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的中医调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1
/ 1

小儿咳嗽的中医调治

郝海英

河北省玉田县中医医院 河北 唐山 064100

    小儿咳嗽是冬季困扰儿童和家长的常见问题。引起小儿咳嗽的原因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鼻炎、鼻窦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等。咳嗽虽然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可以阻止异物吸入,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但是咳嗽反复不愈,甚至很剧烈,会影响儿童睡眠和进食,同时造成家长的焦虑与担忧。中医药在防治小儿咳嗽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就已经做了较系统的论述,并有《素问·咳论》这一论咳专篇。

一、中医对小儿咳嗽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方面。

外感咳嗽主要是指感受风寒、风热或燥热等邪气引起;内伤咳嗽,是指肺脏自身疾病或其他脏腑有病累及于肺引起。肺阴亏虚,阴虚火旺,肺失滋润可引起咳嗽。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养肺,反而聚而生痰浊,上犯于肺,肺气上逆也可引起咳嗽。

二、小儿咳嗽的中医药调理

   (一)日常生活调理

1)调节饮食

     首先饮食宜清淡。禁忌过甜、过咸、过于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助热或生痰。

     其次饮食宜吃热、吃软、吃少。在饮食适度的同时要尽量食用温热(指饭菜的温度)的、柔软的食物有助于消化,而且吃少可减轻消化功能的额外负担,从而保护胃气,饱食伤脾胃,内生痰热,上犯于肺,加重咳嗽。

2)调适寒温

    是指适时增减衣物,别冻着也别捂着。自古中医大家强调:“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寒,就是指衣着要寒温适宜,随季节的变化、随时辰(早、夜)的变化,适时增减衣服。盛夏汗多之时,突然空调冷气或严冬衣被过厚,均易造成寒温失调而影响疾病康复。

3)环境清洁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洁净,注意通风换气,减少灰尘尤其患过敏性咳嗽的患儿,家中尽量不养鸟、猫、狗等宠物。

三、中医辨证论治(常见证型)

   1)外感咳嗽

a.风寒咳嗽:咳嗽声重,咽痒、咳痰稀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或金沸草散加减。

可选用中成药:风寒咳嗽颗粒、通宣理肺丸等。

     b.风热咳嗽:咳嗽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肿痛,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头痛,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可选用中成药:川贝枇杷糖浆,急支糖浆,小儿咳喘灵颗粒等。

     c.燥热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可选用中成药:蜜炼川贝枇杷膏。秋梨润肺膏。

2) 内伤咳嗽

    a.痰热咳嗽:咳嗽气粗,痰多黄稠或黏厚,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夹有血丝,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可选用中成药:复方鲜竹沥口服液。

   b.阴虚咳嗽:干咳,痰少质黏色白,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消瘦,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可选用中成药:养阴清肺膏,百合固金颗粒。

四、 中医食疗方

  1)蜜汁白萝卜

   白萝卜100g切片,生姜片3-5片,加蜂蜜30g拌匀,放于碗中蒸熟后食用。适合风寒咳嗽。

2) 桑叶枇杷饮

   枇杷叶(去毛洗净烘干或医院炮制好的饮片)10g,桑叶10g,芦根10g,加水500ml煮20分钟留取约150ml,分3次温服。适合风热咳嗽。

3)川贝梨

把梨横断切开,挖去核后放入5、6粒川贝(打碎)、适量冰糖,梨放入碗中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食用。适合燥热咳嗽、阴虚咳嗽。

4)百合梨汤

梨1个切块,百合10g(可事先用水浸泡开),加水煮15至20分钟,分次温服。适合燥热咳嗽、阴虚咳嗽。

5)麦冬粥

麦冬10g,粳米100g,加水煮约20分钟至米熟,捡出麦冬,饮粥。可加适量冰糖。适合燥热咳嗽、阴虚咳嗽。

   6) 鱼芦枇杷饮

   鱼腥草30g,蜜炙枇杷叶10g,芦根10g,加水500ml煮15分钟留取约200ml,分3-4次温服。适合痰热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