、局灶神经功能降低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分级、早期降颅压治疗不同分组间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及手术时机预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分级和是否接受早期颅内降压治疗是影响aSAH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aSAH近期治疗效果较好,能促进预后,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Hunt-HESS分级和早期颅内降压治疗是影响aSAH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介入 显微外科 夹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