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历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2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历程研究

欧阳颖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自党成立那天起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并且在百年征程中始终牢记和践行自己的初心,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就是一部坚持人民至上,为了让全国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的艰辛创业史、不懈奋斗史。

关键词:人民;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求解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坚守初心,坚持人民至上,为了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多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赶走了外国侵略者,推倒了国民党反动政权,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人民翻身得到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革命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要实现人民解放和革命胜利,必须团结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赢人民战争。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和组织了以工农民众为主体的、规模空前的革命风暴,取得了北伐的胜利。土地革命时期,党开始独立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立新型人民军队。1927年12月,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期,第一次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2]]作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之一,表明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继而在古田会议上,明确红军与军阀、雇佣军的区别就在于,红军不仅仅只是为了打仗,还肩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政治任务,离开了这个任务,就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在反对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战争中,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率先扛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1935年,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党不仅仅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全民族的先锋队。毛泽东敏锐地发现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必须大团结大联合,兵民是胜利之本。在发动群众、领导抗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在党的七大上,明确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发现真正强大的力量是来自于人民,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用小船划出渡江战役的胜利。之所以“小米加步枪”能够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加坦克”,是因为民心所向,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基础

在依靠人民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和政治制度?这是关系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艰辛探索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型政治制度完成了新型人民政权的建构,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制度保障,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实行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革命时期局部执政的经验,在历经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之后,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反对派实行专政。在政权组织形式上,新中国既没有采用西方的议会制,也没有照搬苏联的模式。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此,确立了新中国的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同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根植于中国历史土壤的新型政党制度,可以真实、广泛地代表人民的利益,画出最大同心圆,谋求最大公约数。在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又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些建国纲领的实施,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压迫的历史,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把落后的农业国建设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仅用3年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又历经3年的奋斗,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这一时期,尽管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我们党整体上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艰苦创业,自行研制出“两弹一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人民求富强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党和国家在工作重心上仍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明确发展方向,实施改革开放势在必行。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时提出,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还谈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强调必须要抓紧现代化建设,“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中国共产党人不论是干革命,还是抓改革,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判断改革的标准问题上,也就是改革为了谁的问题上,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准之一。江泽民强调,衡量我们想问题、做工作好不好的根本尺度,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发愤图强,为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且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

在总体达到小康之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我们从以前解决人民“有没有”的问题转变到“好不好”的要求上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而且还在民主等方面有更高要求。目前国内民生领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依然较大。这都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自觉地为实现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只争朝夕,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加上南方地区遭遇1998年以来最严重洪灾,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抗疫、抗洪大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经受住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大战大考。保增长、稳大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人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成为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他指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新征程上,全党更要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王明生.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J].人民论坛,2021(33):14-19.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欧阳颖(1998年—),女,在读硕士,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