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普世伦理的兴起,儒家伦理普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普世伦理是现代性扩张的结果,而现代性所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不可能成为西方的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 标签: 儒家伦理 普世伦理 现代性 普世伦理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尽管经常有人论述柏格森哲学的本体论,但大多停留于表面化,将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如生命、变、绵延等,撷拾为柏格森哲学的本体,但却无法解释生命如何成其为生命、变如何成其为变的问题.如果撇开表面的东西而深入到柏格森哲学的内部,就会发现,过去才是其真正的本体.正是过去通过记忆而与现在互相渗透交融,使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创造进化.也只有从过去本体论出发,才能理解柏格森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并透视出其缺点与不足.

  • 标签: 过去本体论 柏格森 过去 记忆 时间 目的论
  • 简介:勒维纳斯突破传统的形式化时间,将时间与具体的存在者联系在一起,认为存在者在每个瞬间都不断地新生,从而赋予时间以异质性、现在以独特性.传统教育受到传统时间观念的影响,始终将目光瞄向未来,为了所谓未来的幸福而让学生在现在饱经磨难.既然现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那么,学生的现在就不能成为未来幸福的代价,教师现在就要转变理念,采取措施,让学生现在就生活在幸福之中.

  • 标签: 勒维纳斯 时间 未来 现在 教育指向
  • 简介:孔子将“孝弟”当作仁本。过去人们过分地重视“孝弟”的行为性和规范性,而忽视了“孝弟”的情感性,从而使得儒学的发展走向教条化,逐渐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本来面目。实际上,仁作为原始儒学的核心,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它是一种敢爱敢恨的情感。“孝弟”同样具有高度的情感性,是人们对于父母兄弟的爱敬之情。由于这种情感具有原初性、炽烈性等方面的特质,具有可推扩性,所以,它被看作仁本。由于原始儒学就是仁学,所以,“仁”与“孝弟”的情感性,也就决定和反映了原始儒学的情感性,历史上有关儒学冷漠无情的判断都偏离了原始儒学的本来面目。

  • 标签: 孝弟 原始儒学 情感性 《论语》 本体
  • 简介: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构成了梁漱溟中国文化复兴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生命哲学强调生命进化的多向性,强调生命必须保持活力,冲动不止,任何阻碍生命冲动的事物都必然会遭受失败的命运,唯有符合生命冲动本性的事物才能长盛不衰。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现在已经呈现出机械化的趋向,唯有中国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对于中国文化复兴和世界文化将要走到中国文化的路向上来充满信心。不过,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坐等中国文化复兴之日的到来,就像生命进化需要不断创造一样,中国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梁漱溟并没有照搬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是根据需要有所汲取,所以,二者之间也有不尽相合之处。

  • 标签: 柏格森 梁漱溟 生命哲学 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