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小儿川崎病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储光艳 ,洪玉兰

泸西县中医医院 ,云南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52400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川崎病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5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24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B组每组12例。予以A组病患行阿司匹林治疗,予以B组病患行阿司匹林与丙种球蛋白共同治疗,就不同药物治疗后,病患症状消失的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经对比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中,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案,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临床效果

小儿川崎病为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群体,且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又叫小儿皮肤黏膜了淋巴结综合征。患儿发病后会表现出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若不及时医治会损伤患儿心血管系统,严重时会引发各种恶性疾病,甚至致人死亡。因此,当患儿确诊为川崎病时,需及时采取正确治疗,控制病情,从而提高患儿生命健康系数。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川崎病多采用药物治疗,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皆为治疗常用药物,具备一定治疗效果,但单一用药仍有部分患儿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对小儿川崎病治疗中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用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2015年1月开始,与2023年1月结束,将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24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开展已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A组、B组各12例,A组中男女占比为25/17,最小年龄10个月,最大年龄7岁,均龄(4.25±1.06)岁,病程1d为最短,9d为最长,均值(5.14±1.21)d。B组男女占比为24/18,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8岁,均龄(4.85±1.21岁)岁,病程1d为最短,8d为最长,均值(5.21±1.08)d,两组一般资料数据结果相近(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无身体功能障碍、智力障碍;②均确诊为小儿川崎病且病历资料完整;③均符合本次用药指征;④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有重大系统性疾病或重要脏器疾病患者;②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④未按医嘱服药的患者;④近期采用过丙种球蛋白或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1]

1.3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给予退烧药物、利尿药物等基础治疗,纠正患儿体内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并进行皮疹清洁和口腔护理。

A组患儿服用阿司匹林,剂量:新生儿~1岁,1次5ml,2~3岁,一次5~10ml,4~6岁,一次10~15ml,7~12岁,一次15~20ml,一日3~4次,持续用药2月。

B组在A组基础上静滴丙种球蛋白。剂量:2.0g/kg,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12小时内,持续用药5天。

1.4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中A、B两组患儿的各项症状(手足肿胀、黏膜充血、皮疹、颈淋巴肿大)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

1.5统计学

%)、(±s)分别表示计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分别以2t检验;P<0.05为统计学结果判定标准;统计学软件为SPSS24.0。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进行对比,可发现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组别

n

手足肿胀消失时间

黏膜充血消失时间

皮疹消失时间

颈淋巴肿大消失时间

退热时间

A组

42

5.13±1.91

4.35±1.29

5.31±2.09

4.12±1.58

3.21±1.34

B组

42

3.24±1.31

2.51±1.15

3.43±1.06

2.34±1.02

1.35±1.12

t

5.289

6.900

5.199

6.134

6.90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川崎病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高发于5岁以下儿童。目前对川崎病的研究尚浅,尚不明确病因,多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或链球菌感染有关。若无法及时治疗,随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硬化的情况,伴有后天性心脏病的风险[2]。当患儿确诊川崎病后,主要特征为长时间高热,体温可达到39℃,并伴有其他病症,如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或皮疹等[3]。当前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首要目标为改善病症、减轻炎症同时保护患儿冠状动脉,在用药选择上,常规基础治疗以外给予阿司匹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儿血小板凝聚、发热的症状,急性期给患者服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后期的治疗中,单一使用阿司匹林无法取得较明显的疗效,且部分患儿用药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预后[4]。而川崎病作为免疫性疾病,提高患儿免疫力更有利于病情恢复。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为人免疫球蛋白,当输注到人体中,会明显提高患儿免疫力,降低病毒性、细菌性感染的风险

[4]。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案可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二者在治疗中相互协同,已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小儿川崎病,B组患儿的症状(手足肿胀、黏膜充血、皮疹、颈淋巴肿大及退热)消失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治疗中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案,可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伟.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34):44-46.

[2]龙斌,阳梅,殷见芬.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22,43(09):2450-2452.

[3]许阳琼,刘国桥.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22):86-88+100.

[4]倪巧艳.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方案在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04):58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