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赵秋红

广西省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骨伤医院(广西 桂林)541306

在中医学治疗思想体系中胃部的重要性已经得以确立。中医认为胃病多是由脾虚导致的,所以在进行治疗时大多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但是在治疗前需要先详细地检查胃病发生的机理,如果不清楚病机就妄用补腻药物,很可能造成痰、气、食、湿、瘀等病理因素滞留的情况。

中医治疗胃病时把脾列为五脏之一,胃为脾脏之腑,两者相互依托,胃主受纳,脾为运化。中医以病的症状进行辨证,并且在进行医治的时候更注重调节身体各个脏腑平衡。

一、胃病病因病机

胃病的病因较为广泛和复杂,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等。以胃气瘀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1、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犯胃为多,寒性收引,易使气机瘀滞,致胃气不和而胃痛暴作。若中阳素虚者,则更易因受寒而发病。

2、饮食不节

这是胃病最常见的病因。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如长期过食或暴食生冷,耗伤中焦阳气;或饮酒无节,损伤胃体;或偏食辛辣,蕴热伤阴;或嗜食肥腻厚味,积滞难消,酿生湿热;或饥饱无常,特别是空腹过劳或饱餐后用力过度而损伤胃气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病。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脾胃素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潘养,则均可导致胃痛。

5、药物损害

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

二、胃病辨证分型

按照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一般将胃病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脾胃虚寒型

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者是在吃饭的时候吃太多的生冷食物,损伤脾阳,出现胃部隐痛、四肢发冷、吃饭后疼痛减轻、空腹疼痛加重等情况,治疗时应以黄芪建中丸温脾暖胃。

2、脾胃虚弱型

素体脾虚,吃饭没有规律,吃得过饱或过少,导致脾胃受伤,出现胃脘痞满胀痛、疲倦没有力气、吃饭没有胃口等情况,医治时应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

3、肝火犯胃型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够及时,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进而导致人的胃部出现明显的灼痛、心烦、大便干燥等症状,在治疗的时候常常会以清泻肝胃之火,用左金丸。

4、肝气犯胃型

长时间忧思、恼怒不解,容易伤肝,肝气犯胃,气机阻滞。出现嗳气频繁、嗳气或排气后有所缓解以及胃胁胀痛等情况,或致使人的咽部有异物感、心情烦躁、容易生气、胸闷太息等。常用气滞胃痛冲剂疏肝理气,或是再加上胃苏颗粒、元胡止痛片。

5、血瘀胃络型

肝郁气滞或脾虚,长时间下去,容易导致血液流通不畅,瘀停于胃,导致胃部刺痛、舌质暗或有瘀暗斑点。在进行医治的时候,可以使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

6、胃阴亏虚型

肝火灼伤胃阴,或者是经常吃一些比较辣的食物,耗伤胃津,进而导致胃部隐隐作痛、大便干结、口燥咽干、虽感到饥饿但没有胃口。在医治时以一贯煎合芍药汤滋阴养胃。

7、寒热错杂型

患者有胃部受寒后引起胃部不适、疼痛、胀满以及胃部怕冷等各种脾寒的症状,而且还会有想吃生冷食物、胃中灼热、口苦、口干等胃热症状。

三、胃病日常调理

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主要干预手段有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配合饮食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综合调治。治疗过程中,应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对于病程较长、萎缩、肠上皮化生者,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可守方治疗。

1、饮食调养

(1)饮食有节,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2)减少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量,如火锅、肥肉、炸鸡、烧烤、酒、咖啡等;

(3)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2、药膳治疗

药膳辅助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病情,避免消化不良或胃痛。

3、穴位按摩

通过穴位按摩进行治疗,具有舒筋活血、促进消化的作用:

(1)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胸部下端和肚脐眼连线的中点。

手法:首先双手掌心向下紧贴穴位,呈顺时针方向轻微揉搓,持续5-8分钟,感腹部有热感即可;然后用拇指按压穴位,按压以酸痛感为度,按压10秒再松开,再按,反复3-5分钟,可缓解腹部疼痛等症状。

(2)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横指的地方。

手法:用拇指按压内关穴,按压以酸痛感为度,左、右手各50下,如此反复1-3分钟。可和胃降逆、缓解恶心、胃痛等症状。

(3)足三里:此穴为胃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三横指处。

手法:用拇指按压穴位15-20次/分,每次按压5-8分钟,按压以酸痛感为度,可调节胃经的气血。

四、日常生活养胃方法

中医常说,三分治七分养,重在调养。“养”是在“治”的前提下实施的,需要在经过全方位的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之后再根据患者的身体实施必要的调治保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胃部得不到合理的调养,就很可能会伤到黏膜,因此,只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及神经情绪,才能够减少胃部疾病的出现。

1、通过调节饮食有助于保养脾胃。所以胃病患者在吃饭的时候应控制好饭量,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规律饮食习惯。素食为主,荤菜搭配,尽量不要吃一些生冷的食物,也不要吃一些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还要尽可能满足机体需求,并且在平时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和水果,多喝水。

2、情绪对食欲、消化有一定影响,所以患者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养脾胃。不良情绪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嗳气、消化不良、吃饭没有胃口、腹部胀满等情况,而积极的情绪对胃肠的正常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3、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并且要控制好运动的时间,这样能够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并且还有助于食物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也可以在每天晚上休息前,躺在床上双手按摩上下腹部,同样的动作一共进行四十遍,能起到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保护患者的脾胃。

4、注意冷暖。在春秋气候变化无常的时候,对于患有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风寒,导致胃病加重,而对于有脾虚泄泻的病人,在生活中应该尽量少吃一些生冷瓜果,还可以在自己的脐中贴暖脐膏药,如果感觉到胃部发冷,可服用生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