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7至2018年我国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扫描方案和及辐射水平。方法根据全国各省市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数量与分布状况进行整群抽样,最终纳入75家医院(二级医院30家、三级医院45家)。对调研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行CCTA检查的患者进行系统抽样,最终纳入1 312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等)及CCTA检查的资料(扫描前准备情况、扫描参数、图像采集模式、后处理方案及辐射等),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χ²检验分析各指标的应用情况及相应扫描方案下的有效辐射(ED)。结果低管电压(≤100 kV)应用比例为35.4%(464/1 312),其中三级医院应用低管电压的比例在患者体质量<60 kg组、60~90 kg组及>90 kg组分别为45.0%(126/280)、39.6%(256/647)和33.3%(8/24),均较二级医院[27.8%(25/90)、18.5%(49/265)、0(0/6)]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34.25、51.05、207.05,P<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应用比例为38.5%(505/1 312)。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比例为82.5%(1 082/1 312),应用迭代重建的患者中仍有58.8%(636/1 082)的患者应用120 kV及以上的管电压。CCTA检查的ED为11.84(6.33,16.66)mSv。三级医院行CCTA检查的ED较二级医院的ED低(Z=-5.73,P<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下ED较回顾性心电门控的ED低(Z=-15.76,P<0.001)。应用迭代重建的ED较未应用迭代重建的ED低(Z=-3.45,P=0.004)。结论调研医院CCTA检查均存在管电压固定化、低管电压和前瞻性心电门控应用比例低、迭代重建技术应用不规范的问题,且扫描方案的不规范是导致CCTA检查时ED高的重要原因。尽管三级医院的扫描规范性高于二级医院,但仍未达到指南要求水平。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辐射剂量 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对实验猪心肌动态CT灌注(CTP)图像质量的提升程度以及该算法对心肌血流量(MBF)计算的影响。方法麻醉状态下对5只家猪进行静息与负荷动态CTP扫描,扫描管电压均为100 kV,低剂量与高剂量管电流分别设置为150、300 mA。低剂量扫描数据图像重建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FBP)及DLIR 3种不同强度(低、中、高),高剂量扫描数据图像重建仅采用FBP。客观评价及主观评价(5分制)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包括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线性回归对DLIR算法强度和图像质量的线性趋势进行检验。采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正态性,正态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高剂量扫描方案与低剂量扫描方案平均有效辐射分别为7.2、3.8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0,P<0.001)。低剂量下获得的图像随着DLIR强度的升高图像噪声逐渐减低,图像SNR及CNR逐渐增高(F=60.10、35.87、41.41,P均<0.001)。低剂量下高强度DLIR图像与高剂量FBP图像的噪声分别为(31.7±3.1)、(38.2±1.2)HU,SNR分别为16.6±2.0、13.8±0.8,CNR分别为14.5±1.7、11.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70、4.15、5.68,P值均<0.05)。低剂量下高强度DLIR图像与高剂量FBP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4.8±0.4)、(4.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5)。低剂量下FBP图像与高强度DLIR图像计算MBF在静息状态下分别为(81.3±17.3)、(79.9±18.3)ml·100 ml-1·min-1,负荷状态下分别为(99.4±24.9)、(100.7±27.3)ml·100 ml-1·min-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0.89,P>0.05)。结论应用高强度DLIR算法有利于实现实验猪低剂量心肌动态CTP,可明显提升图像质量,同时对MBF计算无明显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