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亚文化映射出的文化自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汉服亚文化映射出的文化自信

王韵欣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311100

要:汉服作为黄帝至明末四千余年间的主流服饰,虽经过各代的局部改动,但大体上仍遵循了交领右衽、飘逸洒脱的主要形制,是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汉服的复兴与传承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汉服的广泛传播展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研究汉服亚文化所映射出的文化自信对新时代中国重拾文化领导权,增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服;亚文化;文化自信

一、亚文化

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1]]最早提出于1886年。通常对亚文化的界定和定义都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主文化指在一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则是指具有自身特性、能够与其他群体相区分的一种文化。米尔顿·戈登指出,亚文化是民族文化里的一条分支,但也包含了一系列社会要素,能够整合为一个整体,并产生综合性影响。弥尔顿·英格尔区分了亚文化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行为规范不同而形成亚文化,如语言、宗教上的差异,另一种是因于上一级群体间的紧张关系而形成亚文化,如同性恋等价值观。后一种亚文化由于其自生的与社会传统价值观有极大出入,因此也被称之为反文化。由此分析,亚文化是指一个社群的、地区的或社会的某一群体所持有的足以区别与其他的文化或社会的行为特性,这些特性可能包括年龄、种群、地区或职业。[[2]]

亚文化的研究最初是芝加哥学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当时过度城市化引发了悬殊的贫富差距,居民生活工作水平下降,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各类犯罪问题层出不穷,芝加哥学派开始着眼于移民、种族、性别等方面的亚文化研究。1964年,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伯明翰学派同芝加哥学派一样都积极关注社会中的问题,在研究领域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芝加哥学派,关注种族、异常行为和犯罪等问题。

二、汉服

“汉服”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史籍中,一般而言,汉服既可以认为是“自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以来到清代之前的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总称”,又可以认为是“汉朝时期华夏民族(汉民族)的民族服饰”。[[3]]但由于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以汉族为主的国家,“汉服”之称又显片面,如何正确定义“汉服”一词至关重要,北京服装学院袁仄教授认为,汉服应当理解为“大中华的服饰概念,是华夏民族的服饰传统”[[4]]。日本爱知大学周星教授曾对汉服提出了由汉族到华夏汉人再到中国华服的三个层级概念。结合这种分别,孔德瑜在其学位论文里通过对汉服概念的演变进行梳理,总结出“现代汉服”的概念,即“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所穿着的汉族传统服饰,是对汉族传统服饰形制服装的仿照,在当下出现并流行,既符合传统汉服的基本形制及特点,又在颜色、花纹、搭配等方面具有现代性。”[[5]]

三、汉服的兴起与传播

汉服运动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青少年为群体的汉民族传统服饰及礼仪文化的复兴运动。由于汉族在历史上的主体性地位和丰富的影响力,汉服被认为是最具有资格成为汉服运动的代表。中国有礼仪之大,章服之美。数千年朝代政权的更替,历史岁月的沉淀,形成了多元风格的服饰体系,其潇洒飘逸之姿是现今社会青少年多追逐和向往的。进入21世纪,汉服打开了火热的社会市场,最早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以唐装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这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服走出国门的一次大胆又成功的尝试,随后在国际国内掀起了一阵关于中华传统服饰的热潮,“汉服复兴”也被提出,但当时的网络技术尚不发达,信息社会尚未建立,汉服的复兴实践多停留在个人层面。汉服进一步进入公众视野是在第二年的“高校教师穿汉服弹古琴”事件中,作为汉服运动的一次预热,成功引起了网民的关注。汉服运动最有标志性的事件,当2003年的王乐天,他身穿曲裾深衣行走在郑州大街上,向市民展示汉服的魅力,也因此被认为是“汉服的重现”。

汉服文化经过多年宣传后,已成为人民日常起居的一部分,原先人们在大街上看到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时,都会时不时回头张望,猜测是在进行某种活动或者影视拍摄,而如今,汉服的群众接受度已经大幅度提高,它已作为一项日常穿着被人们所认可,看到走在路上的汉服男女,人们不会觉得奇怪,更多的是报以欣赏和赞美的目光。汉服文化除了体现在日常穿着外,还风靡婚礼圈,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选择宋制、明制婚礼。西方列强曾经以炮火打开中国的大门,各类文化一涌而上流入中国保守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地,西学东渐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传统社会在婚嫁习俗上崇尚红色,十里红妆,凤冠霞帔皆是喜气应景之物,可受西方文化影响,婚纱西服成为新式婚礼的标准,原本用以丧葬的白色被赋予了纯洁圣洁之意,人们群起而效之,成为时代的新潮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放弃选择西方教堂式婚礼,改以简化六礼的中式古代婚礼。

四、汉服亚文化映射的文化自信

从汉服的复兴之路可以看出,汉服文化是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是中华文化自信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种类丰富的汉服、唐装、旗袍等等都是典型代表,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其所承载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意蕴是树立文化自信道路上的关键。汉服文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也逐步进驻国际舞台,掌握一定的国际文化话语权,为新时代新面貌的中国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奠定基础。

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汉服的助益。

首先,汉服亚文化有益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汉服自带的独特性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其可实践性更是给文化传承带来了甘霖与骄阳。到如今已持续二十余年的“汉服热”依旧势头不减,从小区域特定群体到遍及全国甚至全世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汉服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汉服服饰店兴起,各类汉服社团争奇斗艳,这些都说明文化认同的种子已在社会上播种发芽。

其次,汉服亚文化有益于促进中国的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时代发展的脚步要求文化传承能够符合潮流,与时俱进。汉服的文化创新主要通过实际活动实现,成人礼、游园会等一系列蕴含着浓厚古典艺术的活动被重新提上日程,相比文字上简单浅薄的介绍,设身处地参与其中更能感受到汉服及其他礼仪的含义。此外,汉服潮还带动了如艺术写真、汉服制作、首饰DIY等一批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将浪潮效益进一步扩散至经济领域,实现经济增长。

再次,汉服亚文化有益于推动中国的文化传播。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国外友人体验汉服的新尝试,也有中国留学生在异国街头身穿汉服赢得赞美和合照,还有他们穿着汉服弹奏中国古典乐器的场景,给摩登现代的西方世界带来一抹抹东方亮色。借助汉服这一带有强烈民族属性的物质实体,实现了中华文化积极向上的文化引导,给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扇对外宣传的窗户。

五、总结

汉服的回归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汉服文化的重塑也是经济社会步入更高阶段的成果之一。从为民所赏到为民所乐,汉服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人们的青睐和广大的市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汉服潮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汉服文化对文化认同、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的助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博采众长,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增强了人民的自信心。


[[1]] 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J].青年研究.2007(12):14-20.

[[2]] 黄瑞玲.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J].国外理论动态. 2007(11):77-81.

[[3]] 李春丽,朱峰,崔佩红.基于亚文化视角的青年“汉服文化”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 2015(01):40-46.

[[4]] 许海玉.给“汉服”一个复兴的理由——对话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J].中国制衣.2007(11):38-39.

[[5]] 孔德瑜.汉服海外传播分析[D].山东大学,2016:9.

[[6]]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 2017(11).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