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产”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做好“土特产”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王丛

中共本溪市委党校 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首次将农业强国写进党代会报告。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而建设农业强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从“大国”特征看,体现在国家人口规模巨大,农业承受的市场需求压力大。从“小农”农情看,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

所以,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会上,总书记特别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

有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9.7万亿元。看上去土里土气的土特产成为不少地方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对于本溪来说,“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地貌决定了本溪只能走小农业、大产业的农业强国的发展之路,所以把本溪的“土特产”琢磨透,则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即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各有不同,大到一个省,小到一个村,都能找到极具本土特色的土特产,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土”不仅包含自然产品,还包括社会产品和文化符号 ,“土”代表的是原滋原味,代表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特”即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特”是在“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环境、地域、生产方式不同特点的优质产品。当产品出现同质化情况时,我们要做的是要把产品独特的差异化优势,转变为独有的消费认知,深深的植入消费者的心里,通过自然、人文、地理等元素体现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所以,打好“特”字牌,要跳出本地看本地,必须要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才能脱颖而出、占领市场。

“产”即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也就是说,围绕土特产品打造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让农民从分散的单打独斗升级为规模化生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据国内外专家调查核算,第一产业在整个产业链链条里面,获利永远不超过10%,90%以上的利润,都让给后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了。而且随着农产品加工的不断深化,产品附加值也越来越高。曾经有学者用很形象的理论来概括农产品产业链延伸时产生的增值,就是“三刀经济理论”,哪“三刀”呢?第一刀就是农产品在产地进行初加工,也就是“粮去壳”“菜去帮”“果去皮”“猪变肉”,经过初加工农产品的价值至少增值20%。第二刀就是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米变粉”“豆变芽”“肉变肠”“菜变肴”“奶变酪”“果变汁”,像广西柳州的螺蛳粉,一年产值就能达到180多个亿,直接拉动当地就业30万人,而且米不光能变粉,现在还能做自热米饭,一盒也要十多块钱,经过精深加工,农产品的价值会增加60%。第三刀就是废物利用,“麦麸变多糖”“果渣变果胶”“骨血变多肽”,比如菜地里的瓜果蔬菜下脚料发酵成饲料或者肥料,有的企业把稻壳提炼出油,那么农产品价值会增加3——10倍。所以搞农业不能只局限于种地和养殖,它是个完整的产业链,只有把三产融合打通产业链,才能实现共赢。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来促进农民增收。后续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 要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 “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 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二十大报告,总书记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养殖业,而是大农业,在纵向上,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在横向上,融合农文旅,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同时向卖服务转变。

在大农业的概念下,农业可以加万物:农业+文化,催生出创意农业;农业+教育,亲子体验、教育农园;农业+商业,中央厨房、农产品直产直供直销;农业+康养,康养农业、中医农业、中药农业;农业+工业,农业大棚、农业植物工厂和吸取养殖车间;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采摘农业、餐饮农业;农业+信息,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农村电商;农业+城镇,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

今天所说的“产”,更多的是强调农业赋能,在原有的提供食物基础上,增加了研学、旅游、民宿等功能。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过程中,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必定带来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改变,最终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的业态。

土特产貌似普通,内里大有乾坤,缺了“土”,产业根基不稳。失去“特”,竞争优势不足,没有“产”,发展难以持续。我们只有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才能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用深加工这把“金钥匙”打开农产品的市场大门,为我市加快融入辽东绿色经济区,助力辽宁实施乡村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简介:王丛(1982年-),性别:女,籍贯:山东省金乡县,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中共本溪市委党校,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1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