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GCBT) 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至11月,选取徐州市18个社区中稳定期COPD患者,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地分为干预组(n=240)和对照组(n=223),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干预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干预前后分别使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FEV1%预计值、FEV1/FVC;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圣乔治呼吸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COPD assessment test,CAT)、呼吸困难量表(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mMRC)评估患者生存质量。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8周后,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焦虑:(8.23±4.02)分,(10.71±3.60)分;抑郁:(7.87±3.73)分,(10.20±3.72)分,t=6.415, 6.185, P<0.01]。干预后,两组FEV1%预计值、FEV1/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1.7±12.3)%,(52.0±12.6)%,t=-0.259,P>0.05;(57.3±10.8)%,(56.9±10.7)%,t=0.400, P>0.05]。干预后干预组mMRC、CAT、SGR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55±0.82)分,(2.30±1.21)分;(17.35±5.78)分,(20.90±8.00)分;(41.78±21.56)分,(57.08±24.46)分;t=-7.227,-5.061,-6.580, 均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 抑郁 生存质量 社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交互作用。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3至12月江苏省徐州市“三高共管”项目调查中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血压、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HbA1c<7.0%定义为血糖控制良好,否则为血糖控制不良。血脂异常定义为TC≥6.2 mmol/L,或TG≥2.3 mmol/L,或HDL-C<1.0 mmol/L,或LDL-C≥4.1 mmol/L,或自报有血脂异常史或近2周内服用降脂药。高血压定义为本次调查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自报有高血压病史且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血糖控制的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通过Andersson等编制的Excel表计算交互作用指标,包括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交互作用指数(SI)。结果共纳入T2DM患者2 485例,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占55.5%(1 379/2 485),血脂异常患者占62.1%(1 544/2 485),高血压患者占55.0%(1 367/2 485)。以无高血压且血脂正常者为参照组,无高血压但伴有血脂异常这一因素能够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OR=1.275,95%CI为0.987~1.648,P=0.010);有高血压但血脂正常也能影响患者血糖控制(OR=1.383,95%CI为1.054~1.814,P=0.019);当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同时存在时,患者的血糖更难控制(OR=2.735,95%CI为2.117~3.532,P<0.001)。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同时存在时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危害大于两因素单独作用时,RERI、AP和SI的OR(95%CI)分别为1.077(0.558~1.595)、0.394(0.230~0.558)和2.637(1.268~5.486)。结论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存在相加交互作用,两者同时存在时,对血糖控制的危害大于单因素作用。

  • 标签: 糖尿病,2型 血脂异常 高血压 血糖控制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肺结核患者心理压力的减轻作用及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两水平的整群随机设计原则,于2018年9—11月,共纳入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61例肺结核患者,将其整群随机分配至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随访。分别失访3和4例,最终纳入454例,分别为230和224例。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及生命质量评分的差异,焦虑、抑郁及生命质量的评价分别采用广泛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及36条目简短生命质量(SF-36)量表。同时期两组患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AD-7量表评分:(5.93±2.56)分比(7.57±5.27)分,t=-4.245,P<0.01;PHQ-9评分:(6.02±2.67)分比(8.13±6.01)分,t=-4.866,P<0.01];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31±13.22)分比(58.46±12.71)分,t=13.108,P<0.01]。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及生命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62±5.41)分比(7.65±5.38)分,t=0.059;(8.00±5.84)分比(8.07±5.91)分,t=0.126;(59.11±13.25)分比(60.51±13.76)分,t=1.104;均P>0.05)]。(2)不同焦虑、抑郁程度患者中,干预组轻、中度焦虑患者干预前GAD-7量表评分分别为(7.29±1.21)、(11.99±1.31)分,干预后分别为(5.54±1.71)、(9.17±1.55)分;干预组轻、中度抑郁患者干预前PHQ-9评分分别为(7.01±1.47)、(11.88±1.12)分,干预后分别为(4.42±1.22)、(8.39±2.33)分。仅干预组轻度和中度焦虑或抑郁患者GAD-7量表评分、PHQ-9评分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焦虑者GAD-7量表评分:t=8.056;中度焦虑者GAD-7量表评分:t=10.020;轻度抑郁者PHQ-9评分:t=13.558;中度抑郁者PHQ-9评分:t=8.852,均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减轻有轻度焦虑、抑郁症状的肺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认知疗法 结核,肺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结肠镜、免疫法粪便隐血实验(FIT)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在徐州市人群结直肠癌(CRC)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于徐州市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招募4 280名50~74岁对象,按1∶2∶2比例随机分配为结肠镜组(863名)、FIT组(1 723名)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1 694名)。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经过风险评估后高风险者邀请接受结肠镜检查,低风险者邀请接受FIT检查,所有FIT阳性者均邀请进行结肠镜检查。计算并比较各组结肠镜参与率[(完成结肠镜人数/邀请参与结肠镜人数)×100%]、结直肠病变检出率[(确诊人数/完成结肠镜人数)×100%]、结肠镜资源负载(完成结肠镜检查人数/确诊进展期肿瘤人数)和FIT资源负载。结果4 280名对象年龄为(61±6)岁,其中男性1 816名(42.43%),不同筛查方案组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肠镜组、FIT组、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的结肠镜参与率分别为22.60%(195/863)、57.04%(77/135)、33.94%(149/439),FIT组高于结肠镜组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高于结肠镜组(均P<0.001);进展期肿瘤检出率分别为6.67%(13/195)、9.09%(7/77)、8.72%(13/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镜组、FIT组、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结肠镜资源负载(95%CI)分别为15(13~17)、11(9~14)和11(10~13)名,其中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中高风险个体结肠镜资源负载为12(9~15)名。FIT组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FIT资源负载(95%CI)分别为207(196~218)和88(83~94)名。结论风险评估模型与FIT的综合应用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可能有一定效果。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多相筛查 方案评价 结果与过程评价(卫生保健)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肺结核患者心理压力的减轻作用及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两水平的整群随机设计原则,于2018年9—11月,共纳入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61例肺结核患者,将其整群随机分配至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随访。分别失访3和4例,最终纳入454例,分别为230和224例。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及生命质量评分的差异,焦虑、抑郁及生命质量的评价分别采用广泛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及36条目简短生命质量(SF-36)量表。同时期两组患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AD-7量表评分:(5.93±2.56)分比(7.57±5.27)分,t=-4.245,P<0.01;PHQ-9评分:(6.02±2.67)分比(8.13±6.01)分,t=-4.866,P<0.01];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31±13.22)分比(58.46±12.71)分,t=13.108,P<0.01]。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及生命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62±5.41)分比(7.65±5.38)分,t=0.059;(8.00±5.84)分比(8.07±5.91)分,t=0.126;(59.11±13.25)分比(60.51±13.76)分,t=1.104;均P>0.05)]。(2)不同焦虑、抑郁程度患者中,干预组轻、中度焦虑患者干预前GAD-7量表评分分别为(7.29±1.21)、(11.99±1.31)分,干预后分别为(5.54±1.71)、(9.17±1.55)分;干预组轻、中度抑郁患者干预前PHQ-9评分分别为(7.01±1.47)、(11.88±1.12)分,干预后分别为(4.42±1.22)、(8.39±2.33)分。仅干预组轻度和中度焦虑或抑郁患者GAD-7量表评分、PHQ-9评分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焦虑者GAD-7量表评分:t=8.056;中度焦虑者GAD-7量表评分:t=10.020;轻度抑郁者PHQ-9评分:t=13.558;中度抑郁者PHQ-9评分:t=8.852,均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减轻有轻度焦虑、抑郁症状的肺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认知疗法 结核,肺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徐州市脑卒中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41 932例,采用问卷收集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等信息,体格检查收集身高、体重、血压等信息。采用χ²检验、趋势χ2、Logistic回归分析徐州市居民罹患脑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共有效调查39 854例,年龄为(52.1±16.8)岁。其中男性19 222例,城市10 323例。脑卒中患者885例,其中男性464例,城市302例。脑卒中患病率为2 220.61/10万,男、女分别为2 413.90/10万、2 040.52/10万,不同性别脑卒中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22,P=0.013)。城市(2 925.51/10万)高于农村(1 974.20/10万)(χ²=31.45,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1.82(1.53~2.08)]、饮酒[1.22(1.08~1.81)]、睡眠质量[1.42(1.13~1.96)]、体力活动[1.44(1.11~2.14)]、高血压[3.53(2.44~6.02)]、心脏病[1.23(1.11~1.75)]、糖尿病[1.42(1.31~2.05)]、高血压家族史[1.43(1.30~2.37)]、糖尿病家族史[1.22(1.10~1.65)]及脑卒中家族史[1.57(1.46~2.06)]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3.02(2.14~4.96)]、吸烟[1.59(1.12~3.85)]、睡眠质量差[1.15(1.03~3.23)]、体力活动缺乏[1.22(1.02~3.23)]、高血压[4.53(3.07~7.36)]、糖尿病[1.08(1.02~3.23)]及脑卒中家族史[1.15(1.08~3.31)]。结论徐州市成年居民脑卒中患病率较高,应根据其危险因素的人群分布特征针对性的开展脑卒中的防控。

  • 标签: 脑卒中 患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对肿瘤防治知识的需求情况、获取途径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32 257名,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肿瘤防治知识需求情况、获取途径及影响其态度的原因等资料。以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研究对象肿瘤预防知识需求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防治知识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整体对肿瘤防治知识的需求率为79.5%,在肿瘤患病的诱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防治知识方面,职业人群的需求率最高(P值均<0.001),分别为66.8%、71.0%、20.8%,在治疗方法和治疗费用防治知识方面,现患癌症患者的需求率最高,分别为45.9%和21.9%。肿瘤防治知识获取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广播或电视(69.5%)""书报、海报或宣传册(44.7%)"和"家人朋友(33.8%)"。与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未婚/同居/离婚/丧偶及其他、2014年家庭年收入<2.0万元人民币、东部地区、未被诊断过癌症、自评有患癌风险人群相比,企业人员/工人、已婚、2014年家庭年收入6.0万~14.9万元、中部地区、患有癌症、自评不清楚自身是否有患癌风险的人群对肿瘤防治知识需求意愿相对较高(P值均<0.05)。结论2015—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肿瘤防治知识需求率较高,肿瘤防治知识主要获取途径为广播或电视;职业、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区域、健康状态、患病风险是肿瘤防治需求情况的主要相关因素。

  • 标签: 肿瘤 健康素养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居民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现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纳入32 257名研究对象,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对肿瘤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治知识需求等态度和意识方面的健康素养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人群健康素养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城市居民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为56.97%;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和职业人群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55.01%、59.08%、61.99%、57.31%(P<0.001)。与≤39岁人群、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已婚、东部地区、自评无患癌风险人群相比,50~69岁、其他职业、非在婚、中西部地区、患癌风险自评不清楚者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较低(P<0.05);与男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及社区居民相比,女性、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群、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和职业人群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均较高(P<0.05)。结论我国城市居民肿瘤防治意识角度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但仍有可提升空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地区、婚姻状况、患癌风险自评、人群分类等是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男性、50~69岁、低文化程度、中西部地区、不清楚患癌风险、无特定环境接触肿瘤防治知识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是肿瘤防治健康素养应重点干预的人群。

  • 标签: 肿瘤 健康素养 横断面研究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城市居民肿瘤早治疗意识及其人口学、社会学等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纳入32 257名研究对象,其中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调查问卷收集个人信息、肿瘤早治疗态度及影响其态度的原因等信息。比较不同组别早治疗态度构成比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早治疗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假设本人被确诊为癌前病变/癌症,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和职业人群选择积极治疗者分别占89.97%、91.84%、93.00%和91.52%(P<0.001);假设直系亲属被确诊为癌前病变/癌症,4组人群选择鼓励亲属早期治疗者分别占91.96%、91.94%、92.44%、91.55%(P<0.001)。公司职员、家庭年收入4万元及以上者、其他3个亚组人群选择积极治疗意愿相对较高(P<0.05);男性、丧偶、无业人员、中西部地区的受访者积极治疗的意愿较低(P<0.05)。结论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肿瘤早治疗意识较高;婚姻状况、职业、家庭年收入、区域是居民肿瘤早治疗意识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肿瘤 意识 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早诊断意识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纳入32 257名研究对象,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早诊断意识(假如自己体检查出异常结果的情况后是否去医院确诊、假如亲人或好朋友体检中查出异常结果的情况后是否会建议其及时确诊)等信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诊断意识的相关因素。结果假如自己体检查出异常结果的情况,89.29%(28 802名)对象选择进一步就医寻求确诊;假如亲人或好朋友体检查出异常结果的情况,89.55%(28 886名)对象建议对方及时确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2014年家庭年总收入2.0万元以下、西部地区及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公司职员,2014年家庭年总收入4.0万元及以上者,东部和中部地区人群,更倾向于去医院进一步确诊;而无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倾向于不去医院确诊(P值均<0.05)。结论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的肿瘤早诊断意识整体较好,职业、家庭年总收入、地区和人群分组是早诊断意识的相关因素。

  • 标签: 肿瘤 健康素养 横断面研究 早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17年中国城市早诊早治项目地区居民肿瘤早发现意识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纳入32 257名研究对象,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人口、社会经济学指标、自我患癌风险评价、是否定期参加体检等信息,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近5年未定期体检者体检意愿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中自评具有患病风险、不具有患病风险、不清楚者分别占27.54%、45.48%和26.98%;其中自评具有患癌风险者考虑体检的比例占79.84%。近5年参加定期体检、未定期体检者分别占65.43%和34.56%。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离婚人群、中部和东部的受访者的参加定期体检的意愿更为积极(P值均<0.05);2014年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3.9万元者、4.0万元~5.9万元者、职业人群、社区居民、现患癌症患者、自评无患癌风险人群及不清楚自己患癌风险者参加体检的意愿较低(P值均<0.05)。结论2015—2017年中国城市早诊早治项目地区居民肿瘤早发现意识较好;婚姻状况、家庭收入、人群分组、自我患病风险评价与近5年未定期参加体检者定期参加体检的意愿相关。

  • 标签: 肿瘤 健康素养 横断面研究 早发现 城市居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纳入32 257名研究对象,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及针对9种常见致癌因素(吸烟、饮酒、纤维类食物、饮食过烫腌制食品或嚼食槟榔、幽门螺杆菌、霉变食物、乙型肝炎感染、雌激素、锻炼)的预防意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预防意识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中具备肿瘤预防意识者占77.4%,4类亚组人群分别为77.4%、79.9%、77.2%和74.5%。针对9种危险因素预防意识正确回答率为55.2%~9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和现患癌症患者、初中及以上学历者、共同生活家庭人口数≥3名者的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较高(P值均<0.05);男性、高年龄组(≥40岁)、企业人员/工人和公司职员等、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群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较低(P值均<0.05)。结论中国城市居民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癌症筛查干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共同生活家庭人口数和地区等与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有关联。

  • 标签: 肿瘤 健康素养 横断面研究 预防意识 城市居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确立其对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血糖控制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2017年12月之前江苏省徐州市登记在管的2型糖尿病患者85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分配为干预组(412例)和对照组(4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随访,干预组在常规随访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疗法。比较6个月及12个月后两组患者HbA1c、睡眠质量以及血糖达标率的差异,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两组之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干预前后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干预组基线、6个月及12个月PSQ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1±3.13)比(10.12±2.95)比(10.58±3.01)分,F=63.42,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3,P=0.16);6个月及12个月时,干预组PSQI得分低于对照组[(10.12±2.95)比(12.09±3.05)分,t=9.29,P<0.01;(10.58±3.01)比(12.48±3.28)分,t=8.13,P<0.01]。干预组基线、6个月及12个月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1.77)%比(7.27±1.20)%比(7.38±1.30)%,F=69.05,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7,P=0.31);6个月及12个月时干预组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40.62%(158/389)比31.57%(131/415),χ²=7.14,P<0.01;41.26%(144/349)比31.58%(120/380),χ²=7.38,P<0.01];6个月及12个月时,干预组HbA1c低于对照组[(7.27±1.20)%比(7.86±1.58)%,t=6.00,P<0.01;(7.38±1.30)%比(7.84±1.56)%,t=4.40,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患者的HbA1c水平。

  • 标签: 糖尿病,2型 认知行为疗法 整群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