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作者: 钟志蓉 朱庆莉 李文波 张冠南 吴斌 刘炜 马莉 任新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 100730(现在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超声科 52840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外科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或CT检查证实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2.8±11.9)岁(范围:34~81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声像图表现,并与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11例患者症状均表现为腹痛,便血2例,呕血1例,呕吐2例,腹泻1例。6例有腹膜炎体征。9例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所有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D-二聚体均升高。11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1例为平扫,未提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0例增强扫描均显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率为10/11;CT显示肠壁增厚11例,肠腔扩张5例。8例行肠系膜上静脉超声检查,7例明确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率为7/8。10例行腹部超声检查,5例明确显示肠道病变,包括肠壁增厚4例,肠腔扩张1例;10例显示腹腔积液,与CT一致。10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结论超声可以准确诊断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血栓形成,显示肠壁增厚、肠腔扩张及腹腔积液等肠道缺血表现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静脉 超声检查 肠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甘肃省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探索疫情流行的阶段性特征。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甘肃省COVID-19病例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流行病学史、发病、就诊和确诊时间、临床表现等信息。结果截至2020年2月25日,甘肃省共报告91例确诊病例,COVID-19流行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并存期、本地病例为主期3个阶段。聚集性疫情病例共63例(69.23%)。医务人员有3例,均为非职业暴露感染。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和乏力的比例分别为54.95%(50/91)、52.75%(48/91)和28.57%(26/91),且在3个阶段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只有发热与乏力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值分别为2.20和3.18,P<0.05);3个阶段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为42.86%(6/14)、23.73%(14/59)和16.67%(3/18),呈下降趋势(H=6.40,P<0.05);潜伏期随着疫情的3个阶段有延长的趋势(F=51.65,P<0.01);发病到就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随着疫情进展有缩短的趋势(F值分别为5.32和5.25,P<0.01);基本再生数(R0)从输入病例期的2.61降至本地病例为主期的0.66。结论甘肃省COVID-19流行早期均为湖北省输入,聚集性疫情占三分之二,未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感染。总体流行呈阶段性变化特征,随着疫情进展有首发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延长的特点,并提示体温监测不能作为单一的早期筛查手段。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乙状结肠印戒细胞癌(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29例直肠乙状结肠S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效果和预后。结果29例患者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为(48.7±14.3)岁。29例行术前结肠镜检查,其中20例(69.0%)呈肠壁环腔增厚表现,9例(31.0%)病变活检曾呈假阴性。在直肠超声和直肠磁共振检查中,误诊为炎性病变分别占25.0%(4/16)和17.6%(3/17)。29例患者中,13例行新辅助放化疗(NCRT),27例行根治性手术,8例行术后放疗。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4.0%和43.0%。未行NCRT(non-NCRT)组和NCRT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2%和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n-NCRT组和NCRT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9.2%和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肿瘤纵径>5 cm为患者总生存时间缩短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直肠乙状结肠SRCC是罕见而具特殊临床表现的结直肠癌,其发病年龄轻、恶性度高、预后差。应加深对直肠乙状结肠SRCC的认识,关注分子肿瘤学进展,以期改善其诊治疗效。

  • 标签: 直肠肿瘤 乙状结肠肿瘤 印戒细胞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特征,为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开展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2018年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档案、网络直报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流行特征,包括宿主动物分布情况、鼠疫菌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人间鼠疫流行特征等。结果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总平均獭密度为0.21只/hm2,其中天祝县平均獭密度最高,为0.58只/hm2;嘉峪关市平均獭密度最低,为0.01只/hm2。疫源地内共分离鼠疫菌381株,其中分离自人尸4株、宿主动物298株、染疫媒介79株;分离菌株前3位的县(市)依次为阿克塞县(38.85%,148株)、肃北县(31.50%,120株)、玉门市(16.27%,62株)。共检测旱獭血清6 860份、犬血清1 769份,F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0%(185/6 860)、8.42%(149/1 769);动物材料814份,F1抗原阳性率为4.30%(35/814)。共发生人间鼠疫4起,发病4人,死亡4人;其中3起发生在肃北县、1起在玉门市;发病月份分别为7、9、11、12月,主动接触牧羊犬等染疫动物是主要感染途径,外来放牧雇工为重点职业人群。结论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活跃,且各地区鼠疫疫情呈现不同流行状态;应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控措施严防鼠疫的发生和传播。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数据分析 流行特征 喜马拉雅旱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s,AT/RT)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点及不同位置的生存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共计27例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AT/R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7.6±10.0)岁,年龄范围为0.2~39.0岁。对其临床特征及首次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根据发生位置分为幕上、幕下和跨幕上幕下组3组,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3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本组患者均表现为头痛,其中12例伴呕吐。位于幕上12例、幕下10例、跨幕上幕下5例。含囊变20例,钙化7例,出血6例,瘤周水肿13例。幕下AT/RT患者较幕上及跨幕上幕下中位生存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3,P=0.02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AT/RT易发生于低龄儿童,发生于幕下的AT/RT患者生存时间较长。

  • 标签: 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 神经系统肿瘤 儿童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