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术后腹痛患者的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ERCP术后腹痛患者的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盛美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1

Shanghai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摘要:目的 评价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应用对ERCP术后腹痛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我院收治ERCP术患者6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2022年10月~2023年12月收治,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观察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腹痛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首次排气耗时、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痛分数护理后两组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理想(P<0.05)。护理满意度护理后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ERCP术后腹痛患者采用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理想,改善患者腹痛,促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

关键词: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ERCP术;腹痛;首次排气耗时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主要指经口将肠镜放至十二指肠降部,确定十二指肠主乳头,之后将造影管插入,观察患者病变部位情况、狭窄情况,分别进入胆管、胰管等位置后进行造影,了解患者胆胰管情况。但ERCP术中需要使用肌松药物、镇静药物、术中注气,操作时间长,导致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减缓,气体堆积,腹胀、腹痛明显[1]。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腹痛症状,加速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本文研究以ERCP术患者为例,分析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的作用,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我院收治ERCP术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2022年10月~2023年12月收治,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纳入男、女分别为16例、14例,患者年龄范围38岁~72岁,平均年龄(44.68±2.41)岁;观察组患者纳入男、女分别为15例、15例,患者年龄范围37岁~74岁,平均年龄(44.72±2.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同质性(P>0.05)。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研究前均了解此次目的、步骤。医院伦理委员会收到本次研究申请,并批准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持续监测患者症状、生命体征,患者出现异常及时报告。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指导患者饮食,确保患者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紧急情况预防等。

观察组采用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1)成立症状管理核心护理小组。根据本院医护人员情况,组成包括护士长、医生、护士的护理小组。(2)评估患者腹痛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对患者腹痛情况进行评估,将腹痛预防护理重点确定为独立症状管理内容,查阅文献、结合护理实践,分析腹痛的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3)腹痛护理方案。评估患者情况,在医生建议基础上制定患者康复运动计划,包括上肢训练、呼吸训练、下肢训练等。如下肢训练时,指导患者屈膝训练,开始于术后第二天,顺时针、逆时针活动膝关节等。按摩患者腹部,以患者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手掌按摩患者腹部,以患者腹部下陷1cm左右为宜,每次按摩10~15min,2次/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腹痛情况、护理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对此次研究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SPSS 24.0软件,统计处理,(±s)描述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n(%)、组间对比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护理后首次排气耗时、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腹痛分数两组对比,观察组<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腹痛情况(±s)

组别

例数

首次排气耗时(h)

首次排便时间(h)

住院时间(d)

腹痛分数(分)

对照组

30

76.48±3.18

82.22±2.23

9.53±1.11

2.33±0.30

观察组

30

68.34±3.12

76.81±2.22

7.25±1.13

1.24±0.36

t

10.008

9.417

7.884

12.740

P

<0.001

<0.001

<0.001

<0.001

2组护理满意度护理后对比,对照组73.33%(22/30)、观察组96.67%(29/3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6.405,P<0.05),差异显著。

3讨论

ERCP术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后,得到临床广泛应用,目前已经成为胆胰疾病鉴别的主要手段。ERCP术患者,术后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同患者术前肝功能异常、高龄等因素有关。ERCP术后腹痛症状较为明显,延迟患者术后运动,影响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因此,临床多通过护理干预,使得患者胃肠功能保持稳态,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症状管理理论(SMT)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以减少患者并发症为目标,属于创新的护理理念[2]。SMT将症状管理理论将症状管理分解为症状体验、症状管理策略、症状管理解决三个部分,围绕症状管理确定护理流程,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护理后两组对比,观察组较理想(P<0.05);观察组腹痛分数更低(P<0.05)。分析原因护理干预中,先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确定围绕患者疼痛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并利用护理小组开展护理服务,确保护理质量。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护理模式,通过指导患者功能训练,加速患者术后胃肠功能蠕动,缩短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耗时。针对患者疼痛采用按摩患者腹部方式进行干预,加速腹部血运,改善腹部疼痛症状。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利用护理小组,从按摩、运动指导等多角度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多样的护理需求[3]。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更高(P<0.05)。

综上所述,以症状管理为核心综合护理应用后,ERCP术腹痛患者的病症改善,加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勇新,张旭升,柳科军,等. 恶性胆道梗阻ERCP术后早期胆道感染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3,32(8):1208-1217.

[2]刘莹洁. 以症状管理理论为导向的强化护理干预对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风险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23,44(2):505-508.

[3]周丹,乔冠男,邵楠,等. 以症状管理理论为基础护理对ERCP术后患者腹痛的影响[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3,45(9):1552-1554,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