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中致敏物质及其相关检验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1
/ 2

纺织品中致敏物质及其相关检验技术

季恩霞

211422198707267021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纺织品行业有了很大进展,在纺织品行业中,致敏物质十分常见,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本文就纺织品中致敏物质及其相关检验技术进行研究,为生产企业和检验机构对纺织品中致敏物质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测试;致敏物质;纺织品

引言

精益理念管理模式要求准时、有效运作、高效生产、力求尽善尽美,主要为企业的经营中创造事物最高的利用价值,减少各种物资的耗费。检测机构需要采取一定的精益管理措施,确保实验室制度能够规范地得到执行。同时在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项目中,检测目标的结论和数据必须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使不同客户群体和地区都能一致认可。另外,可以对实验室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许多,比如检验的标准、技术人员的操作和样品的状态等,所以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1纺织品中致敏源和致敏途径

1.1致敏染料

致敏染料是目前纺织领域认识最多的一类致敏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黏膜等多种途径引起人体过敏。分散性致敏染料对人体的致敏途径一般都是皮肤接触,表现为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炎,湿疹等。近年来,此类致敏反应有增多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人群中过敏体质比例增加,另一方面和此类问题尚未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生产工艺中仍然使用了致敏染料有关。

1.2助剂残留

纺织加工工艺十分复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化学助剂,以增强织物的性能,完善生产工艺流程。这些助剂按照使用用途可分为织造纺丝助剂、印染前处理剂、染料、染色助剂以及后整理剂等类别。纺织品助剂对人体的致敏途径较为复杂。首先是接触致敏,在高温环境条件下,纺织品上残留的助剂易随汗液等进入人体内引发过敏症状,如抗菌防霉剂富马酸二甲酯、免烫树脂和阻燃剂中的甲醛、染化料助剂中有害重金属铬(VI)等。其次是在纺织品生产加工阶段残留的助剂对工人的致敏危害,如纺织品中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等结合在纤维中,易随生产加工时产生的大量纤维微粒进入人体,从而导致工人过敏症状的出现。还有穿着条件下释放的致敏物质,此类物质一般是一些沸点较低的刺激性物质,如一些芳香化合物,不饱和烃等,这些物质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和致敏作用,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或强光线照射等条件下,由于释放量的增加,对人体的刺激作用也更加明显。

1.3甲醛

纺织品生产期间,使用甲醛,可更好地提升纺织品的弹性,同时也能增强纺织品的抗缩能力和抗皱能力,改善纺织品的阻燃性、手感与染色能力,对于纺织品来说,甲醛的作用非常大。但是在实际穿着这类服装时,甲醛的残留物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与影响。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使用甲醛含量过高的助剂,导致纺织品中甲醛含量超标,穿着这类服装的过程中,衣物当中的甲醛逐渐被释放,最终通过接触人的皮肤、眼睛导致人体受到影响。长期接触甲醛,还会增加人体癌变的概率,属于一种危害极大的残留物。

1.4螨虫过敏

螨虫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的一类体型微小的动物,身体成小球形或长形等,虫体基本结构分为颚体与躯体两部分,成虫和若虫阶段有四对足,幼虫有三对足。现世界上已发现螨虫有50000多种,种类数量仅次于昆虫,其中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的主要为尘螨。尘螨易在沙发、被褥、坐垫、床垫和枕芯等处滋生,以人的汗液、分泌物、脱落的皮屑为食,生长繁殖速度快。尘螨的尸体、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是可致病的过敏原,会引起哮喘、皮炎、鼻炎、湿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为防止螨虫的滋生和危害,纺织品防螨处理已成为重要的后整理工序。

2致敏物质的检测方法

2.1建设信息化耗材库数据管理平台

依托于已有的实验室管理数据平台,未来的信息化平台将自小平台、局域化平台逐步走向更大平台、全系统整合平台,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将实现从仪器设备购买、调用、养护、维护到各类试剂等耗材配送,再到对专业试验人员进行技能指导等方面的社会共享模式,将对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清晰界定,库存管理系统功能将清晰可见。对耗材库存不足进行预警告知,并且对常年库存利用率不高的测试耗材及时进行预警,以便后期采购注意。

2.2甲醛的检测

对于纺织品当中的甲醛进行检测已经成为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对甲醛的检测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与策略。(1)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的检测原理在于甲醛与乙酰丙酮发生反应生成黄色络合物,分光光度法因为具有简便、快速、成本消耗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中甲醛含量的测定。然而,这种方法很容易受到纺织品脱色的影响,进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并且纺织品中可能添加了某种物质,比如某种酮类物质,这种物质也可能与乙酰丙酮反应产生412nm的吸收,所以当纺织品中有甲醛检出时,需得做双甲酮试验来确定。(2)液相色谱法。除了分光光度法外,也可以使用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在GB/T2912—2009《纺织品甲醛的测定》中提出,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对纺织品中甲醛含量进行检测。这一检测方式的主要原理在于,在规定条件下使用萃取溶液萃取试样,萃取液同2,4-二硝基苯肼混合,如果有甲醛存在,就会与其发生反应,进而形成甲醛腙,通过反向液相色谱法,就可以在规定的波长位置进行定量测定与处理。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可以有效消除有色萃取液带来的干扰和影响。

2.3防花粉性能

目前国内在花粉检测研究和标准化方面相对滞后,检测标准仅有GB/T29864—2013《纺织品防花粉性能试验方法气流法》。通过对织物一侧施加气流吸引作用使花粉透过织物落在滤纸上,并根据气流吸引前后滤纸的质量变化计算花粉透过率,以此表征织物的防花粉性能。该标准只适用于口罩织物及其制品,不适用于某些透气性能较差的织物,如涂层织物、起绒织物等。一套振动装置对纺织品花粉“脱落性”进行测试,在试样表面均匀喷撒一定质量的花粉,将织物放在固定框内并固定在装置上,高空落锤使织物上的花粉受到冲击振动而脱落。用电脑显微镜拍摄统计振动前后织物上的花粉数量,计算花粉脱落率,以此表征织物的防花粉性能。该方法只适用透气性较差的织物如涂层织物、起绒织物,且试验时花粉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花粉在外部环境中的实际状态。将花粉从筛网上震落模拟花粉漂浮环境,样品随滚筒低速转动,使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花粉能均匀吸附到织物上,通过测试花粉在样品上的吸附程度来表征样品的“附着性”。将附着有花粉的样品从一定高度下落,花粉由于惯性继续运动而从织物上脱落,测试样品上残留的花粉来表征“脱落性”。以“附着性”和“脱落性”来评价试样的防花粉性能,评判方法比较客观、实用,但检测结果易受样品纤维种类和加工工艺的影响,测试方法还有待改善。

结语

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过敏性疾病在国内外的患病率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已发起倡议将每年的7月8日定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旨在通过增强全社会对过敏性疾病的关注和认识,预防过敏性疾病。纺织生产企业和相关部门也应高度重视纺织品的致敏问题,改进和完善纺织产品加工工艺,深入研究相关检验技术,提高产品的防致敏性能,切实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茂福.化学助剂分析与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27-36.

[2]张建扬.纺织品中常见致敏物质及其检验[J].中国纤检,2010(6):66-67.

[3]陶爱林,何韶衡.花粉过敏原分子生物学研究动态[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