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1
/ 2

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

张春娥

重庆黔江民族医院  重庆黔江  409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50例肠套叠患儿被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超声诊断,对患儿的肠套叠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出院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0例肠套叠患儿经过超声诊断后,有49例患儿确诊,诊断符合率与准确率为98.00%(49/50),误诊1例,占比2.00%;其中单纯水肿肠套叠有38例,坏死性肠套叠有12例;回肠型有14例,结肠型有14例,盲肠型有22例。结论:对肠套叠患儿实施超声诊断的诊断准确率与符合率较高,对患儿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有助于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超声;小儿肠套叠;诊断价值

肠的一段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称为肠套叠,小儿最多见,其中以2岁以下者居多。根据套入肠与被套肠部位,肠套叠分为小肠-小肠型,小肠-结肠型,结肠-结肠型,在小儿多为回结肠套叠。原发性肠套叠绝大部分发生于婴幼儿,主要由于肠蠕动节律素乱,而肠蠕动节律的失调可能由于食物性质的改变所致[1]。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年人肠腔内或肠壁部,器质性病变使肠蠕动节律失调,近段肠管的强力蠕动将病变连同肠管同时送入远段肠管中。同时,肠套叠也是婴幼儿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急腹症,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是指某一段肠管套入到与其相邻的肠管当中,对肠内容物通过造成障碍,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以及病情严重等特点[2]。如果患儿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肠道血循环障碍,最终会引起肠道坏死、腹膜炎以及肠道穿孔等并发症,因此必须要对患儿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保证患儿的治疗有效性。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儿肠套叠中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肠套叠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需要接受超声诊断,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儿的年龄4个月~5岁,平均年龄(2.37±1.12)岁。患儿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多以反复发作的腹痛或阵发性呕吐、哭闹不安。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经术后病理诊断或灌肠检查确诊为肠套叠疾病;患儿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与我院签署知情同意书,表明自愿接受研究。排出标准:患儿合并有其他肠道疾病;合并有其他急腹症;存在器质性病变或器质性疾病;患儿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智力障碍等;同时参与其他临床研究;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呕吐等症状;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需要接受超声诊断,具体内容为:设置好参数后,将低频探头与高频探头相结合的方式对患儿的腹部进行扫查,可采用十字交叉方法或者纵横等方式进行多方位、纵切面、横切面、斜切面等全面扫描。操作步骤:扫描之前要求患儿取仰卧位,首先使用低频探头对患儿的腹部进行全腹扫查,扫描过程中需要根据扫查相关顺序进行,扫描速度尽量慢,保证不会出现漏扫等情况。同时需要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如临床症状、触诊包块情况等对患儿的结肠部、回盲部等部位进行重点扫描;可判断患儿腹部是否有肠管扩张情况,也可确定患儿是否出现肠间隙积液等情况,进一步确定肠套叠的具体部位以及直径等,同时可确定患儿的腹腔积液量,结合低频探头扫描结果使用高频探头再次开展多切面扫查,准确定位患儿包块状态,对患儿的肠壁厚度进行测量,并测量患儿的肠管扩张内径,评估肠壁水肿程度以及鞘肠管血运情况等。

1.3观察指标

分析超声对肠套叠患儿的诊断准确率与符合率,并分析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表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肠套叠患儿的诊断准确率与符合率

50例肠套叠患儿经过超声诊断后,有49例患儿确诊,诊断符合率与准确率为98.00%(49/50),误诊1例,占比2.00%,见表1;其中单纯水肿肠套叠有38例,坏死性肠套叠有12例;回肠型有14例,结肠型有14例,盲肠型有22例。

表1 患儿的诊断准确率对比(%)

组别

例数

确诊

确诊率

超声诊断

50

49

98.00

出院诊断

50

50

100.00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分析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表现

    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之后发现,肠套叠患儿腹部不同部位明显有包块存在,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异常套叠包块由于包块轮廓的清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出不同征象。对于轮廓比较清晰的患者来说,横截面表现可见高回声与低回声交替的多环状同心圆征象,或者会出现中心高边缘低的靶环征象;如果周围存在液性暗区情况,纵断面就会出现腊肠样套筒征象。

3讨论

肠套叠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婴幼儿疾病,通常认为该疾病与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较大关联,比较常见于4~10个月婴幼儿当中,相比于正常体质量婴幼儿来说,肥胖婴幼儿的发病率更高

[3]。肠套叠病情进展速度比较快,属于小儿急腹症范畴当中,但是由于患儿的年龄比较小,不能明确表达临床表现以及感受,通常容易误诊为阑尾炎以及阑尾腔内积液等疾病,给医生的临床诊断造成比较大的影响[4]。肠套叠的传统诊断方法为X线诊断联合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体征,但是由于该疾病与其他急腹症的临床体征比较类似,医护人员在了解小儿临床症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容易发生误诊等情况,另外,在X线诊断过程中,容易受到呼吸伪影以及肠气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等情况,不利于患儿的早期治疗,延误患儿病情[5]

超声对患儿的诊断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等特点,可重复性相对来说比较高,诊断过程的安全性也比较高,因此比较适用于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诊断当中[6]。从研究结果看,超声检查有较高的确诊率,与出院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过,由于检查方面的原因,也容易把其他小儿急腹症误诊为肠套叠,误诊的原因包括缺乏临床经验、超声检查时时间较短、超声检查的不全面、视力疲劳、肠胀气等等。因此,要从病程、病理解剖、发病机制等方面深刻认识本病,如果出现声像图出现一图多病、或相同、或是同病多图等非特异性改变时,应根据临床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种情况值得注意,就是有时候排空的胃窦部可呈现“同心圆征”,但此征象多不固定,且暂时性的,动态观察时可以随着肠蠕动而消失。

综上所述,在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诊断当中应用超声诊断的有效性显著,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颜建飞,齐信王,陈方红,等. 超声对小儿回结型和小肠型肠套叠的鉴别价值[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3,21(5):567-570.

[2] 韩美兰,陈倩妮. 腹部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效果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32(6):1178-1181.

[3] 郑宗杰,曲振鹏,廖春旭.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32(2):363-365.

[4] 田华瑞,周锋,岳丽. 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效能[J]. 中国实用医刊,2023,50(9):87-90.

[5] 陈香.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评价[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7):131-133.

[6] 柏禹竹,汪雪雁,唐玉英,等. 高低频超声结合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J]. 分子影像学杂志,2022,45(5):69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