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腧穴双向调节作用的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3
/ 3

【摘要】腧穴双向调节效应是中医针灸治疗的核心作用之一,它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作用,而影响双向调节作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本文试从腧穴双向调节作用的古代文籍记载、作用表现、取决因素、作用途径等方面对作用进行浅析,进一步强调腧穴双向作用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和阐明相互作用原理研究的重要性,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为临床医生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借鉴性思路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腧穴双向调节中医针灸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之气,选择合适的穴位,实现身体的双向调节作用,从而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纠正其部分偏盛和部分偏衰的病理状况,使身体恢复到理想的阴阳平衡状态。针灸可以在身体功能状态处于低谷时帮助其提升,也可以帮助其降低过度兴奋状态,不会对身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产生显著影响。临床实践证明,不同的腧穴在治疗过程中有不同的针刺效应,可以用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本文试图从古代记载、作用表现、决定因素、作用方式等方面探讨腧穴的双向调节。

一、古籍对于腧穴双向调节的记载

通过对古代医学古籍的检索发现,针灸可以通过腧穴来恢复机体的平衡,实现“双向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百病,调节虚实,平衡阴阳,恢复机体健康的目的。古代医籍中有记载,使用腧穴双向调节作用来治疗疾病。《灵枢·五邪》中指出:“当邪气侵入脾胃时,会导致肌肉疼痛。当阳气过多而阴气不足时,会出现热中善饥的症状;当阳气不足而阴气过多时,会出现腹痛、肠鸣的症状;当阴阳双方都有余或都不足时,会出现寒热并重的症状”。由此表明,当脾胃受到病邪侵袭时,无论是阳气有余的热证、阴气有余的寒证,还是阴阳错杂、寒热俱见的病证,古人认为都可以通过足三里穴的双向调节来恢复机体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针灸大成》中记载:“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惊悸,健忘,心神恍惚,无心力,脱肛……吐沫,汗出而呕,头痛目眩,百会皆治”。由此可知,百会穴可以用来治疗多种虚实性病证。《针灸甲乙经》指出:“当出现面赤皮热、热性病汗不出,中风热,目黄赤,肘挛,腋肿等症状时,如果是实证,则出现心暴痛,如果是虚证,则出现心烦,心惊惕不能动的症状,应该选择内关穴来治疗”。由此阐明,病邪在心肺者,无论是实性病证还是虚性病证都可以选取内关穴来治疗。古代医籍记载了足三里、百会、内关等腧穴具有补虚泻实的双重治疗作用,而更多的医籍则记载了同一腧穴可以治疗两种相反病种,这进一步说明了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复溜、合谷和阴郄三穴用来治疗无汗伤寒、汗出不止、无汗和汗出不休以及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心律不齐和神经衰弱等病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对于肝胀的病症,《针灸甲乙经》提出,应该采用肝俞穴和太冲来治疗。在《针灸甲乙经·卷五第三》提到“当邪气侵入足厥阴之络时,会导致病人卒疝暴痛,此时应该在足大指爪甲上与肉相交处针刺太冲穴,有一定的临床效果”。由此说明太冲可以治疗与肝相关的虚实性病证。根据《针灸甲乙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记载,大椎穴可以用来治疗伤寒热盛,在发热时可以用来泄热,在阳虚时可以用来温阳。在《针灸大成·卷三·胜玉歌》中记载“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大便泄泻不止:中脘天枢中极”;《针灸大成·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记载“脐腹胀满,食不消化:天枢水分内庭”[1]。表明天枢穴不仅可以通过抑制空肠运动来达到止泻的目的,还可以加速肠道功能状态的恢复,改善便秘。这些记载都表明人体存在着固有的双向调节机能,当机体内稳态失去调节代偿能力时,有利于机体恢复平衡的刺激信息,易被机体接受,虽是运用同一腧穴,当受到针刺激发经气后,就可以使失衡机体功能状态趋于平衡。那么这些古代医籍记载为现代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的运用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二、腧穴双向调节作用表现

在《黄帝内经》中记载:“节阴阳而调刚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要使过度活跃或机能低下的人恢复到正常的平衡状态,即通过调节身体阴阳失衡,达到健康的“阴平阳秘”康健状态。穴位的双向调节通过这个过程反映出来。近年来,穴位双向调节的研究备受关注。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针刺对身体的每个系统都有良性的双向调节,这可以反映在身体的某个功能以及整个身体。如:如果以尿中17羟、17酮为指标,发现针刺足三里、合谷、少海等穴,可使原含量低者升高,高者降低[2]。笔者多次临床体会到:膏肓俞既可补肺又可泻肺,因而虚喘、实喘均可治疗;少泽穴不仅能疏通乳络医治乳痛,还可以医治因体虚引起的乳汁不足;安眠穴不仅有镇静安神作用,还有调畅情志作用等等。这些均说明了腧穴具有双向调节的治疗效应,为我们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一定的临床思路。

三、腧穴双向调节的取决因素

在腧穴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穴位的协调和刺激实现身体稳态的双向调节作用。因此,身体功能状态、针刺技术、腧穴的特异性和穴位间的配伍等因素会影响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

(一)针刺时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

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实现针刺双向调节作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灵枢·终始》中记载,在进行刺灸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神气状态等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来进行评估。承淡安先生认为,针刺在患者体力未衰弱到极端时,才能发挥最佳疗效。针刺对于急性病症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当患者体力衰弱时,针刺就不能发挥作用了。针刺可以调节身体的平衡,同时针灸对身体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有学者建议,应根据体内气的不同状态来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即以气为治。研究表明,不同阶段的不同身体状态会影响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改善休克家兔的血压,降低高血压兔子的血压,而对血压正常的家兔没有明显影响。针刺太溪穴既可升压,亦可降压,对血压有显著的双向调节作用。针刺手法的补泻作用取决于人体的正气。如果患者正气未衰,针灸容易得气,见效更快;如正气已衰,则不易得气,奏效亦缓,甚至失效。说明针刺的双向调节与机体当时的功能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发挥出不同的作用。

(二)针刺的手法

针灸源自《内经》和《难经》时期,当时针灸是最主要的医学治疗方式。《灵枢经》开篇就对针灸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清晰的描述。针灸技术的临床效果,针刺操作时要有正确的技术,气血流动才能达到有效的临床疗效,而且要有信心,就像风吹云一样,明显可见,这就是刺灸治疗的道理。而针灸双向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刺灸法,不同的补泻和操作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古代医籍和现代研究都提供了有关针灸双向调节的证据和资料。《玉龙歌》指出:“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实验研究也表明,对同一患者选择不同的手法针刺内关穴,补法可使心率减慢,泻法可使其心率加快;在健康人身体上用烧山火法,可以使血管扩张,透天凉法可以使血管收缩;即使对于同一受试者,施行烧山火后施透天凉,血管会先舒张后收缩,而施行透天凉后施烧山火,血管会先收缩后舒张。这些都表明,针刺过程中不同的针灸操作方法对腧穴双向调节的影响不同。

(三)腧穴的特异性

腧穴位于经脉上,与内在脏腑有联系,可以通过经脉来调节身体的健康状态,它的作用与经络密切相关,在生理上,腧穴是脏腑经气的汇聚点,可以调节脏腑经气的流动。病理上,当某经脏腑病发时,疼痛、麻木、过敏性皮疹等症状经常出现在相应的穴位上。通常通过将手指按到相应的点来进行诊断。通过相应的腧穴反应来检查和诊断疾病。因此,可以说穴位是经络、脏腑与体表的联系点,不仅是经气所发的空郄,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疾病刺激的治疗点。腧穴除一般的局部作用、循经治疗作用外,某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所以我们不能用孤立表浅的视角看待人体腧穴,而要系统、规律、全面去看待,不同腧穴对人体机能都有明显不同的影响。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健康人阑尾穴,可以引起阑尾蠕动增加,而针刺非阑尾穴(昆仑)对阑尾运动则无明显作用[3]。从若干穴位中对泌尿系统无病的人进行尿量变化观察,发现在一定时间内呈尿量增加的穴位中,以肾俞和气海穴为最显著[4]。通过按摩天枢穴,可以改善脾虚泄泻大鼠肠道功能,从而有效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和泄泻。有实验报道:对动物(家兔)白细胞数量和分类的影响,针刺非穴位的作用远不如针刺足三里穴明显[5]。由此可见,穴位的特异性会对身体的双向调节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腧穴间的配伍

通过协调腧穴之间的关系,可以增强穴位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并且,通过同一个腧穴和不同腧穴的配伍,可以发挥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实现双向调节机体状态的作用。如通过配伍天枢穴与支沟、气海、足三里等穴,可以通腑气养阴以通便,而配伍上巨虚、大肠俞、中脘则可以健脾止泻。失眠和嗜睡,可应用四神聪、三阴交治疗,前者与安眠、神门、申脉、照海穴相配,达到安神镇静,平衡阴阳的作用,后者与百会、印堂相配,达到醒神开窍,振奋精神。外感咳嗽可用肺俞、列缺、合谷等穴治疗,如果是风热型咳嗽,可以搭配尺泽、大椎、鱼际等穴;如果是风寒则可配伍外关、风门、风池等穴,同时运用相应的补泻手法[6]。腧穴的配伍与方剂的组成和中药的配伍相似,通过君臣佐使相互为用,从而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四、腧穴双向调节的作用途径

《灵枢·海论》中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这表明经络可以通内外,连接身体的上下部分,将身体的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经络运行的气血来调节身体的阴阳,滋养全身,从而保证各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这些功能的产生是基于身体的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形成了控制器官的控制系统。经络是调节机体状态的连接桥梁,经气是实施调控的信号载体;而腧穴则是自我稳定调节系统的信号部分,以维持机体的平衡稳定。经络系统的相互络属和制约,使人体的反馈调节和自我稳定控制信息在循环和无休止的封闭循环中形成,而腧穴既是治疗信息的输入,也是机体病理信息的反应点。针灸刺激点是通过人体复杂的自我稳定调节系统,沿着经络输入治疗信息,刺激经络,调动身体产生抵抗病邪的因素,即《灵枢·刺节真邪》文中所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从而使体内阴阳失衡趋于相对平衡,达到治疗疾病作用。实验记录了,大鼠内脏神经中枢的NTS神经元的单细胞活动和胃运动之间存在关联,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和“气海”穴,可以调节胃运动,并且这种双向调节效应与是否直接或间接激活孤束核神经元及消化系统的节段性交感神经有关。人体的奥秘和经络的本质问题还未被完全认识,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只是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得到证实,说明人体确实存在着复杂的生理调节系统,因而要揭晓针刺良性双方向调节作用的途径,需要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才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腧穴的确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与机体每个系统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意味着,针刺可以激活机体的自稳态调节系统,从而调动机体抗病因素,使失衡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与此同时,腧穴双向调节作用还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机体的功能状态、针刺手法、腧穴的特异性、腧穴间的配伍,这无疑为我们以后更深入认识经络、了解腧穴脏腑相关学说提供更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撑。

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治疗相关疾病提高治病效果提供借鉴,因此针刺施治时,我们不仅要根据机体所处的各种环境状态,还要以更全面、系统、辨证的态度处理疾病,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仁洁,曾觉铭,李金香.从《针灸大成》论天枢穴探析其当代临床应用规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06):1023-1027.

[2]殷克敬.浅谈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J].陕西中医,1988(05):223-224.

[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针刺正常人阑尾穴阑尾运动的X线观察(文摘)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内部资料)[J]:841979

[4]张纯亮《中华医学杂志》(6)1959

[5]藏益民等针刺引起白细胞数量和分类计算变化路径的分析(文摘)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内部资料)[J]:841979.

[6]王旭,王萌萌,李镜,.针灸“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探讨[Z].四川中医,2017(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