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造林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我国林业造林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王雪   施维   王新茹

四平市国有林总场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2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我国林业造林活动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林业造林的现状,包括林业造林的地理分布特点及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同时,探讨了树种组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发展路径上,重点研究林业造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探讨人工林与天然林之间的平衡恢复,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林业造林活动,并提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林业造林策略的调整需求。

关键词:林业造林;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

引言

在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林业造林作为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林业造林面临地理分布不均、树种组成单一等问题,亟需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本文将从现状入手,分析我国林业造林的技术革新和发展模式,旨在为我国林业造林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我国林业造林现状

1.1 中国林业造林的地理分布与森林覆盖率

我国林业造林脉络纵贯大江南北,勾勒出生态和发展兼备的图景。在气候炎热的南方地区,主要的林业造林活动集中在亚热带的湿润地带。这片区域不仅拥有辽阔的竹林,还有如杉木和桉树这样的速生丰产林。这些地方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以上,因此成为了造林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及内蒙古高原受气候条件制约,造林活动主要依靠落叶松,白桦等耐寒树种,森林覆盖率比较低,但是经过国家持续不断地投入和科学地规划,这类地区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土地沙化、风蚀等灾害的主要防线。但在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受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制约,造林工作进度较慢,森林覆盖率提高有限。从全国的角度看,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二十世纪末的16.55%增长到了近几年的大约22%。这一显著的进步不仅展现了国家对林业造林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为改善自然环境所付出的努力。

1.2 中国林业造林的树种组成与生物多样性

中国林业造林活动中树种选择与构成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环节。这些年来,中国树种选择表现出由单一向多样、由速生丰产向生态功能多样性方向发展的趋势。原来以杨树,桉树为主要速生丰产树种的造林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绿化率与木材产量的提高,但同时带来生态单一化问题。近年来,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我国林业造林也开始重视本土树种利用与外来树种谨慎引进,如长江流域地区大力推广香樟等、红豆杉及其他树种增强了上述地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及生物多样性。东北黑土地上种树栽植的白桦和红松具有较强的地方环境适应性,不仅满足了生态恢复的需要,而且利于维持土壤水分及预防侵蚀。通过这一细化的树种选择与配置,在提高森林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使各种野生动植物有一个更合适的生境。这样不断充实的林分结构与树种组成证明中国林业造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2.我国林业造林的发展路径

2.1 林业造林技术创新与应用

中国林业造林技术路线图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核心是技术的创新和运用。过去那种靠人海战术植树造林的方法,正逐渐被有效,准确的科技手段代替。利用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无人机进行植树等高端科技手段,已经变成了现代林业植树活动的标准配置。这些技术在提高造林精确度与生存率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作业效率。例如利用遥感监测能够实时监测林地生长状况,准确掌握林木生长各阶段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另外,基因工程技术应用逐渐推进,通过选育抗病虫害,适应性更强树种来增强林木生存能力,保障林业造林质量与效益。与此同时,这几项技术的运用也正在推动林业造林绿色发展,林地管理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确保林业造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人工林与天然林恢复的平衡发展

在我国林业造林的发展过程中,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的课题。近几年来,中国林业造林方向已逐步由单纯地谋求人工林面积扩大向人工林和天然林同时兼顾、谋求两者均衡发展转变。人工林是森林资源的主要补充,具有生长快,周期短,经济效益显着等特点,但是对人工林的过分依赖也易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所以在人工林营造上,中国逐渐推广混交林理念,以模拟天然林结构、培育各种树种等方式,既增强林分抗逆性又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条件。同时将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提上议程。例如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限制商业性采伐、强化原始林区经营与修复等措施使天然林面积、质量明显提高。这一人工林和天然林和谐共进战略,在满足国家木材和其他林产品需求的同时,又保持生态系统完整,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放眼未来,这一平衡发展战略将持续有力地支持中国林业造林可持续发展。

2.3 社会经济因素对林业造林的影响

林业造林活动并不只是一项生态工程,其主要受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和制约。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大众对绿色生活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社会这一需求促使林业造林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林业造林活动自身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从而产生良性互动。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对林业造林工作提出挑战。比如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林可能会缺少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造成造林质量低下或者造林活动难以为继。另外土地利用中的矛盾也不容忽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林地面积通常要和农业,房地产开发以及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进行竞争。在此形势之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林业造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共生已经成为林业造林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因素对林业造林发展承担了复杂的作用,如何寻求推动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点是林业造林能否可持续进行的关键所在。

2.4 气候变化对林业造林策略的调整需求

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给林业造林在战略上带来了调整的新要求。林业造林这一活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它的成败受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在全球气温不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林业造林需要充分考虑未来不确定的气候条件,并采取更灵活、适应性更强的经营措施。如选择更能适应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或通过林分结构调整,增加林地多样性等措施提高林木适应性与抗逆性。另外,气候变化意味着部分区域生态系统有可能发生改变,原有植被类型也可能不合适,要求造林时应更加考虑本土植被恢复及引进新适应性树种等。另一方面,林业造林本身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降低温室效应。所以,调整林业造林策略也就涉及到如何改善林地碳固定能力问题,如提高林分密度和延长轮伐期。从整体上看,气候变化对于林业造林策略具有全方位影响,只有科学规划、灵活应对才能够保证林业造林能够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充分发挥其应有生态与社会功能。

结束语

我国林业造林事业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生态与气候等方面的挑战。未来发展中,林业造林需要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平衡人工林建设与天然林恢复,逐步实现林业造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亦不可忽视,应在制定林业造林策略时给予充分考虑。本文对发展路径的探讨,旨在为我国林业造林的未来规划提供参考,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兴莲. 浅析林业造林技术及林业保护措施[J]. 农家参谋, 2022, (23): 170-172.

[2]钟德鹏. 林业资源与林业造林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 河南农业, 2022, (35): 40-42.

[3]王世镇. 林业造林关键技术及林业资源保护策略[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 (21):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