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5
/ 2

虚拟仿真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进展

闵芬梅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摘要:虚拟仿真属于新时代发展的产物,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围绕用户实际需求创造的虚拟世界,结合使用群体的视觉、听觉及触觉,给用户提供互动学习及沉浸式体验,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案。现如今,虚拟仿真技术已有明显的突破效果,且深受国内护理专业领域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围绕虚拟仿真技术的概述,分析虚拟仿真技术的现实作用,提出该技术在我国护理专业领域中的实践应用方法,帮助护理教师了解虚拟仿真技术基础上,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我国护理专业;虚拟仿真技术;教育应用;

20世纪后,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新型实用性技术手段,在计算机技术支撑下,模拟现实环境带给人们沉浸之感,使参与者和环境增强互动。近几年,虚拟仿真技术开始广泛用于护理专业领域,对比实验室的实体技能而言,虚拟现实技术不仅无需投入大量资源,而且免受时空的局限,又能减少学生实践操作中的风险因素,减少学习中的焦虑感。此外,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后,即便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学生也能自主获得学习及反馈学习结果的机会,即便疫情阶段也不会放弃学习。如何在护理专业领域中推广虚拟仿真技术,围绕技术概述及作用,提出虚拟仿真技术的实践应用进展。

1.虚拟仿真技术概述

虚拟仿真又称虚拟现实(VR),是以计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视觉、听觉、触觉结合在一起的特定虚拟环境范围,用户只需利用相关设备通过自然方式和虚拟环境,即可了解对象相互之间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生成犹如真实环境一般的体验与感受。就算现实中这样的环境并不存在,这种逼真环境如同围绕在我们身边。用户在面对虚拟仿真环境时,可能会形成与现实物体真实存在相似的幻觉或是意识,可以全身心地参与三维虚拟环境的创建流程之中。

2.虚拟仿真技术作用

2.1理论教育完善

以往教育工作倾向于理论知识教授,由教师指导下开展技能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会造成临床模拟真实度缺乏的现象。将虚拟仿真技术用于其中,有利于真实临床环境的构建,使学生对比虚拟和现实两大环境,以此为前提,拓展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范围,通过深入探索实现医学概念的切实领会,对学生处理问题能力及迁移环境能力加强训练,才能提升护理教育价值。

2.2教学资源共享

在护理专业实践教育过程中,由于实验场地、实验成本、实验设施不足等,外加医学实验对象比较特殊,导致实验项目的开设备受阻碍,所以教育领域会选择减少教学资源,这样一来,实验教学需求必定难以得到满足,最终学生不能收获相同的教育资源。而虚拟仿真技术推广应用后,可以组合实验环境与实验设施,即便重复利用也不会出现人为损坏问题,完全能够克服教学环境不足的困境,可以补充传统教学方法缺憾,将多元化及多层次化教育服务提供给护理专业学生,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互补优缺势,提升教学活动公平性,辅助拓展护理教育空间。

2.3教学能力提升

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身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明确教学方法改革及学习新型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又要深度思考理想的教学对策,以及教学策略的落实方法等。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后,可以完整且详细地展示详细操作流程,使教师教育视野有效拓展,深度认识实验操作的关键点及变化过程。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后,教师可以更生动及更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护理专业内容,激发师生参与及互动兴趣,优化教学效率,积极应对新课改要求。

3.护理教育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实践应用

3.1护理操作能力的不断增强

在护理专业教育领域,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对比以往教学方法而言,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后,学生会形成走进虚拟环境的感觉,使其综合感官得到充分调动,包括视、听、触等,使其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增强。研究显示,护理专业教育领域采用虚拟仿真技术,除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外,还能促进教学效率提升。该技术可以清楚展示详细操作内容,辅助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层掌握与了解,促进教学效率提升。例如,人体虚拟模型建立中,教师应当借鉴感觉手套及跟踪球等,使学生对人体器官形态、位置、空间关系等实现直观且详细地观察,提升学习水平。再如,在检查身体课堂上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直接让学生见到心脏结构,辅助其了解与心脏有关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持续提高。

3.2创新能力与临床思维的加强培养

护理专业教育领域采用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可以做到模拟任何场景,包括常见的普通病房、急救场景等。只有多样化场景,才能对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加强培养。调查表明,在大部分护理专业学生的意识中,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自己提供很多挑战性学习情境。在教学场景设计中采用虚拟仿真技术,需要培训学生批判思维,因为从事护理专业的学生承担患者、家属以及护士等角色,如何按照护理计划做好全程护理工作,并处理好临床工作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必须提升评判思维。由于虚拟仿真技术以模拟环境为主,不会实质性地损伤虚拟患者,学生可以大胆尝试与创新,这对学生创新能力与临床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可以给日后学生进入护理岗位夯实保障。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根本不能对护理专业全部技能要求熟练掌握,所以并非理想的教学模式,不适合推广应用,现如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减少了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上的实践操作机会。如果对临床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增加操作流程安全隐患的发生率,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增加,引发护患纠纷事件。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后,可以将护理专业的虚拟环境展示给学生看,在这个环境中重复训练,持续提升学生操作能力,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4.虚拟仿真技术实践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现如今,虚拟仿真技术虽说正在广泛运用,但运用中仍不能忽视遇到的挑战。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自身职责不只是施教,还要负责管理虚拟环境、布置教程等,这就要求提升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过这方面培训与学习,必定不能胜任这项教学工作。而且虚拟环境不能像真实患者一样,所以学生不会和患者主动交流,使得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缺陷。虚拟仿真技术重在培训技能,学生无法对患者的痛苦与不适感做到切身体会,怎样在落实技术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及综合素养值得探索。

在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中,不是所有系统都能以低成本维护,其中购买新设备、编辑新程序、后期维护设备、培训员工等,这些都要投入大量资源,包括人力、物力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阻碍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而且所有员工都要明确了解到,虚拟仿真技术牵涉保护知识产权内容,各个教学机构与医院内部虚拟仿真技术都处于封闭状态,导致重复建设、共享困难等问题频发,针对这个问题,需要管理层的科学整合运用,向开发商支付相应报酬,使成本投入不断减少的同时,拓宽使用范围,提高实践效果。

结语:

总之,我国虚拟仿真技术处于刚起步阶段,特别是用于护理专业教育领域,仍有一些急需处理与没有涉及的范围,这些问题给研究工作指明方向。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补充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目前,护理专业教育领域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虽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仍有不完善之处。需要在今后积极探索,掌握其优缺势,经过不断完善提升实践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佳弘,席文杰,董丽丽等.虚拟仿真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与挑战[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03):401-404.

[2]孙晋洁,范本霞,丁晶晶等.虚拟仿真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0):185-189.

[3]唐楠,靳文斌.虚拟现实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1):88-91.DOI:10.20037/j.issn.1671-1246.2023.11.28

[4]吴广霞,张佩,姜秀文等.虚拟仿真技术在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0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