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先秦的诵可大致分为行人之诵、瞽史之诵和经师之诵。行人之诵就是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瞽史之诵就是把帝王世系、四方古史传说及风俗民情等用“乐语”的形式讲诵传播。经师之诵,主要指的是老师传授学生的讲诵。它们是中国早期经典流传的主要形式。“诵”体现在文本上大致是节奏感强,韵律和谐。

  • 标签: 行人之诵 瞽史之诵 经师之诵
  • 简介: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礼为大。”(《礼记?哀公问》)人类从蒙昧至文明,礼仪乃第一缕曙光,先秦诸子多有论述,至现代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最初文明:文明起源之考古学》所倡言,全世界遂笃信为文明之标志也。《荀子?劝学》论礼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 标签: 礼记 文明起源 注疏 考古学家 先秦诸子 丹尼尔
  • 简介:"成相杂辞"是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先秦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且影响了文人的创作.从现存作品看,"成相杂辞"主要产生在楚国东部,和黄老之学有密切关系.现存成相体,大都以格言谚语集锦为其形式,以道德教化为其内容,用赋诵的方式传播."隐"和古代的巫史关系密切,由巫转述的神的预言谶语大多是以叶韵的隐语形式表现出来.到了战国游士和俳优手中,"隐"为纵横策士资为谈助,更成了俳优侏儒亲近讽喻劝谏国君的工具.隐语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根植于古老民族的原始文化歌谣.隐语从神的警告变成人的讽喻,就和"谐"合为一体.谐语大都以人的缺陷作为嘲笑的对象,渐变为诙谐调侃的杂赋.

  • 标签: 成相杂辞 民间文艺 格言形式 隐语 巫史预言 嘲谑调侃
  • 简介:《孔子项讫相问书》以论辩为特点,其相类似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太子晋》,它们都采用的“五打三胜制”的论辩方式,相互论难辩说,都属于民间故事赋的范畴。

  • 标签: 《太子晋》《孔子项记相问书》 论辩 民间故事赋
  • 简介: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整理群书的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汉书·成帝纪》:“河平二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於天下。”何焯《义门读书记》:“刘向校中秘书,孟坚大书于帝纪,尊经籍也。”《汉书艺文志序》则有更详细的记载:

  • 标签: “赋” 诗赋 汉书艺文志 秘书 刘向 记载
  • 简介:本文对先秦时期(或成书于西汉而源于先秦时期)的讲诵故事类"俗赋"和相近作品进行了勾稽,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讲诵故事是早期俗赋的主要职责之一,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文体上整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

  • 标签: 先秦 俗赋 故事 讲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