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比

杨程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430300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6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纳入ST段抬高组,将2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纳入非ST段抬高组,两组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1)ST段抬高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期间辅助治疗率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三支病变率、侧支循环形成占比、1年内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率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5);(2)ST段抬高组院内死亡率、1年内死亡率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情况结果有差异,且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低于ST段抬高患者。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引言:急性心肌梗死是危重症,患者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治疗不及时,会增加死亡风险。分析发病原因发下,与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肌局部坏死有关,致死率高。而临床上根据ST段是否抬高,将急性心肌梗死划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种类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前,临床主要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来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为此,本文于本院2022年01月~2023年0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分组,ST段抬高组(n=62),男性/女性:36例/26例,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78(65.47±3.66)岁。非ST段抬高组28例患者中有18例男性和10例女性,年龄区间为56~80(66.52±3.68)岁。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急性心肌梗者;②资料信息完整者;③有手术指征者。排除标准:①中途转院者;②不能配合本研究者;③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上述研究人员的有关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课题取得了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2 方法

对上述所有受试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确认是否有ST段抬高的情况,进行常规吸氧、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同时,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于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建立静脉通路,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每日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2)对冠状动脉狭窄段进行球囊扩张,抽吸血栓,置入支架,并经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术后进行抗凝治疗,配合阿司匹林治疗,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

    (1)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情况;(2)评价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分析

    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诊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结果对比n/%

组别

n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期间辅助治疗

三支病变

侧支循环形成

1年内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ST段抬高组

62

54(87.10)

30(48.39)

7(11.29)

4(6.45)

19(30.65)

非ST段抬高组

28

13(46.42)

6(21.43)

22(78.57)

11(39.29)

14(50.00)

χ2

2.345

4.765

4.984

3.443

4.022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 预后情况分析

    两组比较,ST段抬高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院内死亡率和1年内死亡率更高,与非ST段抬高组患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n/%

组别

n

院内死亡

1年内死亡

ST段抬高组

62

1(1.61)

3(4.84)

非ST段抬高组

28

0(0.00)

1(3.57)

χ2

4.765

4.022

P

<0.05

<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很高,预后不理想,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大;临床主要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进而改善和控制患者病情。就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分析发现,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的,形成血栓后,导致冠状动脉闭塞,进而在心电图中,可观察到有ST段抬高表现;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是与血小板血栓有关,最终造成冠状动脉全闭塞[1]。两种类型的心肌梗死病理和生理表现一致,但是临床表现有差异。

观察上文中的研究结果可见,ST段抬高组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更多,占比为87.10%,明显比非ST段抬高组的46.42%更高;并且ST段抬高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期间辅助治疗占比(48.39%)也高于非ST段抬高组(21.43%);同时,三支病变、侧支循环形成、1年内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方面比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上述数据结果提示急性非ST段抬高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有差异性。

基于老龄化背景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率逐年攀升,且有研究指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本课题研究中,对急性心肌梗死两种类型的患者均实施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中发现,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对比,或者症状更明显,在心电图上有明显的ST-T表现的,需要进行血运重建[2]。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无特异性的ST-T表现,因此,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情况少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一步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发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差异较小,根据上文研究结果可见,ST段抬高组院内死亡率为1.61%,1年内死亡率为4.84%,非ST段抬高组无院内死亡情况,1年内死亡率为3.57%;分析原因发现,ST段抬高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能性更高,因此,可以及时血运中间,进而缩小梗死范围,促使预后改善。而非ST段抬高组患者测支循环形成占比高,1年内需要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说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更高,因此,两组预后相比较,仅有微小的差异。

综上所述,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情况结果有差异,且非ST段抬高患者死亡率低于ST段抬高患者。

参考文献:

[1]赵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05):505.

[2]杨体霞,程昭栋,李峰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比[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3,26(04):53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