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7
/ 2

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郑维生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公路管理养护二段,邮编638300。

摘要: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逐渐认识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则是提升农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安五个方面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养护策略,为促进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认识公路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加强对公路建设和管理的效果,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合理分析,构建完善的公路管理和养护运行机制,让农村公路体现更大的社会意义。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养护、加强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始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一、统筹规划、高质量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要合理规划,确保公路分布科学且合理,实现其可协调发展,整个过程中,需要将人们的思想认知情况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思想引导的方式,对农村公路建设合理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和自身利益紧密联系,正确看待公路建设和管理的问题。

新形势下的农村公路,更多体现的是“服务、辅助、完善”功能,因此,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采取“N+交通”模式进行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地方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需要,将交通文化有机融入,建成绿色公路、旅游公路、产业公路、生态公路。例如,广安市岳池县农家文化旅游园区主干道路,在充分征求沿线群众意愿,确保道路安全和技术指标的前提下,以大力水库旅游区、柴云振纪念馆、瞿家店荷花观赏区、柚子采摘基地等为基点,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联网闭环”规划建设,建设施工尽量少占良田,建设资金采取“专项资金+乡村振兴+地方配套”多渠道筹集,同时配套完善停车休息区、充电桩、公共厕所等,沿线采用了具有观赏性的北美海棠和樱花为主的绿化,通过科学规划和高质量建设,达到了方便群众出行、地方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初衷,有效提高了公路社会形象和综合服务水平,使公路与环境、生态、社会和谐共存。

二、健全制度,科学化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是农村公路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树立各级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管理责任主体的观念,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各地要成立本级农村公路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等工作,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原则,明确各级公路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主体责任和各部门职能职责,避免出现部门管理错乱的情况,让各个部门能做到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实行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组织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对农村公路建设实行项目公示制,在施工现场设立公示牌,将项目实施时间、建设规模、技术标准、资金筹集和使用安排、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建章立制,常态化养护

“三分建、七分养”,作为农村公路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念,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农村公路不仅要建设好,还要养护好。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属地管理、乡镇主体”的养护机制,明确“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职责,继续壮大各级公路管理和养护工作的技术力量,加快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建设,采用招标等方式引入高水平的养护单位,节约养护成本,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和质量,有效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统筹整合省市区(县)补助、村民“一事一议”自筹、社会捐助和其他资金,出台地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定期考核,保证养护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例如,安徽省蚌埠市按照全省农村公路条例,农村公路养护工程专项资金由省级补助养护工程资金和市、区配套资金构成,省级补助养护工程资金标准为县道每年15000元/公里、乡道每年7000 元/公里、村道每年2000元/公里;市、区(县)财政养护资金筹集标准为县道每年10000元/公里、乡道每年5000 元/公里、村道每年1000 元/公里,市、区财政按5:5的比例承担,不足部分由区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每半年拨付一次,70%部分作为固定补助资金,按照区级年报里程及补助标准进行拨付,30%部分与上一年度养护考核结果、养护质量抽查结果以及养护工程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按照0.3、 0.3、0.4的权重分配后拨付,有效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养护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四、强化举措,规范化运输

修改为:交通运输是公路建设的最终目标,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角度出发,把公路运输工作上升到政府行为,由党委、政府牵头,多家部门协作,规范农村公路运输管理,才能保障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一是制定行业标准。结合道路运输法律、法规和本地方实际,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办法,从道路运输综合管理、旅客管理、货运管理、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交通事故处理六大方面对从业行为进行规范,营造良好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环境。二是发展农村客运。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台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的优惠政策,创新客运管理模式。例如,广安市岳池县,采取有条件准入方式,整合原有运输企业从事农村客运,统一颜色、标识、票价、车徽和监督举报电话的管理模式,分乡镇逐步开通农村片区客运乡村“巴士”,给予经营者享受政府30%保险费补贴,政府全额补贴车辆GPS(GPR)安装费用,享受国家发放的燃油补贴,营运企业从低收取管理费,税务部门按最低标准收取相关税费,对新增客运车辆按3万元/辆标准给予补助,大大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在政府领导下,协调交通、税收、工商、交警等多部门门联合协作,规范管理公路运输市场,加强打击违法经营,采取多部门联动,对违规驾驶、超载、超员、违规载客及带“病”行驶的车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杜绝“人情”处罚,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利益。

五、增强意识,制度化管控

始终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安全方针,全面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采取悬挂道路交通安全主题横幅、宣传画,设置公共宣传栏、宣传橱窗,开展应急演练,播放安全警示片等方式,多渠道宣传,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各客运企业、货运企业、危货企业、出租车公司、公交公司、维修厂家、驾培机构,开展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下发整改通知书,强化企业安全监管意识。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检查,督促养护单位加强农村公路的巡查,及时落实养护资金,完善公路标志、标线、标牌,加强对危桥、险路、病害的整治,确保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

结束语:

现有庞大的农村公路网络,支撑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需要重新解读和重视农村公路的意义,继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安”的同步进行和协调发展,使交通运输业有序进入一体化发展轨道,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旭德.加强农村公路养护质量的管理、技术措施探讨[J].居舍, 2019(15):159.

[2]唐晓天.江西安远:多措并举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J].当代农村财经, 2022(003):000.

[3]蔡勇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探究[J].河南建材, 2021, 000(00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