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礼乐名邦,启低碳通海——云南省通海县杞麓湖低碳产业区域化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3

承礼乐名邦,启低碳通海——云南省通海县杞麓湖低碳产业区域化发展研究

李夏

中交(天津)生态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300200

摘要:云南省通海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及历史人文资源,但始终受困于水体污染及产业低端分散、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等问题,导致通海县整体发展乏力。本文基于我国城市群模式加速发展和碳中和碳达峰要求的背景,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分析通海县杞麓湖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云南省整体发展战略等情况,结合杞麓湖流域水体治理工作,探究杞麓湖流域整体产业低碳化融合发展的方向和策略,促进通海县整体产业转型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建设提质发展。

关键词:结合生态治理助力产业转型;产业融合;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空间积聚策源地

作者单位:中交(天津)生态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制定、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建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和模式。它标志着大城市、中心城市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放弃了平均分配、均衡发展的大锅饭思路,城市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三、四线城市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才流出、资源减少、产业发展后继无力等问题。通海县作为仅有30万人左右的小城市,在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的前提下,如何避免城市逐步萎缩并实现转型发展,是当下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

一、通海资源禀赋分析

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管辖,整体由盆地、中山以及河谷三大地貌组成,县域内主要适宜建设和种植的区域相对集中在杞麓湖流域。地势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的趋势,总面积约720平方公里。县内有杞麓湖、御城、秀山等重要自然、人文资源。

(1)自然资源

杞麓湖作为通海的“母亲湖”,是通海县较重要的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生存发展的基础,湖岸线总长约32公里,流域面积覆盖354平方公里,全流域总人口达27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

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51.5%,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以暖温性植被类型为主,云南松和华山松为主要树种。灌木树种主要有西南山茶、矮杨梅、杜鹃、厚皮香、珍珠花等;草本植物有蕨类、白茅、野古草、蒿类等。

(2)人文资源

通海县素有“礼乐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誉,历史名人众多,仅明清两代有举人230余人、进士44人,选入翰林院4人。先后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秀山更是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点苍山同列云南四大名山,其特有的风光与建筑,更是激起历代文人墨客为她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匾联,使秀山更显得典雅高洁,文采风流。

通海县具有抬阁(通海高台),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两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三处省级和十余处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环境条件

通海县地处亚热带半温润高原季风气候区,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极端天气较少,同时降水丰沛,湿度较高,整体环境舒适宜人,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

(4)交通条件

通海县向北90千米直达昆明,距离玉溪市中心仅20千米。县域北侧和东侧分别有呈元高速、弥楚高速穿过,并在县域东侧的杨广镇和县城南侧分别设有高速出入口。县域内主要交通性干道为245国道和304省道,其在杞麓湖西侧交汇。

昆玉河铁路斜穿通海县,在杞麓湖西侧7km设站,但通海站车次较少,直接联系地域较少,并且高铁站前交通条件较差,道路狭窄,路况一般,往来车辆杂乱,公共交通线路少,公交可利用度较低。

二、发展背景分析

(1)国家政策背景

可持续发展层面,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重要讲话,讲话着重提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步,补齐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短板,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等要求。

碳中和碳达峰层面,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2030年前中国要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俗称“30/60”气候目标。这一大国担当将极大推动地方政府碳达峰目标的落实,把气候变化工作和生态环保工作统筹融合,成为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底层逻辑,同时也代表着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新型城市化建设层面,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统筹优化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宜业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2)云南政策背景

云南省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约束空间利用格局和开发强度,落实保护优先的要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重点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核心,推动云南“旅游革命”、促进农产品生产端精耕细作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通海现状问题

(1)农业

通海县整体农业人口较多,从事较低端的种植养殖活动,流域内耕地(水田)面积占比最高,其中主要包括粮食、油料、烤烟、蔬菜、花卉等,而且现阶段存在高肥高药的问题,土壤整体复合超标,已达到种植能力上限,未来提升空间微乎其微,亟待转型。

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行业龙头企业,单纯受市场影响,看行情,菜农、企业、市场缺乏互动交流,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2)工业

通海县工业以食品加工和制造业为主,主要包括食品加工、商贸、建材、钢材制造和化工,工业污染比较明显。其中钢铁产品仍是以普钢、带钢、高速线材为主,产能偏小,升级改造压力较大。除五金机电、彩印包装和食品加工三个传统产业外,其他产业布局较为零散,产业基础薄弱。

(3)服务业

通海县现状服务业较为基础,多数为依托生产制造产业的配套服务,如仓储、物流等,以及基本生活需求服务,整体服务品质不高,且规模以上企业较少。

(4)环境保护

随着杞麓湖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活动的加剧,湖滨带与缓冲带蚕食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杞麓湖流域耕地稀缺,加之无明确的湖岸界限,在滩地上修建水田等现象非常突出。据统计,杞麓湖湖滨带及缓冲带内农田约176.18 公顷,大量农田侵占湖滨滩地,使湖滨带及缓冲带的物理基底遭到严重破坏,自然植被失去生长空间,水生植被系统严重退化。严重的人为侵扰造成了杞麓湖人进湖退,湖面缩小的现状,湖泊天然的水陆过渡带被破坏,湖滨带及缓冲带亟待修复。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的影响,杞麓湖湖滨带及缓冲带自然生态结构受到破坏,湖滨带植被生物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耐污物种发展成为优势种,生态系统急剧退化,湖滨带做为水陆过渡带以及缓冲带的生态功能基本丧失。

流域无过境河流,水资源全部依赖降水,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年际分布不均。与之相对应,流域水资源开发开发利用率高,以杞麓湖计,工农业年取用水量5000-7000 万m3 之间,加上湖泊生态耗水,水资源开发用率达90%以上

主要入湖河道的天然性征基本消失,山区清洁水资源进入坝区后,被农业种植区地表径流污染或参与溶出附着在地表的污染物,至入湖口水中污染物浓度急剧升高,陆域现状基本无清洁水资源入湖。

湖体水质常年维持在V类至劣V类之间,化学需氧量浓度居高不下,蔬菜种植面积居高不下,水环境长期处于严重超载状态,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为V类或劣V类,其中5条河流为劣V类,是迄今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唯一的劣Ⅴ 类湖泊

环湖截污调蓄带对农业面源退水和混合污水起到拦蓄调蓄的作用,但调蓄能力有限、循环利用率低、排泄不畅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产业发展策略及路径

基于以上对通海县资源禀赋及发展背景的研究,结合通海县资源禀赋及现状问题,明确全流域低碳产业示范城市作为通海县未来城市定位,打造云南省绿色产业区域低碳化策源地,西部大健康产业、高原特色生态、低碳旅游休闲体验目的地和国家级现代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现山青水净、城美田茂、产业低碳、服务完备的承千年礼乐名邦,启未来低碳通海的发展愿景。

基于这一发展目标,提出三大发展策略:

策略一:生态修复为基础。

围绕杞麓湖流域布局退耕还湖、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水系调配、环境监测、环湖截污、内源治理七大工程,整体提升自然环境品质。

在杞麓湖流域,外迁并禁止布局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门类及污染源,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

策略二:产业转型为契机。

低碳农业方面,以实行有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加强科技研发,走科学化发展之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低碳生产管理能力四大发展策略为基础。以实现农业发展有机化、品牌化、智慧化为最终发展目标,依托做强“菜、花、畜、烟、果”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化调整蔬菜产业,推动通海蔬菜向名、特、优方向发展。通过品质的提升、品牌的塑造和营销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外向度和影响力,促发展、提效益,最终实现充分利用农业生态基底,促进农业产业向有机农业、绿色智慧、农业体验等特色方向发展,将农业+深加工+旅游紧密结合。

具体实施方面,扩大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标准”供需端共建基地模式,基地根据市场情况选择种植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各自为战的状况,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合作经营,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规模产生效益,并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育,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农业新兴产业,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抓好绿色防控,与畜牧养殖结合,不断减少用肥用药量,提高蔬菜品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蔬菜、花卉等特色优势产品,重点打造一批以蔬菜、花卉为重点的绿色有机品牌,擦亮“云菜”“云花”金字招牌。健全绿色食品可追溯体系,着力抓好农业标准化、组织化生产,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及认证工作力度,全力构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重点围绕蔬菜、花卉产业,加强种植业创新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培育一批适合通海环境特点的新品种。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智慧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将有机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主体链接成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要着重把通海蔬菜品牌做大做强,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真正创出自己的名牌,提高自身素质和国内外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通海农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做突破农产品绿色壁垒践行者。要充分利用通海蔬菜产业优势,用工厂化、组织化提升改造以蔬菜生产为主的标准化、园区化设施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自我约束、自主生产的优势,打造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效益,进一步提升通海农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推广农超对接、直接配送、网络定购和生鲜冷链出口等新型销售模式 。擦亮通海蔬菜金色招牌和云南名片,牵线粤港澳大湾区产销对接和精品乡村旅游,助力全产业链高质量健康发展。

以通海县美丽的自然风光、特色的民俗风情、多样的传统建筑及田间淳朴的耕作模式,汇聚成通海的“乡愁”,为游客提供的返璞归真、重回自然的机会,与城市旅游形成了互补;更可以使游客亲自参与到一系列的乡村活动中,体验原真的农村生产、生活,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使农业与旅游业相互渗透与融合;通过旅游业向农业产业部门延伸,促进农业的转型与升级,让农业焕发新的活力。

低碳制造发展方面,以延伸价值链和产业链,提高能源效率;研发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发展水平;发挥碳汇潜力,增加碳汇为基础。打造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服务三大产业,涵盖资源回收利用、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脱硫脱硝、水处理设备、垃圾处理、土壤修复、节能设备、环境安全监测设备、手工艺术品(石雕、银饰、盆景、铜器)、文化会展、艺术品交易、旅游产品、礼品、产品包装设计、艺术表演、文化科研培训服务、环境咨询服务业、环境监测技术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服务、生态评估、治理服务配套等具体内容。

低碳服务业发展方面,以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根据城市发展布局,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提升服务业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建立相互依存的服务业体系为基础,打造健康,旅游和商贸物流三大产业,涵盖绿色营养食品加工、冷链物流、检验检测和安全认证及人才培训与技术、健康管理服务、养生养老服务、滇中健康医疗、康体文化养生品牌、数字化医疗云平台、文化特色旅游休闲、通海美食、特色精品民宿、高品质酒店、旅游产品、民俗、民族文化活动体验、农业观光、体验、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跨境物流、智慧物流、信息服务、智能仓储、碳汇交易等具体内容。

通过低碳农业、低碳制造和低碳服务,实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目的。

策略三:空间布局为手段。

依托通海县现状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发展判断,结合当地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分布情况,整体规划通海县杞麓湖流域整体空间布局,明确双核两带一区三节点的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各功能区互相联系互相助力,实现通海县整体发展。

双核:杞麓湖国家湿地风光体验核心和秀山传统文化体验核心;

两带:延江通公路、秀山西路、212省道沿途区域打造环湖产业服务发展带,延红旗河沿岸打造红旗河有机农业慢行观光带;

一区:依托流域内农田打造有机大农业生态风情区;

三节点:围绕兴蒙乡白阁下村、民俗文化广场、云南蒙元历史文化博物馆、白沙凹特色民居区域打造国家古村落文化节点;围绕纳古镇区域打造滇中宗教文化体验节点;围绕御城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区域打造育成旅游服务节点。

通过生态修复这一契机,依托空间布局调整这一手段,最终将杞麓湖流域打造成为区域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的策源地,推动通海县整体城市发展,实践——低碳实现发展,生态创造价值这一发展理念,为广大的中小城市转型发展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