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协同短板”及其强化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1
/ 2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协同短板”及其强化路径

钟华

李沧区委党校

摘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已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地方治理变革的战略侧重。作为社会矛盾密集汇聚地和防范化解矛盾的关键工作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已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并提出了明确的战略要求,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加速加深,对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正确处理好市域社会治理多元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地协调衔接、高效的协同共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行动重点。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协同短板”;强化措施

1协同共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必然

1.1协同共治因循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空间逻辑规定

市域社会治理是指在城市范围内,通过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横向多元主体”和“市—区县—乡镇—村居—网格”的纵向五大层级,对城市社会进行治理和管理。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国家和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桥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市域社会治理的高效运作需要处理好各级别、各主体之间的有序协同,发挥“前线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作用。只有协同合作,各级别、各主体之间才能形成有序的治理格局,实现治理目标。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各级党委政府是主导力量,企事业单位是重要支持,社会组织是有力助推。这些主体之间的互动协调,共同推进治理工作,才能夯实社会稳定之根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及时有效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利益。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提高治理效能,推进治理方式创新,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市域社会治理也需要注重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治理效率和精准度。

1.2协同共治因循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能力逻辑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域社会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加快构建多元主体有机衔接、协调合作、高效联动的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体系是内在必然要求。当前,市域社会治理需要加强五级联动,充分发挥多元化主体共治力量,不断提升治理的社会化、智能化、法治化、专业化。基于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能力建设是为治理效能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新引擎”。在这个体系中,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共同治理,形成一个治理共同体,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治理。各地因地制宜,协同治理在治理共同体的塑造、治理精细化的落实和跨域协作的治理上取得了举足轻重的成就。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的提升成为应对社会治理风险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内在保证。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多元主体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推动城市治理的社会化、智能化、法治化、专业化,提高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同时,各个主体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协同治理中发挥作用,共同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的建设。

2强化协同: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2.1强动力:确立市域社会治理的协同价值

首先,动力强度越高,协同行动力越强。这是因为动力可以促使人们积极行动,让他们更容易协同合作,以达成共同的目标。因此,在市域社会治理中,政府和其他治理相关主体都应该注重动力的激发和引导,以提高协同行动的效果。其次,价值认知是协同行动的精神内核,直接影响协同动机的性质、方向与强度。这意味着,如果治理相关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存在分歧,那么协同行动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凝聚协同治理价值共识,持续培育协同合作文化与公共精神是必要选择。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超越传统官僚制的等级偏见,强调并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引导市域社会治理从碎片化向统筹整合转变。同时,大力弘扬以互惠为基础的信任文化,提高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聚合力,降低组织间交易成本,促成共同意愿达成。为了让治理相关主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协同治理,政府还应该建立治理相关主体积极参与的相容性激励机制,改变协同治理目标与治理主体个体目标不相容的激励状态。同时,持续推进责任可视化,以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可追溯形式倒逼责任落实。考核评估工作的重心也应从注重痕迹检查转变为以实绩评价为主。最后,政府还应该经常“回头看”已经出台的协同联动方案,既看协同联动落实情况,又要评估协同治理总体成效,对动力不足的督促激励,对偏离目标的及时矫正。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可以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效力,实现协同治理的良性循环。

2.2以制度创新优化职责体系

要实现有效的协同合作,必须建立职责权利对称的机制。这样可以确保各方在合作中遵守规则,依法行事,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协同工作,实现共同目标。在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行动中,党的全面领导担任“一元轴心”的角色,发挥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积极探索“放管服”改革,改善政府部门大包揽局面,转变工作重心,从“全包办”转变为“搭平台”,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基层治理是协同合作的重要环节,要不断充实基层治理资源,明确条线权责关系,强化“以块为主”的基层管理职责。同时,要规范属地管理的“有限责任”,落实对基层组织的扩权、放权,充实基层机构和编制,提高待遇保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共同发展。

2.3探索并丰富协同工具

市域社会治理中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兴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统筹协调和坚强的组织领导。然而,如果仅仅依靠上级关注,会形成“懒政”惯性。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建构与上级注意力等效的制度性约束。一些牵头部门的影响力可能较小,但是他们可以利用多种“变量”来推动部门合作。其中,利用上级、纪委监察部门、媒体舆论施压、第三方机构评估等常态化治理工具是非常有效的。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牵头部门更好地推动社会治理工作,让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加顺畅。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兴问题都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同时探索新的制度性约束,以解决“懒政”惯性问题。牵头部门可以利用多种常态化治理工具来推动部门合作,以确保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4建设全流程协同联动机制

协同机制对于推动协同治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高效运转的协同机制可以增进协同优势,实现协同目标。然而,建设全流程的协同联动机制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党政议事协调机制、利益引导与商议机制、信息共享通报机制、协同运行约束机制等。党政议事协调可以强化政策协同,达成政策兼容整合,避免政策冲突和效应抵消。在协同治理中,各部门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同的政策方向和目标,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党政议事协调机制来实现各方政策的协调和整合,保证协同治理行动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建立有效的利益引导与商议机制,面对协同行动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相关成员部门单位共商共议。协同治理中可能会出现不同利益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建立利益引导与商议机制,通过各利益方之间的协商和商议,找到最优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协同治理的目标。

3结论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共同努力。只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才能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我们要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要求,不断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地方治理变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淼,邵欣.国外公共管理抗解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21(6).

[2]马翔.牵头任务制中的部门合作逻辑——基于“放管服”改革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22(1).

[3]赖先进.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复合型协同治理及实现路径[J].理论视野,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