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低温缺氧复氧时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RCF)对H9c2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H9c2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对照组(C组)、低温缺氧复氧组(HHR组)、RCF共培养组(Co组)和RCF共培养+低温缺氧复氧组(Co+HHR组)。C组于37 ℃、5%CO2+95%空气条件下培养5 h。HHR组于4 ℃、5%CO2+95%N2条件下培养1 h,然后于37 ℃、5%CO2+95%空气条件下培养4 h。Co组和Co+HHR组将0.3×105个/孔H9c2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下层培养皿、0.6×105个/孔RCF接种于上层小室。Co组于37 ℃、5%CO2+ 95%空气条件下培养5 h;Co+HHR组于4 ℃、5%CO2+95%N2条件下培养1 h后,于37 ℃、5%CO2+95%空气条件下培养4 h。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测定H9c2细胞死亡率,免疫荧光法测定Cx43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Cx43、磷酸化Cx43、ERK1/2及磷酸化ERK1/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HHR组H9c2细胞死亡率升高,Cx43表达及磷酸化水平降低,ERK1/2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Co组H9c2细胞死亡率、Cx43及ERK1/2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组相比,Co+HHR组H9c2细胞死亡率升高,Cx43及ERK1/2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与HHR组相比,Co+HHR组H9c2细胞死亡率升高,Cx43及ERK1/2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低温缺氧复氧时RCF可降低H9c2细胞Cx43的表达水平和活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RK1/2的表达、抑制ERK1/2的活性有关。

  • 标签: 低温 低氧 成纤维细胞 肌细胞,心脏 连接蛋白43 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密度低温缺氧复氧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RCF)对心肌细胞损伤和细胞间偶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CF,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3组(n=12):密度0.5×105个/ml组(T0.5组)、密度为1.0×105个/ml组(T1.0组)和密度为2.0×105个/ml组(T2.0组)。3组置于缺氧装置中,以5 L/min的速度持续吹入95%N2+5%CO2 15 min进行缺氧处理,然后置入4 ℃冰箱培养1 h进行低温处理;培养完成后,置于37 ℃、含95%空气+5%CO2培养箱中复氧4 h。上述处理结束后,3组分别与相同密度(1.0×105个/ml)的心肌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间接共培养16 h,心肌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下层,RCF接种于Transwell小室上层。共培养结束后,收集心肌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Cx4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及磷酸化Cx43(p-Cx43)的表达。结果与T0.5组相比,T1.0组和T2.0组心肌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Cx43、p-Cx43及Cx43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T1.0组相比,T2.0组心肌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Cx43和p-Cx43表达水平降低(P<0.01),心肌细胞Cx43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缺氧复氧RCF在一定范围内呈密度依赖性地诱导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x43的表达,降低Cx43的活性有关。

  • 标签: 低温,人工 低氧 成纤维细胞 肌细胞,心脏 连接蛋白类43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心肌miRNA表达的变化及其靶基因。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3月龄,体重300~400 g,麻醉后开胸取心脏,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成功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6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对照组(C组)和心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全心停灌60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制备低温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评分。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出2组心肌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的miRNA(DEmiRNAs)。利用RNAhybrid和miRanda数据库对DEmiRNAs调节的mRNA行靶基因预测,通过Gene Ontology和KEGG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选取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且表达水平较高的miRNA进行RT-PCR检测。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与C组比较,IR组有7个mi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novel-miR-17、novel-miR-19、novel-miR-30、novel-miR-43、rno-miR-122-5p、novel-miR-16和rno-miR-429)。与心律失常关系密切且表达水平较高的miRNA有4个:与C组比较,IR组心肌novel-miR-17、novel-miR-30和rno-miR-122-5p表达上调,rno-miR-429表达下调(P<0.05)。通过miRNA-mRNA相关性分析结果:GJA1基因是novel-miR-17的靶点。结论心肌novel-miR-17可能作用于GJA1基因参与大鼠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 标签: 微小RNAs 靶基因修复 心律失常,心性 再灌注损伤 低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组织中同源框基因A10(HOXA10)、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的表达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在进入IVF-ET周期的前一月经周期的种植窗口期进行IVF-ET预移植,同时采用微活检术获取少许子宫内膜组织,最终获取125例患者的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组织;这些患者进入IVF-ET周期后有57例获得临床妊娠、68例未妊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50例未妊娠者作为未妊娠组、50例妊娠者作为妊娠组,对其在预移植时获取的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分别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HOXA10、HB-EGF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HOXA10、HB-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IVF-ET妊娠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HOXA10和HB-EGF在两组患者的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中均呈阳性表达,未妊娠组HOXA10和HB-EGF的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妊娠组(分别为0.196±0.013、0.238±0.005和0.222±0.003、0.232±0.004,P均<0.01);未妊娠组HOXA10、HB-EGF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妊娠组[分别为60%(30/50)、92%(46/50)和36%(18/50)、58%(29/50),P均<0.05]。未妊娠组HOXA10、HB-EGF mRNA(分别为0.77±0.07、1.05±0.04和0.73±0.04、1.04±0.03)和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230±0.062、0.671±0.082和0.041±0.010、0.090±0.018)均明显低于妊娠组(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4岁、HOXA10蛋白阴性表达、HB-EGF蛋白阴性表达均是影响IVF-ET妊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715、6.124、5.098,P均<0.01)。结论子宫内膜中HOXA10、HB-EGF高表达与IVF-ET妊娠成功密切相关,而年龄>34岁、HOXA10蛋白阴性表达、HB-EGF蛋白阴性表达均可增加IVF-ET妊娠失败的风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心室肌microRNA表达的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3月龄,体重300~400 g,成功制备离体心脏灌注模型16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对照组(C组)和低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采用全心停灌60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制备低温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类型、持续时间和心脏复跳时间,并将I/R组大鼠分为低危组(I/R-L组)和高危组(I/R-H组)。再灌注结束后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microRNA,并用qRT-PCR验证测序结果可靠性,通过Gene Ontology、KEGG等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所在的生物调控通路。结果与C组比较,I/R-L组表达上调的microRNA有437个,表达下调的microRNA有242个,I/R-H组表达上调的microRNA有419个,表达下调的microRNA有260个。与I/R-L组比较,I/R-H组表达上调的microRNA有392个,表达下调的microRNA有287个。各组间表达量变化绝对值≥2倍且显著性差异表达(P<0.01)的micro-RNAs有84个,随机选取4个行qRT-PCR验证,证实测序结果真实可靠。差异表达microRNA的靶基因参与调控的与再灌注心律失常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有11个,KEGG通路有6个,且靶基因富集程度最高的生物学过程和KEGG通路分别为钾离子跨膜转运和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结论低温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室肌microRNA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差异表达的micro-RNA可能主要通过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调控钾离子跨膜转运,参与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

  • 标签: 低温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律失常,心性 心室 微RNAs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再灌注房性心律失常大鼠心房肌电传导降低与缝隙连接蛋白40(Cx40)和Cx43的关系。方法取成功建立的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的心脏16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每组8个。根据是否发生再灌注房性心律失常将IR组分为再灌注非房性心律失常亚组(R-NAA组)和再灌注房性心律失常亚组(R-AA组)。C组使用37 ℃K-H液平衡灌注120 min。IR组使用37 ℃K-H液平衡灌注30 min,停止灌注后注射4 ℃ Thomas液20 ml/kg使心脏停搏60 min,心脏周围用4 ℃Thomas液保护,停搏30 min时复灌4 ℃Thomas液10 ml/kg,然后再次灌注37 ℃K-H液30 min。于平衡灌注120 min或再灌注30 min时,测定右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传导速度(CV),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右心房肌Cx40和Cx43的表达,计算Cx40/Cx40+Cx43比值和Cx43/Cx40+Cx43比值。结果IR组再灌注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8%。与C组比较,R-NAA组和R-AA组ERP延长,CV降低,Cx40和Cx43表达下调,Cx40/Cx40+Cx43比值升高,Cx43/Cx40+Cx43比值降低(P<0.05);与R-NAA组比较,R-AA组ERP延长,CV降低,Cx40和Cx43表达下调,Cx40/Cx40+Cx43比值升高,Cx43/Cx40+Cx43比值降低(P<0.05)。结论再灌注房性心律失常大鼠心房肌电传导功能降低可能与Cx40和Cx43表达下调有关。

  • 标签: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律失常,心性 心房 连接蛋白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心室肌电传导的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3月龄,体重200~300 g,取成功建立Langendorff灌注模型的离体心脏16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正常对照组(C组):平衡灌注37 ℃ K-H液120 min;低温缺血再灌注组(I/R组):平衡灌注37 ℃ K-H液30 min后,注射4 ℃ Thomas液使心脏停搏后停灌K-H液,心脏周围用低温(4 ℃)Thomas液保护,30 min时半量复灌Thomas液(4 ℃),停灌60 min时再灌注K-H液30 min。将I/R组分为高危亚组(IR-H亚组)和低危亚组(IR-L亚组)。再灌注末通过程控电刺激法测定房室传导2∶1阻滞点(2∶1B)及心室电传导速度(CV)。记录心脏复跳时间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IR-L亚组和IR-H亚组CV减慢,2∶1B降低(P<0.05);与IR-L亚组比较,IR-H亚组心脏复跳时间延长,复跳后室颤发生率及心律失常评分升高,CV减慢,2∶1B降低(P<0.05)。结论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心室肌电传导速度减慢,可能是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 标签: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律失常,心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