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5
/ 2

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研究

张杨  农绍云

马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云南省  663799

摘要:现今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多元主体参与、多方权力博弈、舆论动向多变的媒介图景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要求网络治理主体不仅要主动适应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要求,还要有比参与主体更加敏锐的眼光和更高超的斗争能力。企业职工作为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领头羊”,如果出现“能力不足”的问题,就会导致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不断叠加、演变和升级,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空间的生态安全。 

关键词:企业职工;媒介素养;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管网治网上出重拳、亮利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新时代企业职工媒介素养的全面提升是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着力点。本文以某市部分企业职工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着力探析企业职工在媒介素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为其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提供切实可行参考路径。

一、企业职工在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结合问卷数据分析以及线下调查研究,可知马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职工在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方面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用网平台相对集中,舆情态势掌握受限。受制于个人条件、平台局限、协调处理等权限,以及技术和人才的保障,企业职工在宣传工作中,局限于满足个人生活需求,而对工作有益的新方式方法鲜有关注、不愿尝试,在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引导中可发挥的作用有限;在舆论监控上,措施和手段比较单一,距离“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要求有差距。关注较少,难以切实掌握舆情发展的基本态势,不利于舆情处理。

二是多元思潮冗杂泛滥,防范化解意识不足。部分企业职工在防范网络错误思潮上,政治警觉性不高,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履行责任义务、承担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不能用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理论、价值追求、文化内涵引领多元网络思潮,没有积极探索和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规律和方法,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不足。

三是内生学习动力缺失,辨识能力亟需提高。客观上是培训教育不够、次数少;培训教育形式单一,依赖传统模式,传达学习领导讲话较多,专题研讨和专家辅导较少,学习质量不高;主观上部分企业职工常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由,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理论基础不足;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面对网络谣言不能识别看破其背后的传播机理,存在扩大谣言传播的可能,也反映了部分企业职工在揭露谣言、主动辟谣中的缺位。

四是互联网思维落后,网络媒介素养欠缺。部分企业职工缺乏数据收集、存储、利用的意识,对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认识不足;不能提早发现问题,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信息收集、反馈的渠道不畅通;对突发网络意识形态事件的性质、影响程度等判断不准确,不能精准把握突发事件背后反映的网络民意;回应不及时,不能有效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及时发声,疏导网络空间稳定负面情绪。

五是干部队伍僵化,人才储备滞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完善,年轻化的专业人员较少,各支部身兼数职的宣传委员也缺失参加专业培训学习的机会,专业素养和精力与新形势宣传思想工作要求有较大差距;网评员队伍主动发声不够,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

二、提高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能力的建议

(一)胸怀浩然正气,强化担当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的特征。作为企业职工,更要有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面对纷繁网络世界,要有一种物我两忘、荣辱皆抛的积极思维姿态,以一种“我敢斗争”的胸怀担当、责任当担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网络意识形态发展与安全。要压实责任,持续健全联网领导体制,把党管互联网落到实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二)克服本领恐慌,增强学习力。加强业务培训,把企业职工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加强互联网前沿理论与技术学习,提升网络应用能力和敏感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提高理论“供给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要提升自身持续学习积累的原动力,主动定期到党校等宣传思想阵地接受系统全面的培训学习,学会利用各类网络学习平台软件,多渠道拓宽自身学习路径。

(三)练就火眼金睛,提高甄别力。针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要有清醒的鉴别能力,精准区分学术问题、政治问题及思想认识问题。心里时刻装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把尺子,对猜不透、悟不透、看不透的信息,立刻拿这三把尺子量一量。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舆论观。面对网络舆情坚持党性原则,扎根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高地,不搞“权术应变”那一套;回应网络舆情牢牢把握对人民负责和以党中央政策为遵循的价值取向。坚决防范“低级红”“高级黑”问题,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

(四)善用网言网语,提升表达力。在网络斗争中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自顾自“拔高调门”,搞“曲高和寡”的东西,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要有。解答实际问题、破解实际难题。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创新,学会运用网民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

(五)完善舆情管理,强化公信力。完善舆情预警机制,针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建立“双重预防机制”。一要加快建立风险数据库,对错误思潮、危害信息进行分类识别、分级记录。二要加强网络风险管控,积极核查处置上层系统转办推送的风险预警线索。通过对投诉举报和监管行为等数据的挖掘分析,加强风险研判和预测预警,及早防范苗头性风险。企业职工也应多关注社交媒体、搜索平台发布的各种热搜榜单,如百度指数、微博热搜等来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将网络民意嵌入企业职工日常工作,利用舆情监测和研判系统的迭代升级,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六)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储备力。“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建设“八仙过海”的网络意识形态人才队伍。打造一支讲政治、懂法律、懂传播、懂网络的专门人才队伍。坚决支持和保护关键时刻在网上举旗亮剑、敢于斗争的政法干部,为他们撑腰打气,最大限度保护、调动其积极性。发现和聚拢一批正能量创作高手,培养一批精通网络传媒技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专业写手,成为网络新媒体优质内容最稳固的提供者。

(七)完善奖惩建设,激发战斗力。要有“真金白银”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宣传考评机制,每年评选一批优秀新媒体账号、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单位。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绩效引入评先创优、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在企业职工队伍中形成钻研新媒体应用、热爱新媒体岗位的政策导向,鼓励写好稿、出精品、创品牌。要有“真枪实弹”的惩戒机制。通过回思、溯源、倒查等手段,审查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密切相关履职尽责情况,探明根源究竟在于思想松懈、理念陈旧、态度消极,还是方法偏失、机制僵化、能力欠缺,依法依规、合情合理的给予问责惩处。

参考文献:

[1]李京桦华锋.新时代民族地区网络舆情治理效能提升的创新逻辑[J].贵州民族研究, 2021,042(004):69-75.

[2]彭均.祛魅与超越: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导刊, 2022(1):66-72.

[3]郭蓬元、袁遐.面对网络舆情如何克服“本领恐慌”,20208.

[4]陈一新.政法网络新媒体如何创新发展?陈一新:坚持“八种理念”实现“八个转变”,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