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霍焱 苑鸣祥 刘雨晴

天津中科先进技术产业有限公司

摘要:新型研发机构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种以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转移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对新型研发组织的市场化、开放性、融合性、应用性等方面的显著特征进行剖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有效地推进地区产业的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我国及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显著特质;技术转移

新型研发机构以科技创新需求为中心,以科研、技术创新为重点,具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灵活的用人机制。通过发展新型的研究开发机构,使科研队伍的配置更加合理,加强了行业的技术供应,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新型研发机构具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显著特质

新型研发机构在工作中的地位与角色并不是十分统一,有些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些是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但是更多的是由政府、企业联合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应用和成果转化为主。这些新型研究开发组织具有突出的特点,能够进行成果转化[1]

1.1市场化特质

新型研发组织重视市场在确定研发方向、选择技术路线和配置技术要素等方面的各种创新要素中的引导功能。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课题,组建团队,开展研究,推动创新,支持产业发展;要坚持以行业为导向,以人才为核心,以市场为主体。我国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过程中,市场主导型的特征决定了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

1.2开放性特质

这些新的研发中心,都是以开放合作为核心,将国内外的科研力量都集中在一起,将国内外的科研资源都集中在一起,将它们聚集在一起,让它们成为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原则,系统地、不断地向行业输送技术与人才。开放式协作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聚集科技成果与人才,形成科技成果输出的技术资源[2]

1.3融合性特质

将大学院所与企业的学科、人才、平台以及对应的研发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将高校院所与企业等的创新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研发组织的基础框架,让新型研发组织既是“政、学”的科研平台,又能让企业“近水楼台”,让企业对科技成果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发挥企业承接技术成果的载体作用,让它成为新研发组织创新的动力来源,是技术成果扎根、开花、结果的沃土。产、学相结合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融合。

1.4高端性特质

新型研发机构是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能够高效地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世界各国创新人才的引进、交流和流动。其“高端”是指其具有聚集高端人才的能力,其定位于学科前沿,针对战略新兴科学领域和产业的核心技术,突出增量资源和共性需求,开展高水平战略研究,做出大项目,做出大成绩。

1.5应用性特质

大学新研发机构以现代工业发展对技术需要为导向,以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行业的发展为目标,为当地和全国创新发展提供高效的服务.31将高校、政府和企业等合作方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在更大的程度上优化科教资源和工业资源,提升科技创新和创业孵化的成活率和成功率,提升合作的务实、效率和实用性,真正激发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力。

二、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特质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移

新型研发机构能够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地利用起来,直接而迅速地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成果、技术和人才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促进我国的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让学校和科研院所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3]

2.1坚持市场化导向,发挥好共建主体政府的作用

要坚持市场导向,着眼于当地重点行业的核心科技需求,遴选合作院校的技术成果或组团,选择重点进行突破。然而,地区产业的核心共性技术需求,通常由当地政府主导。目前,受制度、机制等因素的制约,高校院所对本地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技术需求缺乏认识,或缺乏深入的认识,无法有针对性地组织攻坚小组进行区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或部分技术虽已具备一定水平,但与工业应用仍有较大差距。

2.2坚持融合性发展,发挥好共建主体企业的作用

一些由高等院校和企业直接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它们有的建立在企业里,也有一些建立在大学学院里,不管是在企业里,还是在大学里,它们的优点在于它们可以相互结合,让企业与大学学院的创新发展融为一体。新型研发机构要把这个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尤其是要把企业直接接受的科技成果的载体,一是可以将合作院校的科研成果直接转移到企业中去。二是可以根据企业的技术要求,成立科研队伍,将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技人才集中起来,在技术转让、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三是针对本单位或合作院校无法满足的技术要求,由其向各高等院校征集其技术成果,使其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其向企业的转移与转化。

2.3坚持开放性聚源,建立自身的技术成果源

首先,创新研究机构通过对合作院校的科技成果进行分类整理,构建基于自己的科技成果数据库和专利库的基础科技成果资源。其次,应对未合作的中外院校开展科研活动,并通过合适的途径,让他们走上自己独特的技术成果集聚渠道,健全和构建自己的稳定的技术成果来源。最终,要以国际化的眼光,在世界一流的大学、研究机构中,收集一批前沿的核心技术成果,来充实自己的技术成果来源,并以此来构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技术成果输出系统。基于这一点,可以根据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对其进行精确的分级,并对其进行批量的转化,确保一批一批地进行,特别是对重大成果的发掘和追踪培养,最好的做法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次重大的、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转让,使新型研发组织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持续提高。

2.4坚持应用性功能,建立中试、产业化试生产基地

在整个创新链中,实验是一个创新的流程载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一般而言,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主要来自实验室,即“小试”,离产业化或工程化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有些甚至离中试技术结果还有一段路要走,必须经过中试或者工业化试生产才能实现二次研发,这是解决科技成果向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就必须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条件上的优势,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专业的工程队伍,将其打造成一个通用的中试和产业化试生产基地。

2.5坚持灵活性机制,建设好有利于技术转移的制度体系

第一,建立后补贴政策,对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采取事后补贴的方式,将有关技术成果引入到产业转移系统中[4]。第二,要建立一套面向市场的技术转让制度,例如,可以将科技成果交易出去,将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先购买下来,然后再进行成熟和产业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2.6坚持高端性要求,开展宏观科技战略研究

新型研发机构应充分发挥其集聚高端人才的优势,成为当地政府科学发展的重要智库,也是最有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的工作。例如,建立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战略性专家队伍,开展本地区已有行业的创新能力调查,并编制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提出重要的政策建议。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地区工业技术的共性需求以及特定工业领域的个性化需要,从而更好地促进其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工作。

结语:建立良好的新型研究开发组织、推动其成果转化,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新型研发组织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与优势,其市场化、开放性、融合性、高端性、应用性等特点,为其进行技术转让与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优势。新型研发机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如市场导向、开放集聚、融合发展、实用功能、高端需求等,在此基础上,将协同创新和政策创新相结合,让各个合作主体的角色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本地区产业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从而让这些新型研发组织的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为我国和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昕.关于安徽省技术转移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安徽科技,2023,(02):4-5.

[2]虞惠.校友参与高校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21.

[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J].国际人才交流,2021,(02):18-21.

[4]冯婵璟,周海鹰,王宏,马杭英.浙江省技术经纪人培育工作的思考及对策研究[J].科技通报,2021,37(01):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