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6
/ 2

阜阳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丁文珂

中共阜阳市颍泉区委党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部署,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强烈现实意义。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强调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经济社会振兴。

阜阳位居豫皖城市群、是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的东部门户城市之一,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渡带。另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是淮河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其中临泉县被称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阜南县被称为中国柳编之乡;太和县被称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除此之外,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深厚,阜阳不仅是商周时期的历史重地,还是建党以来皖北的革命重地……近年来,阜阳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发展,在市政府一系列的支持下,2020年阜阳文化产业增加值首超百亿,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数量261家,位居全省第二。2022年《阜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改革规划》出炉。根据规划,阜阳市将打造“一核两翼多极”文旅产业格局。

但阜阳市仍然面临乡村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品牌弱、人才及缺等问题,与“一核两翼多极”的发展目标还有差距,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针对性提出解

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文化产业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拓宽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有助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乡村文化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面临不少困境。

(一)“态度”困境:文产理念薄弱

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发展的传统模式已悄然被机械化、专业化农业生产所替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犹如一剂强心针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让更多的人坚定文化自信,但观念转变的过程慢。

(二)“广度”困境:产业规模的局限

阜阳文化企业数量虽然连年增长,但仍存在数量不足、规模较小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市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加之近几年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乡村文化企业更是受到影响,呈现数量下滑的趋势。

(三)“厚度”困境:文产品牌的薄弱

1.阜阳文化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存在供需错位的现象。

文化企业缺乏实际调研,生产的商品和市场需求不能吻合,进而形成不了规模生产和使用,导致没有影响力;甚至很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品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品牌定位、打造、培育等环节缺乏清晰认识和深入思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亟待提升。另外阜阳文化产业品牌同质化,缺乏文化产业品牌的特点、亮点。

2.品牌宣传有待深化

开展品牌宣传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品牌宣传有助于积累潜在的消费者,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本市内、外宣传缺乏多样性、创新性。

(四)“深度”困境:产业融合的不足

1.文旅融合不够

旅游产业是阜阳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撬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阜阳文化旅游主要采用“观光+小商品+食宿”的模式,有的地方对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挖掘不充分,文旅融合的程度不深,还处于表层融合。同时,乡村文化旅游缺乏现代科技的赋能和智慧型的呈现,较难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要。

2.文教融合不足

文化教育是助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滋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但现有文教融合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教育内容形式同质单一,呈现方式缺乏多样性。二是缺乏师资,潜力不足。乡村中小学文化教育的师资以本校教师为主,文化教育教师则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学习力度不够。这些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硬度”困境:文产人才的紧缺

一方面,农村引育留才比较困难,引进后留下来扎根发展的人才并不多,现有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多为市级文联、协会举办的短期培训,乡镇、村级培训因经费原因难以开展。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工序繁琐、耗时耗力、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经济效益的传统技艺,不少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制作和民风习俗往往口口相传,随着老一辈文化人才的离世,年轻一代又缺少激情与动力,一些乡村文化传统和技艺还面临失传的危险,乡村文化传承人才出现了断层。

三、推动阜阳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针对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议,筑牢思想根基,明确乡村文化振兴方向;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乡村文化振兴基础;多渠道加强人才配备,凝聚乡村文化振兴主体;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保障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加大乡村文化保护与创新,繁荣乡村文化产业。

(一)筑牢思想根基,明确乡村文化振兴方向

1.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直接关系着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同时,还关系着乡村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要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管理方面创新乡村公共文化管理机制,通过大数据精准获得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有的放 矢地制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目标,提高乡村居民文化需求的供需匹配度。

2. 多种融资渠道相结合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可采取专项经费投入和社会团体捐助等多种融资渠道相结合的方式,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

(二)多渠道加强人才配备,凝聚乡村文化振兴主体

1. 乡村内部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是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的重要支撑。要在乡村内部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队伍,以培养职业农民为内部人才培养的突破口,从政策倾斜、教育培训到社会保障方面出发,加大力度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德高望重的乡贤、传统手工艺人等各种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乡 村文化振兴的队伍中来。

2. 多措施吸引外部人才建言献策

乡村文化振兴还要运用多种措施吸引外部人才,汇聚各路英才。重点引进对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大有作为的新型农业管理人才、文化运营人才和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充实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要建立长期人才引进机制,推出吸引人才的优惠措施和保障措施,落实乡村高层次人才留乡政策,为外部人才扎根乡村做好政策的保驾护航。鼓励科技人员、企业家、医生、专家定期到乡村进行指导,为乡村文化振兴建言献策。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保障乡村文化振兴

1. 健全乡村文化振兴体制机制建设村规民约在一定程度上是乡村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约束。乡村文化振兴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完善、科学、有 序的体制机制作保障。要制定公正合理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同时,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建立一系列保障乡村文化振兴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

2. 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氛围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作保障,也需要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氛围。乡村文化振兴关系着乡村的文化工作生态是否风清气正,工作态度 是否认真负责,工作方法是否跟得上时代步伐,直接影响相关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行为。

(四)加大乡村文化保护与创新,繁荣乡村文化产业

1. 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振兴要依靠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深入挖 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乡村文化产业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突破点,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突出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找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这样的乡村文化产业才能具有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2. 科技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要与先进的科技接轨,要把科技赋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力量。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传统的文艺演出、节日庆典活动实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创新,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新业态。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兼顾的复杂性、系统性工程,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善于分析和化解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迈出新步伐,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