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5
/ 2

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

陈兰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041

摘要:智慧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是生态城市建设思想与智慧城市建设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强调功能性与生态性的统一,要求城市建设既要考虑生态环境稳定需求,也要考虑城市内人的需求,更要融入现代科技。本次对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需求,以契合需求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优化开展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理论、高新科技、绿色发展理论深度融合,协调城市生态、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优化城市多种资源配置,促使城市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文简要分析了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实需求,提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之后以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智慧生态城市融合了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两种模式,其规划建设基本理论强调城市的生态性、城市公共利益的实现及城市内人的生活。关于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理论,应当考虑现代社会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保证基本理论能够应对实际需求,能够为智慧生态城市的有效建设提供指导。要想将基本理论融入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就应当将基本理论作为导向依据,进一步关注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功能规划建设、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灵活调整高新技术与绿色理念的落实角度,持续开展智慧生态城市的创新建设与发展。

一、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实需求分析 

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提出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具有强烈现实需求的。无论从传统城市建设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生态危机角度来说,还是从智慧生态城市的人文关怀优势与功能优势来说,均具备现实需求,具体如下。

第一,传统城市建设面临挑战。传统城市建设中,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经济功能建设为主,这样的建设确实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内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但是缺乏长期发展能力。过度的开发建设促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生态污染问题逐渐显露,气候变化频繁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隐患,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不足尽显。如何改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搭建可持续循环发展的良性城市生态系统、挺高城市发展的整体质量,是现实需求。

第二,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治理需要大数据技术支持。近些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渐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数据信息,也可以更精准分析数据规律,及时发现其中问题。就当前城市中生态问题来说,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拓展数据获取来源,保证得到充足、可靠的生态数据信息,精准分析生态情况,对城市生态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因此,城市规划建设具备明确的技术需求,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有机融合是满足需求的有效方法。

城市规划建设需要依托生态智慧理论落实人文关怀。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均是满足城市内人的需求,因此,人文关怀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要素。就现代社会城市规划建设来说,其既需要深入开发城市文脉,通过规划建设打造城市特色,也需要根据人的需求开展一系列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分区建设,从而落实“服务美好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建设需要以智慧生态为方向的基本理论。在基本理论指导之下开展智慧生态城市,是十分必需的。

二、基于现实需求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基于上述阐述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需求,可以发现,当前开展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出发点是改善传统城市规划建设模式的不足,主要手段是将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相融合,主要落脚点是解决严重的生态问题、协调自然生态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这样的需求,可以借鉴如下三项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第一,生态智慧理论。生态智慧理论,其核心思想体现为:(1)在生态性思想中分析,融入城市地理要素、气候条件与人文资源元素,形成生态化的和谐发展理念。(2)智慧性生态理论观点,以智慧性要求为指导,规划城市布局与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第二,公共利益理论。公共利益理论中,核心目标是将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核心,通过开展规划建设满足城市内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外部利益,同时保证城市环境利益(环境适应性)。根据公共利益理论要求,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应当以“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和谐;主张城市居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共生、城市内不同文化理念的共生[1]

第三,自律理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以自律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主要是发挥对道德主体的约束作用,通过道德主体的自觉行为实现自律规律与智慧生态城市的有机融合,以此维护城市的智慧化、生态化发展。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既可以有效限制城市人口,引领人们健康生活,也可以提升城市规划的完善性,以此辅助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为实现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起到辅助作用。

三、以基本理论为指导开展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对策

(一)案例概况

厦门·开源创新社区项目(以下简称“开源创新社区项目”),位于厦门思明区与湖里区交界位置,紧邻观音山金融中心与会展中心。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约为30.3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13.46万平方米(不包含居住用地C-07—10部分的建筑面积),产业总面积约为158.6㎡,综合配套面积约为54.86㎡。根据本地区规划用地布局要求,城市开发要求,规划区的强度分区、控制要求体现为(1)商业用地、商务金融用地、二类城镇用地的容积率要求分别为:①FAR<3.0;②3.0≤FAR<5.0;③5.0≤FAR<7.0;④7.0≤FAR<9.0;⑤FAR>9。(2)建筑高度要求:①商业用地、商务金融用地与二类城镇用地的建筑高度要求分别为<60m、<80m;②二类居住用地、部分居民安置区、商业用地建筑高度要求<100m;③部分商务金融用地建筑高度要求分别为<150m、<240m。

本次“开源创新社区项目”,是厦门地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因此,在本项目的规划建设中,应当遵循生态智慧理论、公共利益理论、自律理论,以优化城市资源、改善传统城市模式、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为主要方向,追求城市的智慧化、生态化与可持续化[2]

(二)立足城市整体,优化顶层设计 

三项基本理论导向下,开展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应当先立足城市整体角度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形成整个智慧生态城市的统筹协调机制,以城市规划引导城市职能,及时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凸显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要求[3]。根据“开源创新社区项目”及其所在城市的整体情况,建议立足项目整体资源优势,将创新社区与老城区商业节点相融合,同时在规划中加入文体中心等配套服务,形成以高新技术引领的多产业联动统筹机制。在本次项目的规划建设中,规划区域紧邻软件园区,衔接老城区与商业区,一方面将区域内的信息、科技与文化相融合,形成高度产城融合的创新社区;另一方面,根据创新社区A-D四个分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分别打造区域地标建筑物,调整每个区域的建筑物高度差异,通过创新社区建筑物高度组合搭配,完善城市框架结构,为之后TOD开发、绿化织网、智慧生态城市功能落实奠定基础。

(三)坚持以人为本,稳步建设丰富城市功能 

无论是智慧生态理论、还是公共利益理论,抑或者是自律理论,其思想主体均是“人”。因此,在基本理论指导之下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人”是不可忽视的。建议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理念,一方面围绕人的需求开展“开源创新社区项目”的功能建设,另一方面在“开源创新社区项目”的智慧生态城市中体现人文关怀。在“开源创新社区项目”的交通路网规划中,根据原本路网基础进行调整,打通南北区域,以公交为优先,轨道为辅助,满足智慧生态城市内的公共利益需要;同时规划建设空中花园,形成立体化智慧生态城市格局,搭配地下交通环道,引导车流快速入库,并且打造特色单行街道,实现人与车的和谐[4]

与此同时,建设地上垂直空间绿地体系,以下沉式庭院、地面绿地、屋顶花园形成城市绿带,并且在街角游园、开放公园、地铁站广场等区域内设置绿化区块,形成绿色生态开放空间。同时利用先进技术打造“一个体系两个平台”系统,分别为云智慧管理体系、对外科技信息集成平台、智慧园区平台,利用智慧功能带动本项目园区产业升级,同时对园区内的绿化情况、通风情况、人流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开源创新社区项目”的景观调蓄功能,充分体现智慧生态理念。

结语:综上所述,智慧生态、公共利益、自律理论是本篇文章阐述的智慧生态城市的三项基本理论,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之下,开展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既要立足城市整体角度科学规划,优化开展智慧生态城市的顶层设计,确保城市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要考虑城市内“人”的需求,围绕需求开展一系列智慧生态城市功能建设与规划,同时系统性落实智慧生态化理念,支持智慧生态城市的长久、持续建设与发展。就本次研究分析内容来看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基本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兼顾城市建设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文化氛围营造”。因此,在今后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要想科学开展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建议分别城市系统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智慧化发展等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彰显智慧生态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赵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若干思考[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05):54-56.

[2]吴澜.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17):129-131.

[3]陈钊锋,来刚强.杭州市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01):73-75.

[4]寇有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规划建设“智慧生态城市”[J].办公自动化,2019,24(1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