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下的中医故事英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叙事视角下的中医故事英译研究

 刘书麟    刘青艳   指导教师∶陆建茹

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中医药故事是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文本,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在叙事的角度下对中医药故事进行文本素材的选用和翻译,传播中医药文化内涵,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叙事视角;中医药故事;英译

1.引言

近年来,中医药的翻译和对外传播成果颇丰,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目前中医药的研究翻译和对外传播大都集中在中医药典籍翻译、中医药术语翻译等方面,对中医药故事典故的研究翻译相对较少,译文出版物更是十分稀少。叙事学具有高度的文本分析和阐释属性,而文本分析和阐释亦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方面,因此将叙事学运用于翻译研究在最根本的层面具备某种合理性与可行性[8]。叙事视角下的中医药故事翻译以中医药故事为基础,通过叙事翻译的方法,借助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更鲜明、有效、直观地传递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使国外受众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中医药故事英译现状

目前,“在国家一系列文化外译项目的推动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典籍英译本相继出版并发行到海外,然而中医药典籍国内英译本在海外的接受研究却明显不足”[7],“由中国译者主持的中国典籍英译作品在海外的发行和影响却似乎不尽人意”[6]。虽然目前中医药典籍英译本相继出版发行但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且中医药典籍的专业性相对较强,晦涩艰深,海外受众接受度并不高。中医药故事因其独有的叙事性更具有传播优势,在普及中医药知识的同时传递中医药文化内涵。但目前专业的中医药翻译人才相对稀少,收集中医药故事的作品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收录,整体性不强,中草药故事的收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故事的翻译及推广,影响了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发展。正因如此,中医药故事英译迫在眉睫,以叙事为视角满足海外受众需求,加速中医药文化的海外推广。

3.叙事视角下的翻译

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Translation as Renarration)[5]。但翻译既不能脱离原本的故事文本,“因为控制译文的法则在原作之内”[2],也不能局限于翻译本身,一味的进行文化阐释忽略其自身的叙事性,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认为翻译即叙事,翻译即构建。由于世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存在着无法消弥的差异,翻译始终是不充分的,这就需要译者以读者的角度再次构建文本。Mona Baker进一步提出了翻译中四种叙事建构的方法: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以及人物事件再定位[1]。本文以此为指导从叙事视角来探讨如何认识翻译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4.中医故事英译的叙事建构

4.1译前:叙事选材

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Mona Baker提出在翻译中进行叙事建构的方法,通过“选择性采用”和“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方式实现,目的是要抑制、强调或者铺陈原文中隐含的叙事或更高一个层面叙事的某些方面[7]。在进行中医药故事的翻译时应对,对中医药故事的中文素材进行删减、增添、修改,实现对文本的重新构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讲清楚”,中国故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二是中国国情和特色社会文化的对外翻译[4]。中医药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中国独特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选取中医药故事翻译文本中,一方面要选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医故事,如“神农尝百草”、“关公刮骨疗毒”、“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等故事;另一方面要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时代性,选取当代中医救死扶伤,抗疫救灾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叙事翻译,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的精髓。

4.2译中:再叙事

Mona Baker认为如果要避免将翻译浪漫化并反映出译者的中介作用,应该把翻译称之为“再叙事”[1]。“再叙事”的翻译能对中医药故事文本进行更详细阐释,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国际社会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叙事化语言的转换是在叙事化视角下是“再叙事”的翻译的重要策略。

叙事化语言转换。英译中医药故事叙事化语言转换就是的采用简单易懂的英语来翻译海外受众接受难度大的包含中医药理论知识或复杂历史背景的中医药故事。遣词用句必须考虑中西历史语境,既要突出文化的异质性,也要符合目的语最基本的语言习惯[3]。中医药故事中包含丰富的中医药术语,故事典籍记载以古汉语为主,抽象复杂,内涵丰富。例如中医术语“气”“阴”“阳”,在其他的语言中无法找到相应的概述,而且概念抽象,意义多样。“气”一开始音译为chi,随后英译为vital energy,inner defense,material force等表述了“气”的物质性。按照《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作为代表脾胃之气的“中气”来讲时,译为middle qi,nutrient qi,而人体的“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则译为genuine qi。而“天气合气,命之曰人”则译为“Human Beings have emerged from the nature”“气”用“nature”来翻译,准确认传达了人是自然的产物,将译文进行叙事化语言转换更容易被海外受众理解接受。

4.3译后:叙事接受

后经典叙事理论指出叙事是一个动态过程,应重视读者的能动性,中医药英译的叙事接受者是海外受众,海外受众存在着不同国家、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因此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应重视目标受众的社会文化历史,不仅要注意到海外受众与国内受众的差别,还应该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别适当进行删减、增添、修改、重构,交代相关背景,减少文化隔阂,最大程度地使海外众受接受,使叙事接受最大化,更好的传播中医药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内涵。例如讲述明代医家黄承昊久病成医的“三折肱知为良医”的中医典故,英译本翻译为A Collection of Medical Experience,放弃“折肱”的直译,选取了更为直观的翻译,使海外受众易于接受,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5.结语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故事集教育性和思想性于一身,是承载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医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比分析中医药故事的原文与英译本发现,叙事学的视角为中医药故事的英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能提高中医药故事英译的准确性,也能更好地传递中医药文化的深层含义。要想中医文化真正走出国门,就需要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医学典籍和故事的英译研究。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M]. London: Routledge, 2006.

[2]陈永国. 翻译与后现代性[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孝英, 邝旖雯. 从中医典籍外译乱象看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策略重建

——以《黄帝内经》书名翻译为例[J]. 外语教学, 2021(5): 26-33.

[4]王建华. 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翻译理论[N]. 光明日报, 2015(6).

[5]魏欣欣, 林大津. 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Mona Bake讲座题解及其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9(6): 95-99.

[6]王宏. 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3):  9-14.

[7]殷丽. 中医药典籍国内英译本海外接受情况调查与启示[J]. 外国语, 2017(5):33-43.

[8]张倩. 从翻译叙事研究到自译叙事研究:借鉴与理据[J]. 外语教学, 2022(1): 96-101.

注∶本研究由临沂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为该项目“叙事视角下中医药文化故事英译及对外传播研究”(S20231045206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