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民族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苏弈涵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当前我国实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对于国家深层次的认同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但学界对民族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状况的研究不多,研究成果少。针对民族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学术界对民族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状况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引导,必须在实践之中加以落实,这是因为意识本就是实践的产物,是经过实践映射于人脑之中的一系列概念、推理,必须在实践之中进一步证实其合理性。

一、把握情绪特点,加深情感认同

要提升民族社区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效果,就必须根据民族社区民众自身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营造民族社区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层次认同的氛围,这样才能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而保证民族社区民众无论是在思想上和还是在行动上都是与党同心同德、一致向前。

(一)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区发展的差异、文化间的个性会导致民族社区民众产生心理落差,因此要及时关注民族社区民众其特殊的民族身份而产生的心理落差,及时发现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展示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满足感,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尊重不同中扩大认同的实际效果。另外可以借助心理学、民族学等学科对民族社区民众的心里状况进行分析和研判,根据群体心理特点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提高他们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

(二)深化民族社区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和书写而成的,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要让民族社区的民众更为清晰的了解,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缔造出来的,指引民族社区的民众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把民族团结的活动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使之融入意识形态教育

文化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价值取向会对该文化氛围下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会影响该民族成员的价值观念,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一致性。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精神财富,是少数民族公认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凝结,在提升民族社区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过程中,将不同文化内在的相通性连接起来,会进一步在民族社区的民众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要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使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更为形象化。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遵循历史规律,深入挖掘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类型的少数民族文化,也需要照顾个体感官的直接感受,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结合音频、视频、微平台等方式全方位调动人的直观感受,进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认同。

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纽带

(一)遵循心理认同的发生规律,掌握意识培育的心理过程

情感认同是个体做出实际行为的重要基础,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发现社会倡导的主流意识和自身在现实世界的需要有相契合的地方,其社会性就会表现出更多符合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行为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际效果也会更好。反之,如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将会表现出更多复杂的价值取向,会对主流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一方面是心理认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个体在群体中得到尊重和信任,以及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个体就会更倾向于将团结视为群体的最高准则。民族社区的民众在同周围其他民族进行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的幸福感、公平感、安全感将会是他们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保障。另外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需要不断缩小公民身份与具体民族身份之间的张力,进一步强化其整体的象征,比如:国旗、国徽、国歌、纪念碑、纪念仪式、周年庆典,通过这些象征统一的具体事物不断强调对统一的认同。

(二)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呈现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形成、发展和演进,思政理论课作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渠道,承担着历史观教育的重任,脱离了历史教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就脱离了沃土,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所固有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相关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旨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即青少年群体如何正确对待本国、本民族历史的问题,为此要充分利用好各年级段的历史课本,讲好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近代以来各民族团结抗战的历史,增强民族社区青少年的五个认同,进一步外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层次认同。

(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民族交往交融的实际效果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就其本质来说是主体经过价值判断后做出的价值选择,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水平的高低受到个体的认知水平、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提升民族社区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也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工程。为此不仅需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其他社会实体的协同配合。首先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到民族社区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各民族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其次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活动的频次、内容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对于民族社区来说一是要做到有规可循,将本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型做法以具体形式固定下来;二是固定下来以后重在执行,在建构起来的相关制度基础之上,有效运转显得尤为重要。

三、完善民族互嵌的社区构成,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利用民族互嵌的社区构成,推动民族群众自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社区作为城市内部各族群众交往的重要平台,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城市内部的民族社区是实现民族团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群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民族社区的内部成员通过社区这一平台形成了共同交流的空间,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认同的空间基础。为此在民族社区需要展开充分的宣传引导,利用各类媒体媒介,发动居民小组长、网格管理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民族政策,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和谐发展的浓厚氛围。策划实施“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宣传教育行动,“家长理短”谈心谈话会、“民族知识”入幼儿园等文明实践活动,以思想熏陶和教育引导,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二)通过社区平台互助推动各族群众在互学共建中实现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创建民族互学互鉴的资源集群和平台,推动民族社区文化活动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设,充分发挥民族社区的平台作用,深入挖其“共学”与“共乐”的内在价值资源。民族社区的资源平台能够为各民族所接纳,帮助少数民族群体实现自我发展。这种共享型的资源既包括被各族群众认同的实践原则,也囊括了满足城市适应所必须的职业技能、文化要素和交际能力等。抓好抓实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帮扶济困工作,解决好困难群众实际困难。依据就医、就业、就学、生活困难、残疾等类别分类整理,多渠道、多层次关心社区内少数民族居民,同时,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专人专享”服务台账,进一步增进民族感情。

(三)通过社区公共服务增进各民族群众的城市适应能力

目前,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汉语交流、职业技能方面的限制,导致其城市就业模式呈现单一化、低水平、同质化的特征,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除了经营民族特色产品(如拉面馆、肉铺),就是从事民族文化服务业(如歌舞表演)等劳动密集型和服务类产业,这些就业类型不仅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而且现实回报不足,容易阻碍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身发展和城市融入。这种阻碍会随着经济发展导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形成社会不平等问题。此种由于经济差异造成的社会不平等会引发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失衡,可能会对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营造障碍,形成一定的社会区隔。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和日常互动交流条件,使各族居民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内的生活更加幸福顺畅,在互信互助、彼此认同中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归属感,应当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层面统筹力量,提升各族居民社区生活的归属感和嵌入感,增强各族居民之间日常生活交流的意愿和动机,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内生动。

民族社区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社区的发展和团结关系到地区的繁荣和国家的稳定。努力提升民族社区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提升他们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民族社区民众维护民族团结的决心,巩固民族社区民众坚守党的领导的政治态度,对维护民族社区的稳定,促进民族社区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