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特征及中医辨证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特征及中医辨证治疗

邬厚军

重庆市云阳县鱼泉镇卫生院内科,404500

摘要:目的:对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方法:78例慢性胃炎患者均为我院2021年01月-2022年12月收治,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分别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评分、胃功能三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其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特征;疗效;分析

临床常见的消化疾病之一即慢性胃炎,以上腹疼痛、呕吐、恶心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具有病情易反复、迁延不愈等特点,甚至可能引发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等病症,对患者正常生活以及身体健康均可产生严重影响[1]。祖国医学将该病纳入“痞满”、“胃痞”、“胃脘痛”等范畴,认为该病多因患者病后体虚、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可分为脾胃湿热、肝郁气滞、脾胃虚弱等不同类型,以上述三种分型最为常见[2]。本次我院随机选取2021.01-2022.12的慢性胃炎患者共78例,其中39例经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0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3-73岁,平均(41.538.65)岁。观察组:22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24-72岁,均值为(41.468.35)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胃黏膜保护药以及促胃肠动力药等。观察组行中医辨证治疗,先按照患者临床特征分为三种类型:(1)肝郁气滞型:此类患者共15例,以胃脘胀痛为主要表现,当其情志不顺时,可进一步加重临床症状,部分病例存在胸闷、少食等症状。(2)脾胃湿热型:该型病患共13例,通常病程较短、起病急,主要症状表现为胃脘胀痛、恶心、舌苔黄腻厚重等,部分合并胃脘灼热、胸闷等。(3)脾胃虚弱型:此型病患共11例,以大便糖稀、胃脘胀满、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伴随口淡、食少、气短等。治疗方法:(1)肝郁气滞型:柴胡疏肝散治疗:枳壳15g、香附10g、白芍10g、陈皮10g、川芎10g、柴胡10g、甘草5g。(2)脾胃湿热型:自拟方胃炎复治疗:紫花地丁10g、延胡索10g、蒲公英10g、救必应10g、神曲10g、黄岑10g、党参10g、半夏10g、田七10g。(3)脾胃虚弱型: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肉豆蔻10g、五味子10g、茯苓10g、白术10g、半夏10g、木香10g、田七10g、砂仁5g、陈皮5g、吴茱萸3g。上述药方均以水煎服,去渣取汁400ml,每日分两次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

1.3观察指标

(1)中医症状评分:包括腹痛胀满、嗳腐吞酸、食欲不振、大便频率或性状改变,每项0-3分,评分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2)胃功能三项: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症状评分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中医症状评分(分,

组别

例数

腹痛胀满

嗳腐吞酸

食欲不振

大便频率或性状改变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9

1.90±0.73

0.51±0.22

1.82±0.80

0.52±0.38

1.58±0.60

0.35±0.14

1.63±0.21

0.67±0.50

观察组

39

1.89±0.76

0.74±0.34

1.84±0.83

0.88±0.64

1.60±0.62

0.53±0.15

1.64±0.20

1.24±0.51

t值

-

0.036

2.518

0.108

2.209

0.859

3.429

0.129

4.984

P值

-

0.971

0.021

0.914

0.039

0.930

0.005

0.899

0.001

2.2胃功能三项

两组治疗前胃功能三项(P>0.05);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胃功能三项(

组别

例数

胃泌素-17(μmol/L)

胃蛋白酶原Ⅰ(μg/L)

胃蛋白酶原Ⅱ(μ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9

26.84±4.13

14.72±3.07

360.28±19.97

169.80±15.04

38.04±5.11

20.02±3.30

观察组

39

27.21±4.62

12.61±2.36

361.40±20.01

182.07±18.18

37.95±5.09

14.64±2.81

t值

-

0.327

2.984

0.216

2.848

0.068

6.798

P值

-

0.744

0.004

0.829

0.006

0.945

0.001

 3、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胃炎多因外邪侵扰、情志不遂、劳逸失调等因素而发病,按照病情进展可分为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证候表现,以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最为常见[3]

常规治疗该病主要采用胃黏膜保护、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抑制胃酸等方案治疗,疗效确切,但整体效果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无法根治,长期应用后易引发胃肠道菌群失调以及头痛、胃痛、胃灼热、呕吐、恶心、头晕等相关不良反应上[4]。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能够发挥疏肝、调胃、清热、理气的作用;自拟方胃炎复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可发挥为患者燥湿、理气、清热、疏肝、止痛、和胃的效果;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有利于助消化、温胃、温中、温脾,并达到为患者活血、行气、燥湿的目的[5,6]。上述药方均能够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与个体化对症治疗思想,且处方协调性较佳,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缓解病情症状,使患者胃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7]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为其对症治疗,可改善其胃功能三项,降低其中医症状评分,应用价值显著,可考虑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件云,贺莉娟,尹萍,等.加味归芍异功散联合西药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3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22,38(12):13-16.

[2]王施君,朱金矿,黄美娜,等.慢性胃炎证素分布特点与血清胃泌素水平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4):36-38-47.

[3]秦珂馨,于靖文,王少丽,等.基于文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像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22,45(06):28-34.

[4]杨伟,吴晓华,肖定洪,等.隆起糜烂型胃炎中舌苔辨证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22,43(23):25-28.

[5]马黎娟,孟祥,张娜娜,等.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10):2062-2066.

[6]温庆华,晏招兰,黎梓旺.中医辨证分型理念用于老年慢性胃炎治疗的效果及对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0):4410-4413.

[7]曾静,李明,王雄,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与癌前病变风险的关系[J].四川中医,2022,40(03):60-63.