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2

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变研究

宋明利

山东省曲阜市 文物局 273100

摘要:山东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该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圣地。自周王朝建立,曲阜古城的营建历史也由此展开。在三千多年的城市营建过程中,促进了曲阜古城传统文化的发展,其文化精髓也随着城市营建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曲阜古城在整个历史王朝发展中一直沿文化之城的道路发展。本文主要就曲阜古城营建形态的演变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从西周到明清时期曲阜城的发展及营建特征。

关键词: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变研究

一、曲阜古城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古代城市所凝聚的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成就以城市要素空间物质表现的形式逐渐凸现出来。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及建筑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曲阜古城始于周朝,山东在周朝为鲁国,在当时由于曲阜是周公旦封地的王城,逐渐发展为鲁国的中心城市。又因为《周礼》的创立者为周公旦,因此,《周礼》中的城址营建思想也是曲阜古城的营建思想。在历史发展中,曲阜古城共经历了六次城址变迁,不同时期的曲阜古城变迁也能够反映出当时该地区在经济、政治及社会领域的变化,这也是曲阜古城的研究意义所在。

二、两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曲阜古城营建形态

(一)两周时期鲁都营建概况

两周时期,山东地区的诸侯齐聚,通过相关资料考证,当时的诸侯国故城近三十座。曲阜鲁国故城是当时的三十座故城之一,也是沿用时间最长并且贯穿两周始终的国都。两周鲁都的营建起始于周武王分天下,将周公旦封于曲阜,因此将此地在当时设立为鲁国,曲阜也随之成为国都。经过鲁国公的不断经营,逐渐发展为周王朝的经济、政治及文化中心,这是一时代也成为曲阜城市建设中的黄金期。

曲阜地区如今还残存两周时期的都城遗迹,考古学者通过小规模挖掘,于20世纪40年代发现了鲁国制作北陛刻石,从而说明当地为周朝的鲁都。1978年,山东省考古工作者在考古过程中于当地出土了陶器、青铜器及玉石器等大量文物,经考古分析得知当时发现的文物属于两周时期。周代在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中曾出现过两次建设高潮,其中西周时期的鲁都营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城市规模、城墙及道路建设、大型建筑基址等方面来介绍鲁都的城市形态构成。1977—1978年,经过长达一年的勘探,考古学者探明了鲁都在西周时期的平面,总体面积约10平方公里。虽然一些地区已无迹可寻,但是耸立在地面的部分及整个城池形态仍然清晰可见。鲁都城墙周长约一万一千米,城墙周围有护城河,墙面残高约10米,宽度约40米,均采用原始的夯筑技术进行修起。对于城市道路的建设,考古学者发现城内交通大道十余条,路网布局纵横相交,各城门附近还发现有环城之路,部分道路于城墙处中断,遭受破坏严重,但是通过断断续续的道路遗址能够发现整个道路的走向。鲁都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排水道,一般宽度在35米左右,最宽的位置宽度甚至达到100米,主要负责鲁都重要供水及排水。除城市排水供水系统之外,考古学者在鲁都还发现有大面积的居住建筑遗址,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鲁都的西部及西北部的位置,中部偏北的位置遗址更为密集,同时也是规模相对较大的遗址。不仅如此,该地还存在制陶作坊和冶铜作坊,这些作坊遗址经考察均经营到春秋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鲁都营建概况

通过考古学者考察发现,春秋战胜时期的鲁都在城市形态要素发展中与西周鲁都相差甚小,主要在西周鲁都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城市形态的扩建。例如,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来说,在西周的基础上进行了加高,建筑群基址则延续西周时期的夯土建筑进行不断建设和发展,并且在居住建筑的持续使用和扩大方面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作坊在西周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并且数量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长。除此之外,各种作坊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延续,如铸铜作坊,制陶作坊等遗址延续发展,此外,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三、西汉至明清时期曲阜古城营建概况

(一)两汉时期古城营建历史概况

西汉时期的曲阜古城遗址基本同两周时期相同,主要原因在于西周末期的古城一直延续至西汉末期。东汉时期,东海王赴鲁封王,修建了东汉曲阜古城,这一城址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考古探测发现。东汉曲阜古城面积为4.2平方公里,总长度约8400米。东西两侧的护城河宽度在20米左右。整个东汉的城址有城门七座,其中西面仅有一座,其他三个方位各有两座,城址内部有主干道路三条,其中东西两条,南北一条,宽度约10米左右。由于受到后期城址建设的影响,东汉时期的建筑遗址大部分未能探测出来。已探测出来的遗址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市灵光殿,同时也是东汉时期建筑群的核心。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古城营建历史概况

魏朝时期由于东海王被贬为崇德侯,鲁国因此也被废除,此时鲁郡产生,曲阜古城也被降为郡治,遗址到晋代。这一阶段城市的发展处于逐渐衰退状态,人口也不断减少,古城的城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相关文献推测,魏晋时期曲阜古城的长度在四千米左右,中心建筑群仍为东汉时期的灵光殿,城门仅东垣有两座,其他位置目前无法推测。公元420年,曲阜古城被降为县,公元467年,魏军对曲阜古城进行重新修建,这一时期的遗址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魏晋与隋唐时期曲阜古城城址没有确切的考古发现,同样通过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推测,古城的东西及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北垣位于周公庙一带,南垣为周公庙村一线,其中有一座城门连接东西南垣,南门和东西城门连接的道路呈现出丁字形在城中相交,将建筑分为两个等级,一个为居民建筑,另一个为县衙主要建筑。

(三)北宋金元时期古城营建历史概况

北宋初期古城城址与唐代城址无异,公元1012年,曲阜县被更名为仙源县,在寿丘新的城址,金元时期曲阜城的城址仍然为寿丘。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发现,北宋时期曲阜城城址东西长度约为六百米,南北长度约为八百米,整个长度在两千八百米左右,城中心为景灵宫。金大定年间,由于建筑被毁坏,在原址的西部位置重新进行建造,新建的城址长度为2300米,四面城垣均有城门,但是东西南门均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坏,保存较为完整的仅有北垣。

(四)明清时期古城营建历史概况

    明清时期,受到儒家思想地位提升的影响,曲阜孔庙建设越发频繁。直至公元1512年,农民起义对曲阜古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公元1513年,明武宗在按察司的请奏之下批准“移县筑城”,开启了“移城卫庙”工程,嘉靖元年该工程完工,城址沿用至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期的曲阜古城较为完整,整体长度在4800米,并且四面均设有城门,护城河在城周围,与城的间距在8米左右。这一时期的城址功能明确,设有书院,学校和仓库等,并且在城址中还有居住区,整个城址功能完整。

结束语:

曲阜作为古代文明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其所孕育的儒家思想及礼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深远,由此也推动了曲阜文化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文化中心。作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要体现行为,城市形态的变化也为该地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齐金江,张昀竹,刘雅.孔子故里 文脉悠悠 关于山东曲阜古城的对话[J].中国民族,2023(02):60-65.

[2]吴弘禹. 历史文脉语境下古城新区临街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21.

[3]孔良. 以礼为约:曲阜居民古城记忆的人类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1.

[4]李浩祯. 环古城地区功能空间特征及优化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20.

[5]马邝. 曲阜古城街道空间改善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7.

作者简介:宋明利,男,1968,5,7。山东曲阜,汉,大专,,文博,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