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5
/ 2

论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穆迪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110034

摘要: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都是传统艺术的瑰宝。先秦至唐代是戏曲艺术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各自领域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而戏曲舞蹈作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一部分,对中国古典舞有着深远的启蒙作用。所以,中国古典舞并非只是简单地恢复戏曲舞蹈,而是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创新。

戏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瑰宝,它的“五法”:“步、法、身、眼、手”是戏曲演员塑造角色的基本功,为中国古典舞提供了丰富而成熟的基础,奠定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然而,比起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则更加注重舞蹈化的表达,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去、留、借。其中,“去”指的是摒弃戏曲舞蹈中过多的叙事性动作,以更为纯粹的舞蹈动作表现为主。“留”则是保留了戏曲舞蹈中优秀的民族性和典范性的中国舞蹈元素内容。“借”则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典舞正是因为融合借鉴了传统戏曲艺术,才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的代表性舞蹈。而戏曲对于中国古典舞蹈作品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品创作题材以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两大方面。     

从创作题材上讲,创作题材是艺术创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它决定了舞蹈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中国古典舞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时期则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而到了汉唐时期才达到了鼎盛,等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的兴起,早期的舞蹈也慢慢的被戏曲同化吸收,出现了一段长时间的断代现象。但是中国古典舞并没有走上灭亡之路,而是以另一种形态保留了下来,那就是戏曲舞蹈。 这时候,一些艺术家为了让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舞的表现方法和特点并将他们变形,将其按照戏曲的艺术规律进行戏曲化的创作,成为了戏曲中必不可少的表演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与艺术的磨练,中国古代舞随着戏曲一同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些舞蹈艺术家们尝试将戏曲中的这些早已被程式化的舞蹈元素提炼出来,参照中国古代舞蹈表演形式,将其与戏曲舞蹈配合,随后又参照了芭蕾舞的一些科学体系,创作出一个新的舞种。     

中国古典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在追求民族性和表现中国题材的独特性时,会借鉴戏曲的动作与技巧。很多中国古典舞就是从戏曲舞蹈中提炼而来,不断地调整、改变以求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舞剧《粉墨春秋》是一部尝试用舞蹈语言来表现中国戏曲人生的作品,它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古典舞的韵味,用那些优美的舞姿,记录着那些戏曲舞蹈历经的斑驳时光。张善麟先生说过,这部舞剧中的戏曲元素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坚持者戏曲行当“宁穿旧不穿错”的原则。《粉墨春秋》在民族的舞蹈语言与戏曲的表演艺术相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舞蹈语言,它既倾诉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又把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表达出来,把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加以丰富,使中国古典舞境界更加宽阔,极大的促进了戏曲与中国古典舞的融合,让两者得以继承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中国古典舞是《粉墨春秋》的本源,戏曲元素是《粉墨春秋》的灵魂。同时《粉墨春秋》作为一种媒介,使世界对中国古典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精华和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艺术推向世界更大的舞台。所以说,戏曲舞蹈与中国古典舞相互借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没有戏曲舞蹈便没有今天的中国古典舞,二者不可缺一      

从艺术的感染力上讲,好的作品能使观赏者和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戏曲艺术丰富了古典舞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在叙述性舞蹈作品中。中国古典舞在明清以前在表现方式上不具有感情色彩、表演的目的单纯是为了表现舞蹈的技术技巧、或者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观赏型舞蹈。而明清时期戏曲当中的舞蹈已经发展成为能帮助故事推动发展,或者能作为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使它在情绪表达方式上有了具体的运用,这为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人的内心活动、情绪情感的表达都是比较抽象的,有时候用文字和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出来人类的想法,所以就会自然而然的运用四肢来表达。但受古代文人意趣的影响以及等级制度的压迫,人们往往偏重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因此虚实相生的写意手法很受当时人们的青睐。而戏曲的表演常常运用一些道具来延长表演者的肢体,或者寄予表演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如舞剑、耍枪、舞袖等。中国古典舞也积极借鉴运用这种表现方式——以物传情,这是一种用道具表现含蓄内敛情感的方式,道具的运用成了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在舞蹈《白云》当中就灵活具体地运用了水袖的表现力,潇洒优美的表现出了宇宙的空旷与浩大、营造出了一种如诗似画的梦幻仙境。白云在空中漂浮、纵观舞台的意境就像一幅写意的水墨画,通过水袖的表现与营造的氛围,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戏曲作为一种艺术,而艺术又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那么戏曲中的故事和情景可以说都是生活的一种表现,舞蹈演员将生活中发生的动作、语言进行夸张的改编、创编,赋予戏曲动作舞蹈化的特征。例如,昆曲中最著名的《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伤情而死后,魂魄与柳梦梅相遇,之后柳梦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与梦永结同心。演员用肢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将这一幕幕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真实性,正是这种具有生活化的情景表现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中国古典舞也借鉴这种表达,并在其作品中加以运用,如在单人古典舞蹈《秦俑魂》的中,就借鉴了《秦王点兵》的动作特点,结合了兵马俑抬头仰望、举手顿足等大开大合的动作姿势,表现出了一个个具有阳刚之气的舞蹈动作,并将其情感融入其中;在舞蹈中间部分的动作无论是搬腿还是快速旋转,演员都将情绪演绎得激烈高昂,表达了将士英勇善战、无畏牺牲的爱国精神;最后结尾部分的动作逐渐放缓,但是在伴有雨点式的快节奏的击鼓声中,表达了将士内心不屈不挠的激情,也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在戏曲作品中,一段戏曲要想表现抒情,会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肢体动作是戏曲舞蹈表现抒情作用的媒介。例如,戏曲中表现女子害羞而内心有想要看到意中人的情景时,演员会使用手帕遮面,然后偷偷从手帕的缝隙看站在眼前的心上人,如果与他目光相对,又会赶紧低下头偷笑害羞,正是,这些动作将女子遇到心上人时的喜悦和好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古典舞也借用这些情绪的表达方式,在舞蹈动作表演的同时,加上情绪化的表演,演员使用夸张的舞蹈动作抒发了人物的感情,使中国古典舞作品更加丰富完整。     

总而言之,戏曲舞蹈和中国古典舞蹈在美学特征和本质规律上有相似之处。通过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充分融合,可以实现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所以,在现阶段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戏曲本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舞蹈艺术的再度创新。通过深入研究,减少古典艺术的程式化限制;通过艺术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中国古典舞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中国古典舞蹈吸取戏曲舞蹈的优点形成自己的艺术体系,发展、创新了戏曲舞蹈,遵循了历史变化对艺术推进的能动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了去粗取精、开拓创新的新高度。中国古典舞是从戏曲舞蹈中提炼、加工与借鉴而形成,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流而不是源,戏曲舞蹈奠定了中国古典舞蹈的美好将来,为以后古典舞的发展提供崭新的道路。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老一辈人的创造开发以及新一代的继承创新,中国古典舞蹈一定会更加精彩,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穆迪( 1990.05.12)男,辽宁沈阳,硕士,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舞蹈表演。单位邮编: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