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震灾害救援工作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城市地震灾害救援工作几点思考

许振齐

天津市武警指挥学院,天津市 300161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带来的地震灾害破坏巨大、影响深远。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地震灾害特点突显,具有受灾人数大、救援难度大和存活几率小等特点。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地震灾害,高效开展救援工作,本文从城市地震灾害的危害切入,梳理阐述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从而找到应对城市地震灾害救援的有效措施,为城市地震高效救援提供参考,为地震救援工作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地震;灾害;救援

一、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危害

我国地处北半球,地质构造板块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相互作用挤压,形成了全国从南到北的20余条地震带,地震活动十分活跃。按区域不同,我国可分为四大地震区域,即西南地震区、西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和环太平洋地震区。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带来的地震灾害具有破坏性大、影响力深远等特点,同时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造成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据地震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地震烈度6度以上的国土面积约为7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近80%,而其中144个地级市和28个省会级城市位于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由此可见,城市地震灾害在我国地震灾害中占比最大,而且随着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城市地震灾害将越来越突显。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数量以1%的速度每年稳步增长,截止2021年人口城镇人口已接近65%,这也说明了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直接导致一旦遭受地震灾害,将会出现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失业人数骤增、市场供需紊乱、城市停摆等显示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城市地震灾害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二、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造成城市地震灾害有这不同于其他地震灾害的特点,由于人口基数、密度、复杂度较大,导致城市遭受地震灾害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受灾人数大

近些以来,我国发生的城市地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8年5月四川汶川县发生震级为8.0级强烈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约4500万人民受灾,近7万人遇难,37万余人受伤,失踪1.8万人。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震级为7.1级强烈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约610亿元,造成约20万人受灾。2013年4月四川雅安发生震级为7.0级强烈地震,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地震灾害受灾人数大是主要特点之一,尤其是城市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影响更是巨大。

(二)救援难度大

城市是人口、经济、资源的集合地,在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一旦遭受地震灾害,“便利”就会瞬间变为“不利”。居住的集中、交通的大面积瘫痪、各类保障设施的停用等都导致救援难展开。受灾人数多,难救援、难安置;交通堵塞瘫痪,难疏通、难到位;保障设施停用,难供电、难用水。这些都是导致救援难度大的直接原因。其中,救援力量的薄弱也是导致救援难度大的一个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地震救援的专业队伍人数占人口比例约为1.1%,是法国的百分之一,是德国的二百分之一,因此我国专业救援力量薄弱也是导致救援难度大的重要原因。

(三)存活几率小

除上述特点外,本文认为存活几率小也是主要特点,导致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全民普及地震逃生常识偏低。“活命三角区”如何选择、逃生路线如何选择、逃生区域如何选择、地震救援物资如何储备更换、受困后如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等等问题,社会对全民普及度偏低,人民对于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不强,直接导致受灾后存活几率小。二是地震救援效率不高。救援队伍力量薄弱、救援通道堵塞瘫痪、救援保障能力不足,导致救援效率不高,影响受灾人民的存活几率。三是医疗救助不及时。第一时间得到医疗救助是保证灾民存活的最直接因素,有些情况往往是受困人员已经通过搜索定位、组织救援等程序从废墟里救出,但就是医疗救助不及时,无法存活。总而言之,存活几率小也是城市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城市地震灾害救援工作的措施

通过对历次城市地震救援工作的分析,特别是对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庐山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分析表明,城市地震灾害在救援措施上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全民普及地震常识

城市地震灾害需要全民普及常识来有效应对,本人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地震知识的普及,主要包括快速判断所处位置和地震状况、震时科学避险、震后迅速撤离等内容;二是地震演练的普及,主要包括地震撤离路线的选择、安全防护措施、地震预案及演练等内容;三是地震储备物资的普及,主要包括预防地震的食物、照明、求救、防护、药品等物资。

(二)迅速开展自救互救

城市地震发生后72小时是地震灾害的黄金救援期,因为24小时内救出受灾人员存活率可达90%,48小时内救出受灾人员存活率为50%至60%,72小时内救出受灾人员存活率降至20%至30%,而72小时过后,受灾人员存活率很低,几乎只能等待奇迹。因此,震后有效的自救互救能大大增加受灾人员的存活率。自救包括清除埋压杂物、保障呼吸畅通,如遇有害气体、湿物遮掩口鼻,注意保存体力、适时敲击呼救等。互救包括先救易再救难、先救近再救远、先救多再救少、先救命再救人等方法,最大程度提高被埋压人员存活率。

(三)大力发展专业救援

城市地震灾害,最难救援的就是埋压较深或较复杂的受困人员的营救。对于这些情况,主要还是需要专业救援队伍来处置。当前国家及各省基本都建立地震救援指挥机构,依托区域内的消防救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队伍、军队等进行临时组队,配备侦检、搜索、营救、医疗、通信、动力、个人防护等专业救援装备。另外,全国各地还有社会志愿者组织达数千支,其中救援能力较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专业救援队伍有40支左右,基本均配备了专业救援装备。这些虽说对于目前城市地震灾害救援相对薄弱,但只要专业发展消防救援和生产安全等专业力量、大力发展军队救援力量、鼓励发展社会专业救援队伍,这样才能在城市地震灾害发生时,快速高效实现生命救援。

四、结语

随着全民城市地震救援意识的提高和专业救援队伍技术力量的进步,相信未来在城市地震灾害中人员避险、自救互救和专业救援等方面都将提高人员的存活率、突显救援的高效率。人民在面对城市地震灾害时,能自觉提前做好避震准备,自发开展自救互救,专业救援队伍在开展城市地震救援时,能实现救援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佘娟萍.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对策研究[J].北极光,2019,No.263(09):121-122.

[2]杜忠娅.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探讨[J].四川水泥,2019,No.272(04):319.

[3]韩菁雯.城市地震灾害应急能力差距量化研究[D].2023.

[4]王卫国.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D].2016.

[5]王东明,陈敬一,高杰.基于地震巨灾情景构建的应急救援演练虚拟仿真系统架构与设计[J].自然灾害学报,2021,v.30(04):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