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3

枝江“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王明清、蔡平

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董市文化服务中心

作为大溪文化中心、楚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枝江市,人杰地灵,文脉悠远。从问安关庙山出土的陶鼓、陶玲、陶响球等乐器和姚家港东汉墓中出土的鼓乐、歌舞场面的画像砖可以表明,枝江的文明史至少可追溯到距今6000年以前;自西汉设置枝江县,有建制的枝江历史,迄今也有22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祖先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枝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延续。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挖掘枝江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进实力枝江、活力枝江、美丽枝江、健康枝江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拓展视野,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口头文化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和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变化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主要表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它们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枝江保护区域内尚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枝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同样它们在促进枝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建设四个枝江进程中,如果没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底蕴作支撑,精神生活就将变得索然无味,毫无色彩。因此,我们要提高对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绝不能让先辈们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从大的环境看,我们感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近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我国政府又将2006610日确定为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既表明此项工作重要而艰巨,又说明它必须有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全体国民的广泛参与,才能够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同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出炉,共518项,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一起公布,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传统文化种类终于和实实在在的文物一样,得到同样珍贵的地位,受到了国家的保护。

从枝江的实际看,我们为具有宽松和美的文化环境而欣慰,同时也感到任重而道远。枝江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除将此项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每年正常的财政预算外,还积极向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申报有关项目。经过多方努力,2000年,国家文化部正式授牌命名枝江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枝江民间吹打乐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7年,枝江楠管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13年,枝江民间手工布鞋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我们为身边有这么多了不起的文化瑰宝而感到由衷的惊喜和自豪。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时刻,只要全市上下达成共识,坚持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十六字战略,就一定能够担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

二、加大力度,挖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种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件件价值不菲,具有比普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得多的含金量,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金字招牌。代表作尤其是国家代表作的多少,是一个地方文化竞争力、甚至综合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枝江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区域,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去研究。我们以构建和美枝江为主旋律,以非遗保护区域为载体,以深入调查研究为手段,通过筛选出具有丰富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努力打造品牌,打响品牌,使其作品有较高声誉,促进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普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为构建和美枝江,创新特色文化服务。

1997年开始,我们就把流传广泛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枝江民间吹打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向湖北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进行申报。在申报过程中,我们注重挖掘研究项目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发展情况,从而获得了全新认识。我们从中发现枝江民间吹打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逐步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泛,而且具有地方特色,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从调查研究中获悉:隋唐时期,以笛、云锣、大鼓等十种乐器组成的

十番鼓流传到枝江;明末清初,以唢呐、鼓、钹、锣等吹奏、打击乐组成的民间吹打乐在枝江广泛兴起。于是民间吹打乐便成了婚嫁、寿诞、节庆等重要礼仪场合的礼仪风俗,贯穿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枝江民间吹打乐有粗乐细乐之别。粗乐,泛指用打击乐器组合演奏,又称武场;细乐,即指打击乐器的演奏中夹杂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又称文场。不同的礼仪活动有不同的程序和形式。如“迎亲”“送葬”等场合,适用“行班”,边走边奏,除鼓手需人辅佐外,一般演奏粗乐,如大唢呐、大号、大锣等。“婚庆”、“寿庆”、“升学”等场合,用“坐班”,演奏笛子、丝弦等细乐,有时也粗细结合。演奏时,吹打乐班通常安排在礼仪活动最显眼的位置,一般在主人家大门旁边,用桌椅摆放乐器,民间称“迎台”,乐器的伴奏者,亦称为“迎台师傅”。在隆重而热烈的婚礼现场,吹打乐班子在鼓乐鞭炮声中,为新人婚礼全程助兴。在丧祭过程中,吹打乐班除用粗、细乐迎客外,晚上还要进行“绕棺”、“打坐堂”、“摆五方”等活动,灵柩出殡直至下葬,吹打乐班子将整个服务流程,按具有本土特色的仪式完成。

民间吹打乐中的打击器乐技术难度较高,讲究协调配合。如鼓的打法有单签子、双签字、轻奏等。轻奏又分撕边、软撕边、碎撕边、小撮儿、大撮儿等;打鼓的手势可分指、边、抛、撇、划、摁、领、抄、扬、交叉等手法;锣的打法有重击、轻击、闷击、掩击等;钹的打法有揉、搓、颠、揣、易、打边等。钩锣子时而按乐曲节奏间隙敲打。吹奏则因曲牌和场合而异,讲求旋律的高亢、激昂、悠柔、和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于红白事吹奏的曲谱常有《将军令》《满堂红》、《上字调》、《工尺子》、《大小开门》等。民间吹打乐从古至今,采用“六、工、尺、上、一、四、合7声音阶”“工尺谱”记谱方法,师徒相传,代代相承。20世纪70年代,新艺人们为了便于传承和普及,逐渐将原曲谱改为简谱。进入 21 世纪后,民间吹打乐吸收西洋管乐和传统的打击器乐优点,并尝试与西洋管乐联姻合奏。中西合璧,音色明亮,气势磅礴,增强了民间吹打乐的生命力。

枝江民间吹打乐的流派可分为上河和下河两种:上河,由荆沔的汉剧打击乐传入并演奏成型,又称荆河;下河,由徽州戏班传入。按地域可分为南河和北河两派:南河,即枝江境内长江以南区域的吹打乐为南河派;北河,即枝江境内长江以北区域的吹打乐为北河派。枝江民间吹打乐曲牌丰富,节奏明快,音色纯朴,地方特色鲜明。总而言之,枝江民间吹打乐具有历史渊源的可溯性,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普及运用的广泛性,演奏曲目的丰富性,司仪演奏的循序性,演艺活动的依存性,传承发展的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因其所属特征,而具有广为枝江民间接受使用的实用价值、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功能价值以及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在构建和美枝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枝江,每逢春节、元宵、端午节等场合,就是吹打乐班子最活跃的时候,若无乐器班到场,则显气氛不足。节庆的吹打乐班子主要用于各种娱乐形式的音乐伴奏,如舞狮、玩龙灯、采莲船、玩蚌壳精、踩高跷等。随行鼓乐鞭炮齐鸣,舞者倍觉精神、观众连声喝彩、场景激动人心。近几年通过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枝江民间吹打乐班现已发展到200多个,从艺人员达到3000余人,民间吹打乐在枝江市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普及,吹奏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枝江民间吹打乐《娶亲》《花生调》《欢庆锣鼓》《打硪号子》分别在国家和省、市获奖。由此可见,只有注重了挖掘研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会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和美的枝江也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全面普查,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普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资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枝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进行全面普查、登记,才能有重点地抢救保护。而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构建和谐枝江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一项神圣的紧迫任务,我们要努力地去探索去实践。在普查基础上,根据原始资料,认定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或濒危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重点抢救保护,并培养其传承人,使之弘扬发展。

一是全面普查建档立卡。枝江市组织文化部门深入广大农村,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挖掘并推荐出枝江民间吹打乐、枝江楠管、枝江手工布鞋;百里洲镇的婚礼习俗、民歌小调;七星台镇的榨油号子、薅草锣鼓;马家店街道办事处的草编工艺、船工号子;问安镇的扇子戏、栽秧习俗;仙女镇的青狮碟舞、泥仓子;董市镇的栽秧锣鼓、水府庙传说、董和传说;安福寺镇的民歌、玛瑙河传说;白洋镇的柴火舞、送祝米、洗九、民间故事;顾家店的板凳龙舞、转丧、车水锣鼓、打硪号子等项目,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品种、不同历史和科学价值,对各个项目分别建档立卡,编制出《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对珍贵、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系统地抢救和保护。

二是建立数据库。按照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统一软件、统一目录、统一分类、统一格式、统一质量的要求,建立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并对数据及时更新和维护。制定严格的数据库管理制度,对数据库采集、入库整理、输出等环节实行全程监管,确保数据库文化资源的安全。

三是建立有效的保护制度。我们一方面要对枝江市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进行动态性的长期保护,并积极做好相关项目申报工作,另一方面要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专业采集、整理、研究人员的成果制定出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四是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我们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比赛活动,利用新闻媒体、文化阵地等多种渠道,宣传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营造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氛围。近几年民族民间文化活动频繁开展,精彩纷呈。从桃花旅游节文艺调演到联通之声歌、舞、乐大赛,从全市民间文艺汇演到全市民间吹打乐比赛,其演员队伍庞大,节目形式多样,表演水平较高,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同时,观众颇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效益,为促进枝江经济社会发展奏响了一曲曲和谐动听的新乐章。

四、多措并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

在民间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犹如人体之经络,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却托付于一个个具体可见的艺人、工匠、歌手并且确确实实存在。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来继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事实也一次次证明:只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活着,传统文化就不会消失;只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充满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还会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只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在招徒授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后继有人,绵延不绝。但如果意识到这一点而不及时的采访、挖掘、整理,那么与之有关的观点、知识、技术、技巧等这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可能就会随着老艺人、老工匠的谢世而成为千古之谜。因此,我们要多措并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一是要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培训、管理和传承机制,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各界资助等手段,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二是认真摸底考查,积极向上申报非遗传承人。通过深入镇村摸底考查和层层向上申报,目前在枝江市民间吹打乐队伍中,属于国家传承人的有1人,属于省级传承人的有3人,属于宜昌市级传承人的有30人。每年“非遗”传承人都将获得相应奖励,享受相应待遇。

三是注重老少衔接,坚持传承有序。我们要时刻关注“非遗”传承人,特别是那些老民间艺人、老工匠、老歌手的保护,对传承人的技能、技巧、技艺等加以记录整理、编辑成册;经常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状况,对生活特别困难的传承人可以考虑给予经济补偿。同时不间断地培养新人拜师学艺,使这门技巧或艺术得以延续传承下去。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从少儿抓起。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学习,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组织“枝江楠管进课堂”、“民间腰鼓进课堂”和“学唱扇子戏”、“学唱汉剧”、“枝江文物古迹一日游”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枝江文化,承袭传统精髓。

四是搭建文艺平台,举办多种活动展演。组织民间艺人参加枝江民间吹打乐比赛、民间歌舞比赛、正月十五闹元宵比赛,充分展示他们的文艺才能和技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展创新。

五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制度。对传承人的技能、技巧、技艺、绝活、民间文化空间的无形资产、品牌及其合法权益实行有效保护,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它们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