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四重逻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0
/ 2

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四重逻辑

徐洁

中共江北区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直以来的“一个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精准地指出了理论和理论创新在实践发展中根本的指导地位和巨大价值,包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历史逻辑

(一)从源流关系看,马克思主义是本“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支“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课参天大树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从“根”和“源”的发起,还是马克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发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国根据本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要解决的矛盾,从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流”。各“流”同“源”,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有机统一的“源流谱系”。

(二)从因果关系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果”

任何伟大的实践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方能成功,从因果关系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果”。正是因为我们党把马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才能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的胜利,才能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从先后关系看,“先”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后”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没有科学理论的诞生和问世,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就不可能建构起社会主义伟业。一个国家的选择主义是基于它所面临的历史性问题,主义的选择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才有了我们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解决中国问题。尤其是将人民性、实践性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从先后关系看,“先”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后”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奠定了制度优势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被视为人类社会演变中的制高点,它是在规避了资本主义弊端基础上开发出的更具优越性的社会制度形态,迄今展现出了蓬勃生机,这一结合中国生产力水平探索出来制度体系依然显示出强大优势。

(二)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为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注入了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具有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理论品格,正是这种理论品格,锻造了它的真理性,使得它有蓬勃的生命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能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根本的理论武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空谈、虚幻的,是立足于人类实践,揭示真理,从而指导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树立的奋斗目标为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提供了信仰信念和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的建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其根本的源头来自于我们的理论选择,来自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党在各种理论思潮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很大程度上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科学、客观的揭示世界和人类发展的本质,能够对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作出科学的回答,其中所蕴含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对美好共产主义社会描绘,这与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描绘的理想社会具有高度契合性。

三、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实践逻辑

(一)从理论指导实践看,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整个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情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挽救人民,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而且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人类,深刻改变了世界,更是给中国换了新颜,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中国。

从理论指导的伟大进程看,正是因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面貌得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幸福得以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时期,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二)从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看,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将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不懈奋斗,取得辉煌成就,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和源头活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从实践反作用于理论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东方大地上将产生西方的理论演绎的非常成功,不仅证明了这个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还加入如了中国元素,将理论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

四、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发展逻辑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灵魂决定命运,旗帜引领方向。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武装下,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上富强,从落后挨打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各种政治力量较量中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的马克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开创美好未来。

(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在深刻分析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实现人民的真正解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和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说民本思想具有相似性,也和我们党的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所以我们的理论是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高度契合。

(三)始终坚持守正创新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在回答不同时代背景的社会问题、揭示不同时期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进入新时代,处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我们所面临的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有深刻改变,我们的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重大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和“创新”的统一,在坚持“正”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进行“创新”谋划。提出中国式现代,谋划现代化整体推进的发展布局,部署维护发展的安全保障,构建国际现代化的新型关系,强调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

(四)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时代要发展就必须解决时代问题,好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并解决问题。科学的理论要针对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人民性,首先要关注的是实践中人民遇到的问题困难。

(五)始终坚持系统观念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系统观念,看问题、办事情要有系统观念,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能从长远来谋划当前,从微观中看到宏观,在诸多矛盾中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特殊和一般,这为我们全局性谋划、前瞻性思考问题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