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细胞转移技术,解决细针穿刺细胞涂片因数量有限无法进行多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辅助检查的问题,为细胞精准诊断提供可能性。方法收集2020年1至5月北京医院病理科行细针穿刺细胞病例34例,将一张涂片上丰富的细胞分割到若干张载玻片上,进行细胞转移。转移片褪染后行EnVision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比较细胞转移片及对应组织学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一致性。结果34个病例共完成180张细胞转移片,其中174张转移片细胞形态、大小及结构与原始细胞涂片相一致,细胞转移成功率为96.7%(174/180)。对成功转移的细胞涂片进行了174项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其中153个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有相应的组织学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这153个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有148个与组织学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相一致,其染色定位准确、清晰、背景干净,一致率为96.7%(148/153)。34例细针穿刺细胞诊断与相应组织学标本病理诊断相对照,诊断均一致,一致率达100%。结论细胞转移技术简单易行,可对涂片中具有诊断价值的细胞进行有效利用,对细胞精准诊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细胞学技术 穿刺术 细胞转移技术 Mount-Quick胶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成像技术和细针穿刺技术的进步,超声、CT及MRI等成像技术引导细针穿刺细胞/活检的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普及,各类细针穿刺细胞/活检标本明显增多。同一病例细针穿刺标本往往既包括细胞材料,也包括小的组织学材料,分别涉及细胞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专科领域。在临床病理实现专科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综合利用、恰当分配有限的细针穿刺材料,整合细胞和组织病理医师的观点,在作出明确诊断的同时,又能够尽可能满足临床对治疗相关免疫及分子检测的需要,已经成为病理临床实践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本文拟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方向和国内病理界的实际情况,对成像技术引导细针穿刺细胞/活检应用概况、对临床病理实践的挑战及完善操作程序、提高诊断获益的应对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国内同仁的关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5月及2022年1月北京医院病理科2例直肠杯状细胞腺癌的患者资料、病理诊断及预后信息,分析直肠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改变。结果例1女,72岁;例2男,67岁。手术切除后均诊断为杯状细胞腺癌,例1肿瘤位于直肠距肛门5 cm,大小2.5 cm×2.0 cm×1.3 cm,带粗蒂;例2肿瘤位于直肠距肛门7 cm后壁,肿瘤大小1.0 cm×0.8 cm×0.7 cm。镜下见肿瘤在直肠内浸润性生长,2例中可见杯状或印戒样肿瘤细胞。杯状细胞呈柱状,细胞质透亮,核位于基底部,核异型不明显;印戒样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内富含黏液,核深染,月牙形。瘤巢呈腺管样、小巢状、菊形团样、小梁状、筛状或片状结构。2例杯状细胞腺癌肿瘤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K)20、CDX2、突触素,嗜铬粒素A和CD56;HER2免疫组织化学2例均阴性,错配修复蛋白2例MLH1、MSH2、MSH6和PMS2肿瘤细胞均显示未缺失。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基因检测结果发现2例直肠原发杯状细胞腺癌均示APC、p53、KRAS、BRAF、NRAS为野生型,微卫星状态均为微卫星稳定,但2例均有FAT1基因点突变。2例随访时间分别为7和67个月,均未发现远处转移及复发。结论直肠杯状细胞腺癌极为少见,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与阑尾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类似,直肠杯状细胞腺癌分子检测提示FAT1基因突变导致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上起作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