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心理状态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治疗性沟通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心理状态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高岩

珠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拱北海关口岸门诊部)

广东省珠海市519000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治疗性沟通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心理状态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期间的变应性鼻炎6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干预,观察组则采用治疗性沟通。使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率。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分数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变应性鼻炎实施治疗性沟通具有良好的积极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遵医行为,值得推广。

关键词:治疗性沟通;变应性鼻炎;心理状态;遵医行为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同时也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治疗性沟通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管理中逐渐崭露头角[1]。治疗性沟通作为一种在医疗环境中广泛应用的交流方式,通过专业、关怀的沟通,有望在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以及促进遵医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中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期间的变应性鼻炎6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16岁至35岁,平均年龄(26.11±2.49)岁。对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17岁至35岁,平均年龄(27.51±2.63)岁。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如性别、年龄、病情等均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干预,包括心理干预、用药指导、疾病知识宣教等。观察组则采用治疗性沟通。(1)情感感知阶段。入院时,患者可能因陌生环境而感到紧张。医务人员通过耐心交流,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安抚,帮助患者快速适应医院环境。(2)共情表达阶段。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医务人员用温和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充分理解其身体不适和可能的心理孤独感[2]。通过向患者解释身体不适的原因并提供健康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治疗过程中的不适。(3)患者感知共情阶段。在治疗期间,医务人员教授患者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帮助其保持放松的心态。鼓励患者与病友交流,并在家属探望时给予激励,减轻患者的孤独感,促使其更积极地配合治疗。(4)交际性沟通阶段。入院当天,医务人员通过访谈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建立治疗性关系。与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5)评估性沟通阶段。在建立治疗性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及态度。识别患者的错误观点和负性思维,记录其认知情况。通过提问方式了解患者在出现负性情绪时的心态变化[3]。(6)治疗性沟通阶段。根据评估性沟通的结果,制定治疗性沟通内容。借助认知行为干预进行治疗性沟通,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反复评估。运用沟通技巧提高效率,例如通过讲解疾病知识增强治疗信心,使用反证举例法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

1.3观察指标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自使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分数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分组

焦虑

抑郁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34)

63.29±3.57

42.15±5.28

63.11±4.11

43.66±3.33

对照组(n=34)

62.89±4.03

52.08±4.66

62.55±3.57

54.10±2.69

t

0.433

8.222

0.600

14.221

P

>0.05

<0.05

>0.05

<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差异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遵医率88.24%(30/34)显著高于对照组61.76%(21/34)(X2=6.353,P<0.05)。

3讨论

变应性鼻炎作为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症状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不适,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症状带来的心理不适是变应性鼻炎患者常面临的问题之一。频繁的喷嚏、鼻塞和流清鼻涕等症状不仅令患者感到身体上的疲惫,更会导致情绪上的不适应。患者可能感到自己在社交场合受到困扰,甚至因此产生自卑感和社交恐惧,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感到退缩[4]。其次,长期疾病对心理状态的潜在影响也是需要重视的方面。变应性鼻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面对症状的反复发作,治疗的进行。这种长期的疾病状态可能导致患者对未来感到不安,担忧疾病的发展和对生活的干扰。这些情绪上的负担可能在患者中积累,影响其整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治疗性沟通的核心在于向患者提供简明扼要但准确专业的解释。医护人员需要以易懂的语言解释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清晰理解疾病的本质。通过解释,患者能够建立对治疗的信心,更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减轻对疾病的不安感。治疗性沟通需要巧妙运用心理技巧,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通过正面的言语和态度,医护人员可以激发患者对治疗的兴趣,建立一种积极的治疗氛围[5]。理解患者的需求,回应其疑虑,以关怀和支持的语言引导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培养他们战胜疾病的决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可能存在因疾病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应对方式。通过引导患者认识到这些负面因素,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减轻情绪不适。在治疗性沟通中,情绪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医护人员需要倾听患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建设性的沟通,可以帮助患者释放情绪,减轻精神负担。建立一个支持性的沟通环境,使患者感到被关心和理解,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疑虑是影响遵医行为的重要因素。治疗性沟通应关注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程度和接受度,主动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疑虑和难以接受的部分。通过耐心的解释和回答,消除患者的疑虑,帮助其建立对治疗方案的信心。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对治疗的态度和遵医行为[6]。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能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性沟通需注重对患者心理状态的了解,通过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对治疗的接受度,从而促进更好的遵医行为。治疗性沟通应当以个性化为原则,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医护人员能够更准确地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接受度和遵医行为。治疗性沟通的目标之一是激发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通过正面的沟通方式,强调治疗的积极效果,分享成功案例,增强患者对治疗的期望。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提供患者教育材料、视频资讯等方式,使患者更全面地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益处,从而提高其对治疗的信任感。

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动因,治疗性沟通有助于精准应对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从而提高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采取个性化、积极的沟通方式,激发患者的信心,有助于形成积极的遵医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变应性鼻炎实施治疗性沟通具有良好的积极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遵医行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翟欢,张丽丽,常昱.治疗性沟通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31):128-131.

[2]段嘉宜,魏绍辉.治疗性沟通改善帕金森病病人焦虑及抑郁的效果[J].护理研究,2023,37(19):3592-3596.

[3]张秀梅.西替利嗪片联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3,38(06):68-70+46.

[4]赵建福,唐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18):179-181.

[5]陈爱平.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04):32-35.

[6]杨静华,马玥,张萍等.护患治疗性沟通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2,37(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