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矛盾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7
/ 2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矛盾及对策

周超   张新昌  张衡  李学雷  马英杰

周超211403198903118614

张新昌230182197808096610

张衡210811198302130037

李学雷370983198810083371

马英杰 210921199505157814

摘要: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面临军事需求与民用供给的矛盾、军地利益诉求的矛盾以及政策法规与实际操作的矛盾等挑战。为此,需要加强军地协调与合作,优化后勤资源配置,推进科技创新,以推动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顺利实施。

关键词: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矛盾;对策

引言:军队后勤保障事关国防建设和军事力量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拟从军事需求与民用供给的矛盾、军地利益诉求的矛盾以及政策法规与实际操作的矛盾等方面,分析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矛盾

(一)军事需求与民用供给的矛盾

军队后勤保障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与民用后勤保障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军队对后勤保障的需求往往更加专业、严格和紧迫。军队对后勤物资的质量、数量、时效性等要求极高,且需求变化快速。另一方面,社会化改革要求军队后勤借助民用市场资源满足自身需求。但民用市场往往以盈利为目标,难以完全满足军队严格的后勤需求。此外,民用企业的生产、管理、配送等能力也难以完全适应军队特殊的后勤需求。这种矛盾加剧了军队后勤保障的困难,影响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军地利益诉求的矛盾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涉及军地双方的利益诉求。一方面,军队希望通过社会化改革,能够获得更优质、更低成本的后勤保障服务,提高自身战斗力和训练水平。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希望借助此次改革,开拓新的市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但两者的利益诉求并非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矛盾。军队出于战备需要,对后勤保障服务的质量、时效性等有严格要求,这可能增加民用企业的运营成本。而民营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军队的特殊需求。此外,军地双方在产权关系、财务管理、人员编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分歧,难以协调一致。这些矛盾的存在,不利于军地有效合作,制约了改革的推进。

(三)政策法规与实际操作的矛盾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涉及军事、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需要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予以规范和引导。但目前相关政策法规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脱节。一方面,现行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存在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足的问题。有些政策缺乏可操作性,难以真正指导和推动改革的具体实施。另一方面,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现有的政策法规难以完全涵盖。这种矛盾加大了执行中的难度,影响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协调与合作

推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关键在于军地双方能够加强沟通协调,实现有效合作。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军地沟通协调机制,为双方利益诉求的平衡提供制度保障。可以成立由军地相关部门代表组成的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讨论改革中的重点问题,协调解决矛盾。同时,可以设立专门的军地沟通协调平台,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增进相互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军地合作的具体举措。可以鼓励军地双方开展联合调研,深入了解彼此需求,找准合作切入点。同时,可以建立军地联合培训机制,提升民用企业服务军队的专业水平。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军地利益共享机制,让双方在改革中都能获得应有的收益,增强合作的内生动力。通过加强军地沟通协调和深化务实合作,为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1]

(二)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后勤资源配置是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进一步理顺军地资源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按照军地职责边界,合理划分军用和民用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比如,对于一些通用性较强的后勤物资和设备,可以优先由民用市场提供;而对于高度专业化、涉密性强的后勤资源,则由军队自主掌控。同时,要建立健全军地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军地资源的互补利用,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水平。可以建立军地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有利于双方协调调配,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源的参与,拓宽后勤保障渠道。可以采取军民融合、公私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后勤保障服务中来。比如,可以通过订立长期服务合同等方式,吸引民营企业投入军队后勤设施建设和运营[2]。同时,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参与创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环境。可以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法规制度,为社会资本提供制度性保障。此外,还要加强后勤保障全过程的资源协同,做到采购、储运、维修等环节的高效衔接。可以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环节资源的实时共享和高效调配,提升整体的资源协同效能。通过优化军地资源配置,充分激发社会资源活力,可以有效增强后勤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为改革注入强劲动力,助推军队后勤保障全面社会化。

(三)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支撑。一方面,要加强后勤领域的科技攻关。可以针对军队后勤保障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升后勤保障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强前沿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应用研究,促进新技术向新装备、新系统的转化[3]。另一方面,要推动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集采购、仓储、运输、维修等环节于一体的信息化管控体系,实现后勤保障全流程、全要素的智能化管理。此外,还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军地科研机构的协作机制,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后勤保障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不仅能提升后勤保障的整体效能,也为社会化改革营造更加有利的技术环境。

结语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为推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加强军地合作、提升后勤保障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未来,随着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军队后勤保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吴建国,李冀平.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 2009.

[2] 李汉兴.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中的利益矛盾与协调[J].军事经济研究, 2003, 24(10):2.DOI:CNKI:SUN:JSYP.0.2003-10-013.

[3] 薛瑞,熊德禹.生活保障社会化改革中的矛盾分析与解决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 2001, 22(8):3.DOI:CNKI:SUN:JSYP.0.2001-0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