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黏膜剥离(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行ESD的255例E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局部复发、同时性癌、异时性癌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结果255例EGC患者中,分化型EGC(D-EGC)组175例,未分化型EGC(UD-EGC)组80例。符合ESD扩大适应证171例,超出ESD扩大适应证84例。255例患者中,局部复发5例(2.0%),同时性癌5例(2.0%),异时性癌6例(2.4%)。D-EGC组患者的5年局部复发率为1.7%,与UD-EG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P=0.675)。D-EGC组和UD-EGC组同时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1.2%,异时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3.4%和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EGC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1.3%,与UD-EG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9%,P=0.236)。D-EGC组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100%,与UD-EG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6%, P=0.156)。结论ESD治疗EGC的远期疗效好。EGC患者ESD术后应注意局部复发和异时性癌的发生,这些病变再次实施ESD有较好的远期效果。

  • 标签: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8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接受下咽部ESD治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4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手术完成率、手术用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成功率为100.0%,平均用时49.1 min(10~110 min)。54处病变实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8.2%(54/55),其中41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阴性,R0切除率为74.5%(41/55)。55处病变切除过程中均存在创面少量渗血,予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穿孔,有2例(4.3%)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于急诊止血成功。术后复查,1例(2.2%)出现食管入口狭窄,经多次水囊扩张后解除梗阻。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1例发现下咽部同部位黏膜病变再次行ESD治疗。随访至2020年10月,未再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咽肿瘤 早期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黏膜剥离(ESD)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UD-EGC)后水平及垂直切缘阳性率高,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大,因此存在争议。本研究对比ESD与外科手术治疗UD-EGC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入组标准:(1)早期胃癌,行ESD手术或外科手术;(2)组织学类型包括低分化腺癌、低分化细胞癌伴印戒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3)术前经CT和超声证实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排除标准:(1)既往因胃癌行手术治疗;(2)合并其他肿瘤;(3)死亡原因不明;(4)ESD术后1个月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ESD或者外科手术治疗的UD-EGC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进一步对比两组间的临床结果,ESD组和外科手术组各61例患者入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体生存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ESD组中位手术时间46.3(26.5, 102.3)min,整块切除率100%(61/61),完全切除率93.4%(57/61)。ESD组有4例(6.6%)切缘阳性,其中2例为水平切缘阳性,2例为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阳性。外科手术组有1例水平切缘阳性,无垂直切缘阳性。两组切缘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时间59.8(3.0~131.5)个月,ESD组和外科手术组的随访率分别为82.0%(50/61)和95.1%(58/61)。ESD组和外科手术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2%和96.7%(P=0.641),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8.2%和96.6%(P=0.68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有1例(1/61,1.6%)发生淋巴结复发,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外科手术组中有1例(1/61,1.6%)发生局部复发,为吻合口复发;另有1例(1/61,1.6%)发生远处转移。结论ESD治疗UD-EGC的远期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胃肿瘤,未分化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外科手术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黏膜剥离(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637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于ESD术后密切随访患者的迟发性出血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37例患者共699处病变,其中696处病变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率为92.1%(644/699)。ESD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瘤变46处,高级别上皮瘤变71处,癌582处。74处病变发生迟发性出血,625处病变未发生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6%。迟发性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中出血控制情况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病变≥3.0 cm(OR=1.958,95% CI:1.162~3.299)、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OR=10.598,95% CI:1.313~85.532)的患者ESD术后亦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ESD术后,应重点关注病变≥3 cm、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的患者,及时采取预防出血的措施,以保证患者的术后康复,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黏膜剥离(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637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于ESD术后密切随访患者的迟发性出血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37例患者共699处病变,其中696处病变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率为92.1%(644/699)。ESD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瘤变46处,高级别上皮瘤变71处,癌582处。74处病变发生迟发性出血,625处病变未发生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6%。迟发性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中出血控制情况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病变≥3.0 cm(OR=1.958,95% CI:1.162~3.299)、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OR=10.598,95% CI:1.313~85.532)的患者ESD术后亦发生迟发性出血。结论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ESD术后,应重点关注病变≥3 cm、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的患者,及时采取预防出血的措施,以保证患者的术后康复,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范围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7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行内黏膜剥离治疗,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的186例患者(共212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食管球囊扩张次数分为顽固性狭窄组(69例,扩张≥6次)和非顽固性狭窄组(117例,扩张0~5次)。单因素分析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结果与非顽固性狭窄组比较,顽固性狭窄组在病变纵径、人工溃疡(ESD术后创面)纵径以及病变位置、病变环周范围和固有肌层损伤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剔除人工溃疡纵径这一因素后(因人工溃疡纵径与病变纵径在临床上存在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纵径>5 cm(P=0.003,OR=3.531,95%CI:1.547~8.060)、病变位于胸上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1,OR=36.720,95%CI:4.233~318.551)、颈段(与胸下段比较:P=0.003,OR=24.959,95%CI:2.927~212.795)、全周病变(P<0.001,OR=10.082,95%CI:4.196~24.226)和存在中固有肌层损伤(P<0.001,OR=7.128,95%CI:2.748~18.486)的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行ESD术后易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结论对于大范围(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病变纵径>5 cm,病变位于胸上段、颈段,全周病变,以及存在中固有肌层损伤均是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食管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顽固性食管狭窄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
  • 简介:摘要早期食管癌切除术后难治性食管狭窄是临床上的难题。本研究为验证下放射状切开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难治性食管狭窄的效果,回顾性分析了7例早期食管癌黏膜剥离术后发生难治性食管狭窄的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50~76岁,平均63岁。对患者在内选择瘢痕狭窄处最厚的部位行放射状切开及局部注射曲安奈德,结果提示下放射状切开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早期食管癌黏膜剥离术后难治性食管狭窄安全、有效,随访结果提示未再发生食管狭窄,无出血、穿孔、肿瘤复发及曲安奈德过敏等不良反应。

  • 标签: 食管癌 早期 难治性食管狭窄 内镜下放射状切开 曲安奈德 局部注射 内镜下治疗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片黏膜切除[包括黏膜切除(EMR)和多环套扎黏膜切除(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疗效,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17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行EMR或MBM治疗的371例早期食管癌或食管高级别上皮瘤变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371例患者共416个病灶,分析分片黏膜切除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以及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低分化鳞癌、有脉管浸润、基底切缘阳性等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EMR组和MBM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1%和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0.6个月,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3.9%,10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7.8%。EMR组和MBM组各有2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于治疗瘢痕处复发,均通过治疗获得治愈性切除;5例EMR组和3例MBM组患者发生异时性多原发,5例早期通过治疗获得治愈性切除,3例为进展期食管癌,随访过程中死亡2例。5例EMR组和4例MBM组患者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生存3例,死亡6例。5例EMR组和3例MBM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生存3例,死亡5例。371例患者中,共有83例患者合并肿瘤浸润黏膜下层≥200 μm、有脉管浸润、低分化鳞癌、基底切缘阳性等不良预后因素,随访过程中淋巴结转移8例,远处转移8例。合并1种、2种和3种危险因素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6%、82.2%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MR和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瘤变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术后应根据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合理选择后续治疗方案,以期在保证远期生存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食管肿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 多环套扎黏膜切除 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新的手术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在鼻内窥镜用钩突刀在下鼻甲附着处上缘距前端2.0-4.6mm处和鼻甲附着处末端前方0-13mm处切断筛前神经和鼻后下神经鼻甲分支,后以双极电凝于切缘黏膜烧灼并止血。结果36例患者经12-24个月的随访,24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4%,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内窥镜鼻甲切神经切断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手术安全简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鼻内镜 鼻后下神经 筛前神经 常年性 变应性鼻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6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行内治疗的550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远期无复发生存率,并探讨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低分化腺癌、脉管侵犯、垂直切缘阳性等危险因素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550例治疗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0.7±36.8)个月,黏膜高级别瘤变433例,黏膜下层浸润癌117例(其中浸润深度<1 000 μm 33例,浸润深度≥1 000 μm 84例);治愈性切除461例,非治愈性切除89例。随访过程中,6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其中2例局部复发(1例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例同时伴发远处转移)。550例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8.8%,其中治愈性切除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100.0%,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3.3%。89例非治愈性切除患者合并肿瘤浸润深度≥1 000 μm、脉管侵犯、低分化腺癌和垂直切缘阳性,其中有1种危险因素者62例,有2种危险因素者23例,有3种危险因素者4例。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风险随之增加。结论早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很低,经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治疗术后应密切随访,同时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合理选择后续追加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长期生存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结直肠癌 内镜下治疗 非治愈性切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行内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行内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整块切除19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2.4%(11/21)。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8.1%),5例患者通过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9.5%),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3.8%),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示,高级别上皮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瘤变8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7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8.1%(8/21),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1例(52.4%),高估2例(9.5%)。切缘阳性4例。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采取积极的切除治疗策略,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式。

  • 标签: 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 内镜下切除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未分化型早期胃癌(undifferentiated early gastric cancer,UD-EGC)超切除扩大适应证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上精确筛选符合扩大适应证的UD-EGC病例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8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UD-EGC患者。根据第4版日本胃癌协会指南,将其分为符合扩大适应证组和超扩大适应证组,对比评估两组病变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共计15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UD-EGC,其中57例(36.1%)符合扩大适应证,101例(63.9%)超扩大适应证。多因素分析显示,萎缩分型、浅表隆起/凹陷分型、病变显著发红与超扩大适应证显著相关。基于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β系数对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开放型萎缩,2分;闭合型萎缩,1分;浅表隆起/凹陷分型,1分;病变显著发红,1分。该风险评分模型经内部验证显示出良好的差异性(曲线下面积:0.796,95%置信区间:0.726~0.866)。结论UD-EGC如合并萎缩、浅表隆起/凹陷、显著发红的下表现,其超ESD扩大适应证的比例很高。由此得出的预测模型简单、实用,可以为医师临床上选择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UD-EGC的病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诊断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行内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行内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整块切除19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2.4%(11/21)。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8.1%),5例患者通过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9.5%),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3.8%),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示,高级别上皮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瘤变8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7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8.1%(8/21),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1例(52.4%),高估2例(9.5%)。切缘阳性4例。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采取积极的切除治疗策略,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式。

  • 标签: 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 内镜下切除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套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注射组织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再出血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理想,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组织胶注射 内镜下套扎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骨折固定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04月至2017年0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实施固定治疗与观察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每一组患者各43例。选择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与并发症出现比率为对比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83.72%)与并发症出现比率(4.65%)均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 股骨颈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微创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旨在提升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80例,对这80例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信息和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随机均匀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主要采取常规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主要采取微创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经过研究分析,在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患者血肿清除有效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不仅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肿清除率和患者临床病死率,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和临床相关症状。

  • 标签: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治疗 高血压较小量脑出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在全腹腔近端胃癌根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12月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例行全腹腔近端胃癌根治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5例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65岁,年龄范围为57~72岁。5例病人均行全腹腔近端胃癌根治-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吻合口情况、食管反流情况、营养状态、生命质量、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16±41)min,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时间为(109±11)min,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4)枚,中出血量为(48±12)mL,切口长度为(3.4±0.4)cm,中食管切缘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阴性。(2)术后情况:5例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4.8±1.5)d,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为(5.8±1.5)d,术后住院时间为(11.6±2.1)d,治疗费用为(5.5±0.4)万元。5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胃腺癌(中低分化腺癌4例、高分化腺癌1例),均为pT1a~3N0~1M0期。5例病人中,1例术后发生轻度肺炎,经抗感染、促进排痰等保守治疗后痊愈。(3)随访情况:5例病人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范围为2~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5例病人中,4例吻合口通畅,1例吻合口轻度狭窄,经治疗后症状改善。5例病人均未发生反流性食管炎。5例病人术后1个月体质量指数为21 kg/m2(19~27 kg/m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为2分(1~2分)、病人主观整体评估评分为2分(1~3分)、肿瘤病人生命质量评分为47分(42~52分)。5例病人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结论食管胃吻合双肌瓣成形可用于全腹腔近端胃癌根治,近期疗效好。

  • 标签: 胃肿瘤,胃上部 近端胃癌根治术 Kamikawa吻合 并发症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在当前新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医院想要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不断强化内部管理。药剂管理作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为此,必须不断加强医院药剂管理工作。本文就新医改背景,如何做好医院药剂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医院药剂管理新医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双减”理念,不论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减轻负担,只是减少学生平时作业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实际入手,真正帮助各层学生降低升学、作业等方面带来的压力。为此,数学教师可基于对各阶段学情、教育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整合多方力量来完善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而指导更多初中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轻松、准确掌握,实现减负增效。

  • 标签: 双减 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