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吃饭穴位推拿脾胃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1

孩子不吃饭穴位推拿脾胃安

张琳琳 许 建

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0054

孩子不吃饭,作为家长的头痛不已,正所谓的,当我们感觉到饥饿的时候,就会有想吃饭想法,这是每个人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我们觉得如果孩子真的感觉到很饿了,就不会出现不想吃饭的问题了。古语有云,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在餐前,孩子已经感觉到了饥饿,那么他吃饭速度就会明显加快,家长会觉得孩子吃饭吃得很香。而孩子若感受不到饥饿,自然就不会考虑吃饭问题,此时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吃饭,只会适得其反。其实有的时候孩子不爱吃饭不一定是孩子不饿,当脾胃出现问题时,孩子即便很饿,也会出现不想吃饭的想法,而且还存在明显的挑食行为。因此,孩子出现不好好吃饭的时候,应考虑到孩子是不是存在其他原因,是不是脾胃的问题导致饮食不佳。今天我们就孩子不吃饭的相关问题进行科普:

一、脾不足,会导致孩子食积

  厌食、食积属于孩子常见的疾病,这也与孩子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有着较大的关系。对于孩子来说,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为了满足身体的正常生长,每天需要摄入足够的食物,并且需要这些食物富含足够的营养以维持身体所需,方能保证身体在生长过程中得到足够的营养健康成长。再次,对于孩子来说,脾胃状态相对较为虚弱,发育尚未成熟,若每天摄入的食量过大,超过了脾胃的运化能力,就会对脾胃造成损伤,继而饮食停积,会出现明显的厌食、恶心甚至发生呕吐,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出现消瘦,也有孩子会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等表现,对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孩子的身体免疫力也会下降,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机率,疾病反复感染,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当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厌食或者食积的症状时,应足够重视。

二、如何为孩子进行推拿呢

小儿推拿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而且效果较佳,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因此家长可以了解相关穴位。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厌食和食积主要与脾胃运化失健有关,因此通过推拿健脾和胃、可以起到消食导滞的功效。

常用的推拿方法为摩腹、捏脊和按揉足三里。

摩腹,选择儿童的腹部,医者使用手掌掌面或者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握成空拳,附着于儿童的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有节律的移动的方法称为摩法,每天1-3分钟,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捏脊,选择儿童的背脊正中位置 ,大椎至尾骨的末端处;双手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从儿童的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的拇指一起将儿童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捏拿儿童脊背时,在儿童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使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三至五遍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腹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使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以起到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效果。

按揉足三里,选择儿童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使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穴,每天1-3分钟,起到健脾益气,强壮体质的效果。

三、饮食护理

推拿治疗的同时,一定要纠正小儿偏食的习惯。对孩子偏食,预防比治疗容易得多。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孩子的偏食习惯,是受家人的影响,特别在进餐时议论什么菜好吃,什么莱味道不好等。孩子听了,容易受影响而产生同感, 逐渐养成偏食的习惯。 所以,预防偏食需大人、孩子一起努力,甚至说家长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因此,在孩子的小时候就应该培养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尽可能的做到三餐定时、定量和定位。当孩子满一周岁后,应对孩子每天的进餐时间进行固定,并引导孩子在固定的位置就坐,若孩子的进食量相对较少,或者进食的过程中不专心,应培养其建立良好的习惯,让孩子觉得到这个时间坐在这个位置时就是吃饭的时间了,而每餐为孩子提供的饭菜应多样化,若孩子的食欲较高,可以适量增加饭量和菜量,对于孩子食欲较差时,可以适量减少饭量或者菜量,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每天的活动量有所不同,所以食欲也会发生变化,这也导致每餐孩子的食欲会发生变化,所以家长若发现孩子拒绝过于明显时切勿强迫孩子吃饭,会增加孩子出现明显的厌食或者食积的情况。当然, 婴幼儿食品中蛋白质、 淀粉类要合理搭配,及时添加维生素类,同时也不要忽略脂肪的加入,为婴儿提供辅食的过程中,应坚持多样化。

四、小结

当孩子出现不爱吃饭时,应从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若出现了积食或者厌食的情况,给予有效的推拿有利于促进脾胃功能的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