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化疗或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006—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30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46例患者接受术前放化疗(术前放化疗组),59例患者接受术前化疗(术前化疗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全组305例患者,肿瘤位于直肠上段20例,直肠中段96例,直肠下段189例。术前化疗组cT2~3期38例,cT4a期11例,cT4b期10例,术前放化疗组分别为184、0和6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放化疗组与术前化疗组患者R0切除率分别为100%(246/246)和96.6%(57/59),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3.4%和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术前放化疗组与术前化疗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6.6%和89.9%(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6%和77.2%(P>0.05),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6.2%和90.8%(P>0.05),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5.6%和77.3%(P>0.05)。治疗前N阳性、是否N降期和直肠系膜筋膜阳性均与总生存有关(均P<0.05)。结论在术前放化疗组中,T4b期和下段直肠癌患者比例更高的情况下,术前放化疗与术前化疗远期疗效近似,术前放化疗可获得更高的R0切除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术前放化疗 术前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胸壁复发(ICWR)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8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201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CWR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随访92.8个月,获取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201例ICWR患者中,103例发生再次局部区域复发(sLRR),5年sLRR率为49.1%;134例发生远处转移(DM),5年DM率为64.4%;103例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7.4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3.2%,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62.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52.1%。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时间(HR=2.17,95% CI: 1.26~3.73)和局部治疗方式(HR=1.59, 95% CI: 1.05~2.40)是sLRR的独立影响因素,初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R=1.60,95% CI: 1.03~2.48)是DM的独立影响因素,复发间隔时间(HR=1.99,95% CI: 1.30~3.04)、局部治疗方式(HR=1.99,95% CI: 1.43~2.76)及复发后治疗模式(HR=1.70,95% CI: 1.18~2.46)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初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R=1.69,95% CI: 1.02~2.81)、复发间隔时间(HR=1.85, 95% CI: 1.15~2.98)及复发后治疗模式(HR=2.48,95% CI: 1.56~3.96)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现代治疗背景下,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有较高的5年总生存率,但sLRR和DM风险依然较高。包含放疗、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可以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乳腺肿瘤 全乳房切除 复发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胸壁复发(ICWR)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8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201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CWR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随访92.8个月,获取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201例ICWR患者中,103例发生再次局部区域复发(sLRR),5年sLRR率为49.1%;134例发生远处转移(DM),5年DM率为64.4%;103例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7.4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3.2%,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62.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52.1%。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时间(HR=2.17,95% CI: 1.26~3.73)和局部治疗方式(HR=1.59, 95% CI: 1.05~2.40)是sLRR的独立影响因素,初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R=1.60,95% CI: 1.03~2.48)是DM的独立影响因素,复发间隔时间(HR=1.99,95% CI: 1.30~3.04)、局部治疗方式(HR=1.99,95% CI: 1.43~2.76)及复发后治疗模式(HR=1.70,95% CI: 1.18~2.46)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初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R=1.69,95% CI: 1.02~2.81)、复发间隔时间(HR=1.85, 95% CI: 1.15~2.98)及复发后治疗模式(HR=2.48,95% CI: 1.56~3.96)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现代治疗背景下,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有较高的5年总生存率,但sLRR和DM风险依然较高。包含放疗、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可以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乳腺肿瘤 全乳房切除 复发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 cm内植入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 cm内、肝门静脉主干2~5 cm、肝门静脉主干5 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结果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 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 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 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 cm内分别外扩4.3、4.4、6.1 mm,距离门脉5 cm外分别外扩3.5、7.3、9.7 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 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 cm内病灶。结论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 标签: 腹部加压 金标 移动度 肝脏肿瘤/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化疗或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006—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30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46例患者接受术前放化疗(术前放化疗组),59例患者接受术前化疗(术前化疗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全组305例患者,肿瘤位于直肠上段20例,直肠中段96例,直肠下段189例。术前化疗组cT2~3期38例,cT4a期11例,cT4b期10例,术前放化疗组分别为184、0和6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放化疗组与术前化疗组患者R0切除率分别为100%(246/246)和96.6%(57/59),病理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3.4%和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术前放化疗组与术前化疗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6.6%和89.9%(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6%和77.2%(P>0.05),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6.2%和90.8%(P>0.05),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5.6%和77.3%(P>0.05)。治疗前N阳性、是否N降期和直肠系膜筋膜阳性均与总生存有关(均P<0.05)。结论在术前放化疗组中,T4b期和下段直肠癌患者比例更高的情况下,术前放化疗与术前化疗远期疗效近似,术前放化疗可获得更高的R0切除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术前放化疗 术前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全乳房切除术后单纯区域复发(RR)患者的预后,探讨放疗的价值和靶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8年间144例全乳房切除术后无辅助放疗、首次孤立性RR的乳腺癌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再次局部区域复发(sLRR)、远处转移(DM)、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结果RR后中位随访82.5个月,全组患者5年sLRR、DM、PFS和OS分别为42.1%、71.9%、22.9%和62.6%。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是sLRR (P<0.001)和PFS (P=0.013)的独立影响因素。局部治疗时手术+放疗组的sLRR率最低(P<0.001)。手术+放疗组的5年原RR部位再次复发率最低(P<0.001)。做和不做胸壁放疗患者的5年胸壁复发率分别为12.1%和14.8%(P=0.873)。非锁骨上复发者,做和不做锁骨上放疗的5年锁骨上复发率分别为9.9%和23.8%(P=0.206)。非腋窝或内乳复发者,无论放疗与否,腋窝或内乳的5年复发率均<10%。结论单纯RR患者有较高的5年OS,推荐对复发部位行手术+放疗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不建议常规对所有患者行胸壁、腋窝或内乳的预防放疗。锁骨上预防性放疗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肿瘤复发,乳腺/放射疗法 再次局部区域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巩固化疗+手术"的全新辅助治疗模式在局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18—2020年间前瞻性纳入局部晚期胃腺癌或Siewert 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28例,首先接受同步放化疗(CCRT),放疗剂量为45 Gy,1.8 Gy/次,同步口服替吉奥40~60 mg,2次/d。CCRT后3周接受4~6周期SOX方案巩固化疗(CNCT)。CNCT结束后4~6周完成胃癌D2根治术。结果28例患者均完成新辅助治疗,治疗中≥3级不良反应在CCRT期间出现3例(11%),分别为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食欲下降;在CNCT期间出现白细胞下降2例(7%)、血小板下降3例(11%)。共20例(71%)完成手术,达病理完全缓解者占50%。3例手术并发症分别为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感染,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中期分析结果示局部晚期胃癌接受全新辅助治疗可获得显著的降期,治疗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可耐受。

  • 标签: 胃肿瘤/放化疗法 胃肿瘤/化学疗法 治疗结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胸壁复发(ICWR)患者的照射野及剂量选择,同时分析胸壁再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8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医科院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CWR患者201例,患者术后均未行辅助放疗。胸壁复发后48例(73.6%)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55例(77.1%)患者接受放疗。无进展生存(PFS)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胸壁再复发的计算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和Gray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F&G回归法。结果复发后中位随访时间92.8个月,5年PFS率为23.2%,5年胸壁再复发率为35.7%。多因素分析显示联合手术+放疗和复发间隔时间>12个月患者有较低的胸壁再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48个月、联合局部+全身治疗及联合手术+放疗的患者有较高PFS率。155例患者ICWR后接受胸壁放疗,全胸壁照射+局部补量比全胸壁照射可以改善首次胸壁复发后的5年PFS率(34.0%∶15.4%,P=0.004)。胸壁放疗剂量(≤60 Gy∶>60 Gy)对胸壁再复发率及PFS率无明显影响(P>0.05)。53例未手术患者胸壁瘤床剂量≤60 Gy和>60 Gy的5年PFS率分别为9.1%和20.5%(P=0.061)。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局部放疗建议包括全胸壁照射+局部补量,复发灶剂量需加至60 Gy,对未行手术切除者需>60 Gy。ICWR患者仍有较高的胸壁再复发风险,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胸壁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术前放疗,胃充盈状态与肿瘤分次内动度和分次间动度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2019年间行全新辅助治疗的10例局部晚期AEG患者,均于治疗前在胃镜下标记肿瘤上下界,共获20枚钛夹。全部患者均在定位及治疗期间行空腹和充盈两种状态下的4DCT扫描,每次扫描均由系统自动重建出0%~90%呼吸时相的10套图像,每个患者可获得100套图像。结果胃充盈状态并不显著影响肿瘤近胸端的分次内动度与分次间动度,而在肿瘤远胸端,空腹状态下头脚方向的分次间动度较充盈状态下更大[(6.22±4.67) mm∶(4.13±3.68) mm,P=0.013]。为保证AEG的近胸端在放疗期间90%的CTV累积剂量接受95%处方剂量,口服300 ml半流质后胃充盈状态下建议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放9、8.5、12.1 mm。另纳入有近胸端钛夹的6例AEG术前放疗患者作为验证组,显示治疗期间93%的钛夹在外扩范围内。结论对于AEG的术前放疗,也可考虑定量充盈胃的方式完成放疗。

  • 标签: 胃充盈状态 分次内动度 分次间动度 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前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颅外转移性乳腺癌的放疗疗效,探讨全病变放疗意义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间接受放疗的85例颅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病变放疗36例,非全病变放疗49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6.7个月,2年局控(LC)、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率分别为77%、26%、77%。全病变放疗预后显著优于非全病变放疗,2年LC率分别为91%和67%(P=0.001),2年PFS率分别为47%和8%(P<0.001),2年OS率分别为84%和71%(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全病变放疗是LC、PFS、OS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接受放疗时是否仅有骨转移是LC的影响因素,激素受体状态是OS的影响因素。结论全病变放疗可以延长颅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仅有骨转移的患者接受放疗后LC更佳,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长期生存较差。

  • 标签: 颅外转移,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全病变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于知识计划(KBP)的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模型和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模型预测前列腺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探讨利用VMAT模型预测IMRT计划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已完成放疗的前列腺癌病例50例,每个病例分别设计VMAT和IMRT计划。随机选取40个病例的VMAT计划和IMRT计划作为训练样本,分别训练得到VMAT模型和IMRT模型。剩余10个病例作为预测病例进行IMRT计划预测,得到VMAT模型下的IMRT计划(V-IMRT)和IMRT模型下的IMRT计划(I-IMRT)。对预测组人工计划(mIMRT)、V-IMRT和I-IMRT的计划靶区、危及器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mIMRT计划相比,I-IMRT对计划靶区的Dmax控制较好(P=0.039),V-IMRT和I-IMRT对膀胱和左右股骨头保护更好(P<0.05)。比较两组自动计划,V-IMRT计划对左股骨头的Dmax和右侧股骨头的D15%保护好于I-IMRT (P<0.05),其他均相近(P>0.05)。结论和人工计划比,KBP的IMRT计划对危及器官保护有明显优势;用KBP的VMAT模型预测IMRT计划和IMRT模型预测IMRT计划相近,在临床上可行。

  • 标签: 基于知识计划 模型预测 前列腺肿瘤/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肾母细胞瘤(WT)术后放疗的不良反应和疗效。方法选取2005-2018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116例术后放疗的WT患儿(≤14岁),分析放疗不良反应和疗效。按照北美儿童肿瘤协作组(COG)标准指导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16例患儿中,大多数为非间变(94.8%)和局部Ⅲ期(87.1%),3年总生存(OS)、flank野内控制(LC)、腹盆腔内控制(AC)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分别为83.9%、78.2%、75.2%和82.8%。放疗中64例患儿(55.2%)出现1-2级胃肠道反应和1-4级骨髓抑制。仅5例(4.3%)患儿出现2级晚期不良反应。96例首程行瘤床放疗的患儿中,放疗与手术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2(0.5~7.1)个月;3年OS、LC、AC和DMFS率分别为88.1%、96.7%、92.7%和86.9%。肿瘤破裂却未行全腹全盆腔照射(WAI)的患儿腹盆腔内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风险有升高的趋势。复发来诊的20例患者首程均未行放疗,瘤床复发后放疗的患儿预后明显差于首程放疗,3年OS率分别为68.2%和88%(P=0.012),3年DMFS率分别为64.3%和86.9%(P=0.032)。结论按COG标准对肾母细胞瘤瘤床放疗耐受性和疗效均较好。瘤床复发后挽救疗效不佳。肿瘤破裂却未行WAI有增加腹盆腔内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风险的趋势。

  • 标签: 肾母细胞瘤/放射疗法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2013年收治的866例女性患者资料。DCIS患者631例,DCIS-MI患者235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LC)、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DCIS及DCIS-MI两组之间OS、LC及DFS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为OS及DFS影响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患者。结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总体生存结果类似,Her-2阳性为OS及DFS预后不良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的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

  • 标签: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外科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从疗前MRI中提取放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的有效性。方法2016-2017年纳入43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患者。均在疗后6~12周接受全系膜直肠切除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MRI在同步放化疗前获得。根据术后病理、影像学检查或肠镜检查评估新辅助治疗后反应,将患者分为治疗反应组(22例)和治疗无反应组(21例)。分别采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和预先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从DWI序列的表观扩散系数图中提取手工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组学(DLR)特征。利用提取的特征建立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治疗反应。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通过重复20次分层4倍交叉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使用基于DLR构建模型的平均曲线下面积为0.73(标准误为0.58~0.80)。结论从疗前MRI中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反应方面准确度高。

  • 标签: 直肠肿瘤 影像组学 疗效预测 深度学习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前后MRI指标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7年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具有放疗前、后MRI且接受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96例,均接受术前长程同步放化疗,放疗后6~13周接受根治性手术。对放化疗前4周内及之后4~8周的直肠MRI进行评价,并与3年无瘤生存(DFS)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全组患者T3、T4期者分别为80例(83%)、16例(17%),N0、N1-2期者分别为14例(15%)、82例(85%),直肠系膜筋膜受侵[MRF (+)]者69例(72%),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 (+)]者58例(60%)。全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中位剂量为50 Gy,均接受同步化疗增敏。同步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率及N分期转阴率分别为24%和50%,MRF (+)率、EMVI (+)率分别降至37%(P<0.001)和27%(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放化疗后MRI显示N分期、EMVI状态转变与患者3年DFS相关(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后MRI显示EMVI持续阳性、N1-N2期是DFS预后不良因素,提示改进治疗的必要性。

  • 标签: 直肠肿瘤/同步放化疗 磁共振成像 相关性分析
  • 作者: 侯莉娜 迪娜·索力提肯 郭智 陈晓 任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医务部,深圳 518116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肿瘤内科,深圳 518116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血液肿瘤科,深圳 518116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疗科,深圳 518116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单药治疗及联合化疗/靶向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5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药治疗组(n=23)和联合治疗组(n=29),其中单药治疗组仅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联合治疗组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靶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52例患者中,38例根据影像学结果完成疗效评价,其中单药治疗组15例,联合治疗组23例。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总反应率分别为33.33%(5/15)和34.78%(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4)。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00%(12/15)和73.91%(1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单药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6.0个月,联合治疗组中位OS为5.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0,P=0.374);单药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0个月,联合治疗组中位PFS为5.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1,P=0.542)。单药治疗组腹痛腹泻的发生率[1~2级为8.7%(2/23);≥3级为0]比联合治疗组低[1~2级为27.59%(8/29),≥3级为6.90%(2/29);Z=2.211,P=0.027]。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皮疹、肝肾功能损害、治疗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无论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PD-1抑制剂,OS及PFS均无明显差异,但单药治疗腹痛腹泻发生率低于联合治疗。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