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误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疾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1

跳出误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疾病

吴俊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第三人民医院   546300

精神疾病和糖尿病,高血压这些常见病一样,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种类。但是,精神疾病的病人所受到的歧视,远比生理疾病的病人所受到的歧视要严重的多,有些病人甚至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治疗。一提到精神病,大多数人都会避而远之,但事实上,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许多人对精神病的理解有许多错误的理解,其实大部分的精神疾病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

精神疾病的发生与父母关系不佳、家庭教育不得当、学校环境不好、性格不好、竞争激烈或受到刺激等因素有关。

实际上,就拿抑郁来说,虽然精神上的刺激会使一些精神上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或者引发其他心理疾病,但是,根据 WHO的报道,超过60%的抑郁症都是由脑中某些区域的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引起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患上精神病,人有可能会患上心脏病和高血压,也有可能会患上精神病,还有一些心理障碍,对社会上层人士来说,更是如此,甚至连心理专家和精神病专家都无法避免。

误区二:

情绪不好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

其实,抑郁症的症状除了情绪低落,还能显示出疲倦无力,失去兴趣,没有食欲,体重变化;还会出现各种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头晕头痛,腰酸腿痛;通常还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损害;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自杀的想法,甚至是自杀的行为。

误区三:

精神疾病是无法治愈的。

精神病常以复发和持续终生为特征。实际上,早期介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治疗,并定期进行复查,都能有效地防止病情的反复。

误区四:

一般治疗精神病的药物都是激素类的,副作用比较大,吃了以后会变成傻子,还会变成胖子。

实际上,这是因为人们对于精神病药品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畏惧心理。80年代前的早期精神病药,的确有很大的副作用,服用后会双眼无神,四肢僵硬,变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都要通过严格的动物和人体试验,然后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确认安全有效后,才会被国家批准用于临床。新式抗精神病药对大脑和全身各器官都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误区五:

只有“精神病人”才需要看精神科医生。

很多人对于去看精神科医生是有顾虑的,认为去看精神科医生会显得自己患了精神病。事实上,“精神病”只是在精神科里很少出现的一种病症,通常与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等病症有关。去看精神科医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非精神病”的心理障碍,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等等。

误区六:  

抗精神病药物是有成瘾性的。

各种抗精神病药和精神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种药物是不会成瘾的。杜冷丁和吗啡是一种常见的镇痛剂,由于其成瘾的特点,不能长时间服用。而且有些镇静催眠药的成瘾性也很低,比如安定类。

误区七:

精神病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疾病,可以通过心理疏导进行治疗。大部分病人的家属都会说:“这孩子就是情绪低落,帮他好好开导就行了。”

众多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精神类疾病都伴随着脑功能及结构的变化,必须通过药物及理疗等手段才能对其进行改善。除了一些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的心理疾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治疗外,其他的都需要药物、物理疗法、心理疗法或这三种疗法的结合。

患者在言语行为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反常时,其家人才认识到患者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可是,当他们忧心忡忡,惊慌失措的时候,他们又怕被人发现家里有个精神病人,因此,他们往往不敢把病人送到医院去。还有一些人,则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希望患者能够痊愈。但是,像是精神分裂症这样的严重精神疾病,是无法自愈的。这种情况下,还是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不能因为自己的侥幸心理,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本文对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误区进行了归纳,希望通过对这些误区的澄清,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对预防精神疾病、治疗疾病和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吴俊,1986.8.20; 性别:女;民族:仫佬族;籍贯:广西;学历:本科;职称: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精神科;单位: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第三人民医院;邮编:54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