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管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2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管理探讨

戴敏健  

惠州市生态环境局龙门分局  惠州市   516800

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监测管理呈现出智能化、系统化的特点。环境监测人员应顺应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管理的发展趋势,升级环境监测管理技术,统筹生态系统指标、化学指标与物理指标,准确判定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管理;措施探讨

1建立长期的生态环境监控与管理制度

长期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提是确认生态环境监测岗位人员职责与能力,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背景、工作经历、监测能力均需与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相匹配。监测管理人员应具备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相关教育培训经历,掌握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经历超5年;一般环境监测人员应掌握与生态环境监测需求相符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评价标准、法律规范、技术规范、质量控制要求以及生物、化学、辐射等安全防护知识,了解生态环境监测基本技能与样本分析要点。

长期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监督检查机制的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督检查的重点是仪器设备,涉及现场测试与采样仪器设备、样品保存与制备仪器设备、实验室分析及数据处理仪器设备等。现场测试与采样仪器设备、样品保存与制备仪器设备、实验室分析及数据处理仪器设备的监督检查重点是数量配备,需要满足相关环境监测标准对现场布点、同步测试、保存、制备、分析等要求,规范使用、科学维护,避免仪器设备因污染而功能退化。特别是在现场测试设备使用前,根据相关监测标准进行关键指标的核查、记录,确定设备状态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相符。一般根据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可以采取抽查方法,确定必需仪器设备与辅助设备类型、数量,且仪器设备上应具有清晰的产品铭牌标识、计量鉴定证书、有效校准报告、检定周期表,校准报告应出自法定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除周期检定校准外,还需对修理后、新购使用前、移动位置安装后、异常仪器设备进行重新检定溯源,检定后更新检定日期、下次检定日期、鉴定结论。

2综合物理、化学指标

在现有单一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基础上,监测人员应整合物理指标、化学指标与生态系统指标。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物理指标多种多样。以水样的监测为例,监测指标包括水温、酸碱值、硬度、色度、透明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残渣、浊度、臭和味等。一般水的物理指标需要现场测定,定性描述或定量记录,如监测水样明显察觉臭和味等。同时,为提高水样监测管理效率,可以从提高特定组分浓度或者消除共存干扰组分着手,选择合理的消解方法,如酸式消解、碱式消解、干灰化法。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化学指标需要根据环境污染事故的化学污染成分以及被污染的环境要素,从环境空气污染、地表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指标汇总。其中环境空气污染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氟化物、硝酸雾、氯气、硫化氢、液化石油气等;地表水环境污染监测指标主要包括硝酸根离子、生化需氧量、铵离子、阳离子、亚硝酸根离子、氟离子、元素磷、元素铅、元素铬、元素汞、二甲苯、三氯乙烯、四氯化碳、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等;土壤环境污染指标主要包括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氮农药、有机磷农药等,常见的有机磷农药监测指标为马拉硫磷、磷胺、甲拌磷等。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生态系统可划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以区域范围内不同类别生态系统组合方式、动态变化、镶嵌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为对象,覆盖监测区域内具有特殊价值的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动态变化;微观生态监测则以1个或若干生态系统内诸多生态因子为对象,包括治理性生态监测、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覆盖区域范围内珍贵生态类型随时间变化、人为生态问题发生面积、人力资源开发引起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结构影响、人类治理破坏生态系统阶段性效果等。根据生态系统监测对象及内容,可以选择生物指数、污染生物指数、硅藻指数作为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3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技术

在遥感技术、指示生物法等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人员可以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改进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技术,形成生态环境物联网人工智能精细化监测管理系统,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数据。生态环境物联网人工智能精细化监测管理系统由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前端可视化系统组成。

前端数据采集系统由固定式前端数据采集、移动端数据采集组成。其中,固定式前端数据采集由两参数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组成,监测指标为PM2.5、PM10、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二氧化氮、温度、风速、风向、湿度、大气压等,监测时间间隔为30s60min,供电电压为(220±22)V,供电频率为50Hz,可以在-20-60、15%

95%、86-106kPa环境中正常工作;移动端数据采集组成由2套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仪组成。车载移动空气质量监测仪检测指标为温度、湿度、PM2.5、PM10、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时间间隔为3-00s,供电电压为13.8V。

在前端数据采集后,可以配合200万像素全彩网络摄像机,形成固定可视化人工智能模型,自动监测道路扬尘、排放黑烟、渣土车等事件,自动发出预警,生成生态环境污染事件报告,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其中道路扬尘识别主要依据道路路面尘土因清扫、刮风、碾压而引发的扬尘现象。

固定可视化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在发现扬尘现象的第一时间生成报警信息,将报警信息推送到平台,包括抓拍图片、抓拍摄像头点位、抓拍时间等。进而通过历史信息进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前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率;排放黑烟识别主要针对道路全部车辆尾气,精准捕捉排放黑烟车辆的型号、牌照、颜色等特征信息,在发现违规车辆后形成报警信息,包括车辆特征信息、抓拍图片、抓拍摄像机点位等。进而以省控点为中心,以污染溯源为目标,构建环境保护区域内的污染源与省控点相关性关系曲线,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精准开展提供依据;渣土车识别对象是未苫盖存在渣土遗漏、洒落的车辆,在发现相关车辆的第一时间生成证据留存,包括抓拍时间、图片等。在这个基础上,引入移动车载人工智能记录仪,识别城市裸露土地,精准溯源,梳理改进方向,并依托实时地图完成一张图展示,包括气象站、扬尘站、移动站、标准站、人为标记污染源等不同类型环境监测点检测数据,为工地或道路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4

综上所述近几年,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逐渐显现,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不当,导致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冯淇.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管理分析[J].清洗世界,2021,37(09):89-90.

[2]王正芳,赵兵,柴文波,胡建利,蒋旭瑶.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管理的实践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