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3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4 h内行CT平扫、CTP及其衍生的动态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将患者分为DCI组和非DCI组。将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237例患者中,动态CTA共发现248个动脉瘤,其中31.2%(74/237)的患者发生DCI。CTP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所有灌注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P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灌注、局限性低灌注和弥漫性低灌注患者的DCI发生率分别为6.8%(4/59)、28.0%(14/50)和43.8%(56/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CTP定性分类及CTP定量参数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Fisher分级、CTP定性分类、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其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72.4%。结论采用全脑CTP检查可定量和定性评估全脑的灌注状态,从而预测DCI的发生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迟发性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及CT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成像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斑块特征及血流灌注进行分析,探寻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相关的高危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发病时间小于4周的症状性MCA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HRMR-VWI及CTP影像资料。根据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和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ACI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分析两组斑块特征、灌注参数及侧支评分的差异,构建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显著变量及其联合模型对ACI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64例患者。TIA组共25例,女10例,年龄(55.12±11.20)岁。ACI组共39例,女11例,年龄(57.90±9.62)岁。两组间性别(P=0.327)、年龄(P=0.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IA组相比,ACI组的斑块长度更长[6.10 (3.20,12.3) mm vs. 4.10 (2.15,5.55) mm,P=0.006]、负荷更大[86.83% (80.26%,100.00%) vs. 78.46% (72.70%,87.66%),P=0.007]、狭窄程度[86.76% (76.19%,100.00%) vs. 75.72% (60.94%,85.84%),P=0.008]、强化程度(P<0.001)及强化指数[(1.19±0.55) vs. (0.58±0.46),P<0.001]均更高,同时其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 [(1.19±0.22) vs. (1.05±0.17),P=0.007]、相对流出时间(relative time to drain,rTTD) [(1.52±0.47) vs. (1.19±0.30),P=0.003]、相对剩余函数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the center of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rTmax) [(2.26±1.33) vs. (1.55±0.67),P=0.007]均更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长度(OR=1.17,95% CI:1.001~1.362,P=0.049)、强化程度(OR=5.18,95% CI:1.848~14.522,P=0.002)及rTmax (OR=2.32,95% CI:1.019~5.298,P=0.045)为ACI的独立预测因子。斑块长度、强化程度及rTmax三者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AUC=0.862,95% CI:0.767~0.956)。结论HRMR-VWI联合CTP检查能够对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下游灌注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有助于识别与ACI相关的高危MCA粥样硬化狭窄患者。

  • 标签: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CT灌注成像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急性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入院24 h内基于CT灌注(CTP)的血脑屏障渗透性(BBBP)参数预测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11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aSAH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在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完成全脑CTP检查,并通过后处理得到反映BBBP的体积传递常数(Ktrans)和反映脑灌注的流出时间(TTD)及剩余函数达峰时间(TMax)。根据是否发生DCI,患者被分为DCI组及非DCI组,比较2组间CTP定量、定性指标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确定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临床资料及CTP参数对发生DCI的预测效能。结果69例aSAH患者中21例患者发生DCI。DCI组的全脑平均Ktrans值(mKtrans)明显高于非DCI组[分别为(0.67±0.16)ml/(100 ml·min)、(0.41±0.15)ml/(100 ml·min),t=-6.454,P<0.001]。弥漫型低灌注患者的mKtrans[(0.61±0.18)ml/(100 ml·min)]明显高于正常灌注患者[(0.36±0.15)ml/(100 ml·min),P<0.001]、局限型低灌注患者[(0.43±0.16)ml/(100 ml·min),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Ktrans(OR=1.13,95%CI 1.05~1.21,P=0.001)、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OR=5.35,95%CI 1.12~25.65,P=0.036)及改良Fisher评分(OR=5.32,95%CI 1.02~27.80,P=0.048)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mKtrans具有最大的AUC值0.875(95%CI 0.78~0.97),其预测DCI发生的阈值为0.545 ml/(100 ml·min),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9.2%,约登指数为64.9%。结论对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入院的aSAH患者使用全脑CTP扫描模式可以评估其脑灌注和BBBP状态,并预测DCI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血脑屏障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3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4 h内行CT平扫、CTP及其衍生的动态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将患者分为DCI组和非DCI组。将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237例患者中,动态CTA共发现248个动脉瘤,其中31.2%(74/237)的患者发生DCI。CTP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所有灌注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P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灌注、局限性低灌注和弥漫性低灌注患者的DCI发生率分别为6.8%(4/59)、28.0%(14/50)和43.8%(56/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CTP定性分类及CTP定量参数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Fisher分级、CTP定性分类、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其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72.4%。结论采用全脑CTP检查可定量和定性评估全脑的灌注状态,从而预测DCI的发生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迟发性脑缺血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盆腔副脾。患者男,51岁。超声表现为盆腔内实质性病变伴丰富血流信号;MRI表现为盆腔内膀胱右后上方可见一类圆形边界清楚病变,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欠均匀强化,可见粗大供血动脉;CT表现为盆腔偏右侧类圆形均匀等密度占位,增强动脉期病变呈花斑样强化,CT血管成像可见粗大供血动脉发自脾动脉末端脾门区,亦见伴行静脉汇入脾静脉。病理诊断:盆腔副脾。

  • 标签: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部位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9例不同部位的周围神经鞘瘤,总结病灶的位置及走行、形态、大小,及其CT、MRI影像学特征。结果109例患者病灶位于四肢34例,颈部21例,胸壁17例,腹膜后15例,胃壁10例,其他少见部位12例,共113个病灶。病灶以椭圆形为主(82/113),类圆形次之(27/113),边界清楚、光滑。四肢、颈部及胸壁病灶(67/75)多沿神经方向走行。四肢病灶MRI多表现为典型脂肪分离、神经出入和靶征。颈部、胸壁病灶以典型CT、MRI表现为主:均匀或欠均匀低密度/等信号,T2WI像呈靶征,增强后表现为中心逐渐强化的靶征。腹膜后、盆腔病灶则以不典型CT、MRI表现为主:多房囊状或厚壁囊状不均匀密度/信号,增强后呈多房囊状延迟强化;胃壁病灶CT多表现为均匀等密度,增强后明显延迟强化。结论不同部位的周围神经鞘瘤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但是每个部位肿瘤根据所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同表现有所差异,认识其CT、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 标签: 周围神经鞘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