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视角的地质灾害治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基于生态视角的地质灾害治理

阳江华

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  437000

摘要:不管是生态文明的构建,还是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需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有力支撑。而若地质灾害的频发,不仅会影响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还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所以对于我国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还要将更多的目光放到地质灾害的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上,从而通过对影响范围的有效控制,治理措施的积极落实,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转,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进而在多方的努力和配合之下,来实现绿水青山的打造。基于此,本文以地质灾害概述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生态视角下地质灾害治理的必要性和相关治理原则,从而更深层次地探讨基于生态视角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希望能为该领域提供一些有帮助性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视角;地质灾害;治理

前言:要想使经济能够一直以高质量的状态发展,就应注重地质环境的稳定,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如果过度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无疑会加大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与此同时也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所以当前应在绿色发展生态理念的积极引领之下,来实现综合治理,有效防范,进而通过对潜在隐患的及时解决,消除生态发展的致命威胁。

1.地质灾害概述

通常情况下,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从时间和空间分布变化的规律来看,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而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威胁着经济的发展,还会造成难以想象的人员伤亡。并且我国各个地域之间较大的地理环境差异性,也加大了地质灾害治理的难度。而地质灾害的特点主要归结为以下这三个方面。第一,突发性。像地震、泥石流等都具有突发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前是没有什么迹象以及规律可循的,所以相关人员很难借助事先的观察、预测来实现有效的防治。第二,破坏性。地质灾害所在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而在某一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那么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甚至有些区域会直接化为平地。第三,是不可避免性。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其要不断地发展,而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也要不断的进行演变,所以在这些因素的促使之下,地质灾害会变得异常活跃,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杜绝其的发生,所以只能通过有效的治理来降低其的发生频率。

而因地质灾害类型的不同,使其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比如,当地震发生时,对山体植坏的破坏程度是非常大的,与此同时还会引发水土流失等现象。除此之外,当地质灾害发生时,一些生物可能会因为家园的摧毁,而面临死亡的境地,所以地质灾害还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2.生态视角下地质灾害治理的必要性

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我国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重要性。所以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各类相关文件,以希望通过机制体制的完善以及相关人员的进一步探索,来实现绿水青山的打造。而过度盲目的开发势必会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地下水的污染和破坏,导致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进而引发相应的地质灾害。所以当前应通过生态经济生命共同体的有效打造,来消除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而通过自然景观的恢复,生态环境的改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可知,地质灾害的治理既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也是落实国家大事方针的重要举措。

3.生态视角下地质灾害的治理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原则。对于生态环境地质条件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所以在治理地质灾害时,要在此之前做好现场的勘察和调查工作,从而立足于环境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进而使其的生态面貌能够尽早地得以恢复。除此之外,还应在以人为本原则的积极引领下,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灾害防御体系,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和频率,并且借助该方式,即便当一些地质灾害发生时,也能够及时地撤离相关的工作人员,以确保其的生命安全。第二,因地制宜原则。由于所面对的情况不同,所以可选的治理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于相关人员来说,应在立足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来综合考虑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等,进而通过对边坡的有效处理以及及时地修正,来实现该地区生态环境面貌的原本恢复。第三,科学规划原则。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时,相关人员应在立足于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治理体系,从而以科学性原则为指导,来对整个流程进行系统地规划,有针对性地调节,进而通过对重点难点的明确和突破,来实现综合考虑和全方位的把控。4.基于生态视角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4.1重视绿化环节

不管是从工程的美观性来看,还是从地质灾害的有效治理的层面上来分析,都应重视一个环节,那就是绿化。因为通过其的有效开展,才能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具体来说,不管是树种的选择还是覆土以及养护管理,都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比如,在治理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应以本土树种为主。而要想更好地恢复局部生态,还应选择树体高大的树种,进而通过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来实现植物群落的有效构建。而对于高陡边坡来说,通常会选用两种治理方法,一个是生态袋,另一种是挂网喷播。而两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局限性,那就是使用年限的问题。所以相关人员还可以通过栽种一些攀爬植物到绿化平台上,来确保植物的存活率,从而借助其强大的根系来稳固土壤。

4.2做好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科学治理。具体来说,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监测体系的有效构建,来获得有用的监测数据,从而为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多种技术设备的综合运用,来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前干预。

4.3减轻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着手治理地质灾害时应在立足于该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开展全面深入地勘察。而等到勘察工作完成之后,还应做好基坑回填的工作,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理的过程中尽量不采用槽探、坑探这样的开采方式,以借此来最大程度地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不受到影响和破坏。除此之外,应根据施工具体条件,来了解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从而通过对工程量的有效把控,来更好地控制开挖环节。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就应注重绿色、环保等理念的引导下,来构建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进而通过科学应用相应的治理措施,来实现防治与保护两手抓。

参考文献

[1]曾令坤.开展生态化地质灾害防治势在必行[J].建材与装饰,2018(48):211-212.

[2]赵振杰,王宝红,岳洁.探讨灾害防治工程及环境保护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8,30(08):255-256.

[3]陈洪凯.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新常态[J].重 庆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版),2020,37(0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