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的电力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0
/ 2

基于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的电力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陈辉山

广东大唐国际潮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潮州  515700

摘要:安全管理是电力生产和供应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厂的整体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安全管理中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核心内容,从生产风险管理、提高电力安全管理中风险识别有效性、电网设备风险管理等方面对基于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的电力安全管理策略展开了探讨,旨在为提高电厂综合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险控制;风险评估;电力安全管理

引言:电力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特征,人为因素、电力设备因素都可能会加大电力生产中危险隐患的发生几率。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工作人员人身受到侵害,导致电力生产工作无法顺畅进行,给电厂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用户对供电量、供电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根据市场环境构建与电力安全管理工作相适应,与电厂发展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安全管理体系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电力安全管理中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核心内容

(一)风险控制

所谓风险控制,是指根据电力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根据以往电力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方案,以降低风险问题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避免给发电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损失。通常情况下,电力安全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包含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保留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具体来看,风险回避是指电力安全管理人员有意识的放弃风险行为。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案例,总结风险事故的发生规律,并有目的性的规避风险,这是电力安全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相比风险回避来说,损失控制是在风险因素发生之后,及时、有效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因安全事故和风险问题给电力企业造成的经济和财产损失。风险转移的安全控制通常应用在商业投资场景中,在电力安全管理方面并无过多的交叉内容。风险保留是指在电力安全事故发生之后通过综合评估降低安全事故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损失控制安全管理方法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二)风险评估

电力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内容,对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风险评估可以识别、分析和判断电力生产过程中各类风险隐患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风险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两种方式,既要根据电力生产经营中各类数据信息和资料做出定量评估,同时也要结合以往风险控制和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对风险隐患和相关因素做出定性评价。在电力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应用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及时对人员安全、电力设备安全等影响电力生产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对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可能潜在的风险因素做出判断和评估。

二、电力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做好生产技术管理

众所周知,电力生产的环境比较复杂,需要控制和管理的环节比较多,不同管理工作内容之间可能存在交叉。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与安全管理和风险识别工作之间也存在交叉,做好生产技术管理可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电厂生产技术部应设置代表全厂最高水平的专业主管,是全厂专业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厂生产安全的后盾。生产技术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技术升级、技术支持、技术创新、技术文件审核等多方面的内容。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要深入电力生产一线了解电厂的生产情况,要动态分析、评估电力设备的沙运行状态,从多个角度增强各类核心设备的性能,进而提高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此外,要发挥出领导和管理层人员的重要作用,在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和生产管理方面,从宏观角度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出作为领导人员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从细节方面着手,保证不同生产环节之间衔接的顺畅度。

(二)提高电力安全管理中风险识别有效性

想要提高电力安全管理风险识别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深入、全面分析导致安全问题的具体原因,才能提高风险识别方案的针对性和工作执行的质量。具体来看,电力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是导致电力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类问题。首先要加强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举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尤其对于一线工作人员来说,增强其对安全隐患的识别有助于提高安全防控能力,从源头上解决因为人为失误和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问题。第二,要加强对设备隐患的管。电力生产现场的工作环境复杂,工作内容比较多,为提高现场作业的安全性,需要配备各类安全防护设备,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类仪表仪器的工作质量也是潜藏安全隐患的关键,如果安全防护设备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重大人身伤害问题的出现。为此,在现场作业实施之前,必须要详细检查各类安全防护设备的工作性能。对于灵敏度不足,出现功能老旧和迟滞问题的设备,要及时淘汰,最大程度的避免因设备问题造成的安全事故。第三,提高对有害工作环境的控制。在电力生产现场,工作人员经常处在各类有风险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提高对各类安全问题的识别能力,严格按照既定的规范流程进行作业,秉持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严格落实电厂安全生产要求。

(三)设备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设备管理是指预先分析和识别设备运行过程中不同环节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和各类风险因素,秉持防患于未然的风险控制理念,提高电力生产设备安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结合电厂电力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类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以风险事故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等为参考,以此为依据展开评价和分析,同时要确定风险事故的等级,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应的风险等级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和具体方案。通常情况下,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风险识别环节所应用到的方法主要是对故障类型的判断以及对故障类型的影响程度评估,这一环节的安全评估可以应用预先危险性缝隙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电力系统中相关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危险性分析是将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系统、设备和相关产品分成一些相对比较独立的子系统进行分析考察,进而判断出可能发生的故障或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进而提出一些预防和改进措施,完成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在不同环节中的应用大同小异。以为新购置的电力设备的安全管理为例,在一些新设备正式投入运营之前,需要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新设备的特征、运行注意事项、设备维护要求等,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危险发生之后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结束语:综上所述,电厂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实施在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也有着重大的意义。管理人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做好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隐患的不利影响。将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有序化,规范化,通过提高安全管理和风险识别整体水平,推动电厂电力生产的稳定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朱振华.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05):310-311.

[2]闫怀姣.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风险因素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01):208-209.

[3]张淑媛.关于风险信息化管理在电力安全管理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22(09):109-111.

[4]陈任辉.电力安全管理现状及监督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安全,2022(05):16-18.

[5]李琳,何泰楠.电力安全管理现状及监督管理模式分析[J].光源与照明,2021(0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