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5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将5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CT检查,观察组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核磁诊断,关节腔积液患者最多,共9例(33.33%);其次是半月板损伤患者,共8例(29.63%);之后分别是韧带损伤以及骨质改变,分别为6例(22.22%)和4例(14.82%)。对照组关节腔积液患者9例(33.33%);半月板损伤共3例(11.11%);韧带损伤以及骨质改变分别为6例(22.22%)和4例(14.82%)。对照组的确诊率则为81.4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关节腔积液患者核磁共振成像呈片状、大片状或不规则形长T1长T2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韧带损伤患者的核磁共振具体表现主要有T1W1信号较低,T2W1高信号,STIR像呈高信号。半月板损伤患者在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在半月板低信号影内,可以看见影像的裂缝样、球状、线条型或者是椭圆形阴影。骨质改变患者的MRI显像呈现T1W1低信号、T2W1呈高或低信号,软骨断续或者凹陷,并且呈现短T1W1信号。结论核磁共振检查有着无辐射、视野广、多方位以及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等优点,有着较强的评估能力,有效弥补了传统CT检查的不足,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而且结果也与手术结果有着较高的吻合度,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核磁共振 受力 诊断 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鉴别颅内Ⅱ级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ngiomatous meningioma,A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两个中心共68例Ⅱ级SFT/HPC患者及41例AM患者的术前磁共振成像资料,按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77)和验证组(n=32)。图像进行标准化后,利用3D slicer软件于T1WI、FLAIR及T1WI增强轴位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进行特征提取;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inimum redundancy maximum relevance,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进行降维,筛选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从T1WI、FLAIR和T1WI增强序列中各提取16、13、12个影像组学特征,从多参数MRI序列中提取9个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模型建立,4种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T1WI模型为0.98 (敏感度100%,特异度92.86%);FLAIR模型为0.92 (73.47%,100%),T1WI增强模型为0.89 (79.59%,85.19%),多参数模型为0.99 (98.04%,96.15%),在验证组中的准确率分别为87.50%、75.00%、68.75%和90.63%。结论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对Ⅱ级SFT/HPC与AM的鉴别效能优于单一序列,其中单序列中T1WI影像组学特征鉴别效能最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瘤型脑膜瘤 影像组学 鉴别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UE)以及它们的组合在识别良性和恶性乳房肿块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有125个乳房肿块接受了常规超声特征和弹性成像的分析。然后将这些结果与病理金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准确性。通过测量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评估每种方式单独和联合识别乳腺肿块的有效性。结果: 传统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和两种技术的结合,区分良性和恶性乳腺肿块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77.6%、84.8%和92.0%。具体到识别恶性乳腺肿块,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和这两种技术组合的准确率分别为61.9%、76.2%和90.4%。总之,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的组合在识别良性和恶性乳腺肿块以及区分恶性肿块方面表现出最高的诊断准确性。这些结果强调了整合两种技术以加强乳腺癌诊断的潜在临床意义。

  • 标签: 常规超声 超声弹性成像 乳腺肿块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巨噬细胞是易损斑块中主要的炎性细胞,与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密切相关。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及干预能降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而分子影像的发展为早期成像提供了可能。文章对易损斑块中与巨噬细胞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目前用于巨噬细胞靶向成像的分子探针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分子显像 巨噬细胞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产前超声检查对检测胎儿心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产前超声检查的共2580名孕妇被纳入分析。评价其心血管结构的影像特征,并根据引产后的尸检和产后超声检查结果确定产前超声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在2580名孕妇中,有17例经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心血管畸形。随后,根据引产或分娩情况,19例被确认为心血管畸形。产前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9.47%,有2例漏诊。结论: 使用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心血管畸形,可明显提高此类畸形的检出率。它作为预防胎儿畸形的重要临床手段,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其应用。

  • 标签: 心血管畸形 产前超声检查 符合率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颌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09年11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230例颌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分析,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诊断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清晰、准确的将骨折线显示出来,同时还可以将骨折的部位、形态立体的显示出来,并能够显示出骨折块移位特点。结论在颌面骨折诊断中应用三维影像能够全面、准确的将骨折情况反映出来,从而为病情的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 颌面骨折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超声弹性成像与彩色超声相结合对区分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良性和恶性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肿瘤科收治的69名乳腺癌患者。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和超声弹性成像来评估腋窝淋巴结。确定了彩色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其联合诊断对区分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良性和恶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出的灵敏度、特异性和联合诊断值分别为67.9%、63.4%、82.1%、75.6%、92.9%和97.6%。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0.830和0.922。这些发现通过确定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良恶性 超声弹性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并发症及心理影响观察。方法采用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血透室进行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5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7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下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同时对两组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心理状态等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全面护理干预能降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使用。

  • 标签: 尿毒症血液透析 护理干预 心脑血管并发症 心理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尖锐湿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56例尖锐湿疣患者ALA-PDT治疗前及第1次治疗后1周皮损各1份,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尖锐湿疣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VEGF及PCNA的表达情况。分别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治疗前后VEGF与PCNA蛋白表达率和表达强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分析检验VEGF及PC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LA-PDT治疗前尖锐湿疣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VEGF和PCNA表达率分别为71.43%(40/56)、73.21%(41/56),治疗后分别为44.64%(25/56)、41.07%(23/46)。治疗前后VEGF和PCNA的表达率(χ2值分别为8.25、11.81,均P < 0.05)及表达强度(H值分别为11.29、12.22,均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A-PDT治疗前后尖锐湿疣组织VEGF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202、0.273,均P < 0.05)。结论ALA-PDT治疗后尖锐湿疣组织中VEGF和PCNA表达下降,这可能是其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尖锐湿疣 光动力疗法 氨基酮戊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